
大昌古镇位置在重庆市巫山县境内小三峡风景区(国家5A风景区)滴翠峡口北上10千米处、巫山县北的大宁河东岸。距巫山县城水路60公里,巫大高速陆路24公里,海拔210米。大昌古镇是小三峡黄金旅游区和巫山北部旅游观光走廊的中心,国家重点镇、重庆市最具人文气息美丽小镇,同时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三期移民重镇。
由于三峡工程于2003年5月来自开始蓄水,古镇原址全部沉寂于大宁河水下。2002年2月21日正式启动大昌古镇总体搬迁工程,175米水位蓄水已经形成,大昌古镇已搬迁于原址东西山上的宁河村邓家岭。大昌古镇房屋建筑复建完成,现已形成了一幅真实的南大门、温家大院、明代书院等360百科千年古镇画面,城内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
2015年12月,大昌古镇入选长江三峡图说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给一。
- 中文名称 大昌古镇
- 外文名称 The Dachang ancient town
- 地理位置 重庆市巫山县境内
-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全天
历史文化
来自 大昌古镇所在的大昌盆地位于大宁河中游,是三峡地区少见的长江支流360百科上的大型山间盆地,地势开阔,且有大宁河航运之便,古代又修栈道,便境破走分果交头座乐茶季于南北交流。作为宁河沿岸第一大镇,历代都是郡县治地,还曾是宁河的重要码头和药材、山货集散地。
大昌在商周时期称泰昌,为货单巴国属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八年(绍李临曲开尼公元前277年),初设巫县,治所便在今天的大昌古镇,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县治才迁到今巫峡镇。西晋太康板补针家市呼皮元年(280),在此设建昌县,又称泰昌县,属建平郡。后周时改为大昌,置永昌郡。隋属巴东郡。宣还表块五办娘策么支合唐属夔州。宋置大宁监,以大昌化成菜仍历且罪为属县。元因民少,并入大宁州。清康熙九年(1670),废县并入巫山县。
大昌境内地势复杂,山峦陡似城垣,峡谷们窄如走廊,"上扼巴蜀,下控荆襄"。从春秋时代楚、夔、责巴、蜀之争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从明末张献忠起义军三过大昌,到清初"夔东十三家"义军抗清,再到嘉庆年间白莲罗费教起义王聪儿、冉天元抗清,大昌均难逃战乱纷争。古镇近代虽经数度战火,却奇迹般的保久比洋质怎庆油末顶留了原有的风貌。
交通信息
三峡旅游中大宁河上的游船一般都会停靠古镇,停留1至1个半小时左右进行游览。
巫山县也有往返古镇的班车,票价大约20元。
巫山县古城码头有直达大昌古城码头快艇、船。孔整火黑小棉西还比价格在25至50间。
主要景点
大昌古镇始建于明。明成化七年(1471)知县魏进修筑城墙。正德二年(1507)知县董忠增修东、西、南门。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城池。明末张献忠数克大昌,城遂毁。清初,复筑土城。嘉庆九年(1804),筑土堡,加固城门。道光元年(1821),大宁河暴涨,城墙城门被淹。道光四年(1824),县令杨佩芝补修城墙和城门。
古镇现存东、南、西三道城门,服都还球末客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来自南为通济门,城门都保存完好。还有几条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两朝修建的街道。街上牌坊和古建筑群雕梁画栋,翘角 飞檐,古风浓郁。

南门360百科古道
古镇的南门外有通往河边的几十级石板果台阶,已被磨得十分光亮,青石砖砌成的拱门上,生长着一垂联企酒棵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根茎扎在拱门的石缝中,沿石上行伸素展,生得枝繁叶茂,宛如一个门神护卫着城门。石阶两旁的一对已经残损的石狮子把守着镇门,显出些许落寞和苍凉,似乎在诉说着小镇悠久的历史,提醒人们记住它昔针好频日的辉煌。

明清建筑
拾阶进入古镇,两排临街老房飞檐翘壁,张扬着昔日的繁华景象,中间是深三马黑介着可停路滑工狭长的青石古道。室优学示量断小镇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南北街长150多米,东西街长240多米,占地面积不足10公顷。镇里有三兵十七幢古翘角飞檐的明清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墙。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时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质门面,显现着一种朴实的华美。
压散温家大院
温家大院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 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解济攻放三部分组成,均以掾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从正门进入王,可以从后门出。据础温家大院第十代孙温光林介绍,干名阶静慢斗当年他的祖先曾是清朝的巡抚,是他活着时开始修建温家大院。其实,温家大院只是大昌这座千年古镇的一个缩影。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当时巫县县城的所在地。后人是在进行不断地考古发现中,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逐步摸清大昌历史的。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古镇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断出大昌古镇可能就是过去巴人的都城。

关帝庙
位于古城外东北约300会温马解期物备举假米,清代建筑,建筑面积81并阳游值香0平方米,穿斗木结构,坐北朝南,三组四合院。始建年代不可考,清嘉庆二年(1797)曾大修。
古镇现状
由于三峡工程于2003年5月开始培指举程蒸促病互蓄水,古镇原址将全部沉寂于滔滔的大宁河水之下。2002年2月21日正式启动的大昌古镇整体搬迁工双引曲掌展娘据源均激使程,全镇按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外的西包岭下的大昌湖旁复建,这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

大昌古镇的复建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建筑在拆除时就一一编上号码,运到复建场所再按号码一一拼装成原样。
静弦资 目前,房屋建筑基本复建完成,形成了南大门、温家大院、明代书院等千年古镇画面,城内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
新古镇将延续原有民风民俗,还将通过酿酒、织布等民间工艺表演再现古镇的生活场景。
新大昌古镇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向游客开放。届时,游客游小三峡风景区,除饱览湖光山色外,还可以感受到千年古镇的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