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话即咸宁赣语,教科书往往把咸宁归入赣语区,是赣语大通片的代表方言,大通片是赣语九个方言片之一。其通行于湖北的大冶、控鲁咸宁市、嘉鱼、蒲圻、崇阳、通城、通山、阳新、武汉江夏区,鄂州来自梁子湖区,监笔利(部分),和湖南的360百科临湘、岳阳、华容等地。
- 中文名 咸宁方言
- 所属地区 湖北省咸宁
- 特 点 很难被外乡人学习掌握
- 包 括 咸安区、通山县、嘉鱼县等
语言概述
咸宁话是赣语大通片的代益洲弦表方言,大通片是赣语十一个方言片之一。其通行于湖北的大冶、咸宁市、嘉鱼、蒲圻、崇阳、通城、通山、阳新、武汉江夏区,鄂州梁子湖区,监利(部分),和湖南的临湘、岳阳、华容等地。
咸宁话在湖北省内与所谓的湖北话“简直就不是来自一回事”, 咸宁话销记补留陈延入马同不好懂,与周边的浙赣语系、荆沙语系、黄汉语系统统不搭界,自成一体,迥然有别,这方水土便被人称作“语言岛”,故特别受套汉方言研究者的一些专家学者值管的关注,关注的人多,关注的层级也高。解放前,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赵元任、李方桂、丁声树、吴宗济、杨时适等曾专门组织人马调查过咸宁方言,1948年出版的《湖北方言为九护缺经酸调查报告》有咸宁分卷。解放后,湖北方言学养胜知鲁防析老镇怀目界曾到咸宁做过三次调研,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多次组织师生到咸360百科宁调查语言,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来咸宁做过田野调查。
杀势探火层收械 《鄂南方言志略》(陈有恒著)、《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王宏佳博士论文)是现所见对咸宁方言研究集大成的著作。
主要特征
咸宁方言历史悠久,但基本上只在口耳相传中存续,历代著录文献极少,被记录下来的方言文艺作品更少,又很难被外乡人学习掌握,被视为“外语”,这跟咸宁方言其词语流距超修也田使红管的一些特点有关。

一、咸宁方言基本词汇方面单音节词语多。
单音节的动词、形容词多,名词单音节就是普遍现象了,如星、爷、娘、爹、妈、、桌、椅、凳、筷、席、梳、本、笔、刀、田、地、犁、仍异耙等,不胜枚举。
二、咸宁方言缀加式词语少。
如加“阿”“子”“儿”等构成的词语很少二氢剧,几乎都可以穷举。
调油以州互九这条“阿”缀的:阿公、阿婆、阿嫂、阿姨、阿叔、阿舅。
“儿”缀的:猫儿、锅儿(见“人情大如债,头统绍轴黑状刚支顶锅儿卖”中)。(咸宁方言有“女儿”一词,有人说“儿”是词尾,富试于体极前小良督反米有人说是“女”修饰“儿”。)
三、咸宁方言一般没有轻声,但又存在强调重音。
无论单音节、多音节还是前缀、后李孩吗钟宪叫肉缀构词,发音都实实在在的,一般没有轻声一说,“猫儿”就是“猫——儿——”,买向喜见小有知且套“扣子”就是“扣——子——”,“阿嫂”就是“阿——嫂——”。如说“皇城根儿”,就是“皇——城——根——儿——”,毫不含糊。
但是,强调重音现象明显存在。
我们在对小字辈的称呼“名+‘保’”的格式中发现了相对的轻声、重音现象——
本音:保。国保——通常称谓。
轻声:拜。国拜步盟四社京——呼喊,重音在“国”字,“保”轻声如“拜”。
重音:报。国庆报——名字“国庆”完整被提及,“保”重音如“报”。
“子”作后缀的词,“子”都重侵固被束就音。“‘着’+动词”表示动作的连续、反复规还气、不停止,“着”都重音。
下面再列举几个包含重音的词语——
打破(劝阻,“破”重音)
榻泥(因病像泥巴一样躺在床上,“榻”重音)
下面(煮面条,“面”重音)
下数(办法,“下”白读重音)
穴下(腋下,“下”白读重音)
叫鸡公(出风头的人,“叫”重音)
泼冷水(是别人冷静,“水”白读重音)
发奸(小孩因受到惊吓而睡不稳,“奸”重音)
寂死(“寂”音“七”,重音。完全没有声息了。)
不晓得信(一点儿都不知道,“信”重音)
认得嗯(服了你,“认”重音)
龌龊得起釉(“釉”重音)
四、咸宁方言文白异读和变音别义情况非常多。
“文白异读”就是一个字词有两个读音,一个类似、接近普通话的读音(文读音),一个土音(白读音)。先看下列字词就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括号里面是咸宁话直音,前是文读音,后是白读音):
车(超、差)、麦(末、抹)、射(社、煞)、精(金、奸)、角(郭、脚)
争(真、簪)、声(深、三)、等(橔、点)、像(象、匠)、伏(父、部)
厦(夏、傻)、生(松、三)、井(紧、减)、赢(营、颜)、野(也、讶)
下列字词也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
冷、诊、整、饼、病、钉、锭、颈、领、岭、零、明、命、平、坪、轻、青、清、请、擎、听、星、醒、腥、影、萤、夜、项、艰、间、只等。
“变音别义”就是同一个概念,同一个字,通过读音的改变(主要是声调的改变)来区别义项,即意义改变了,音也出现变化。相当于普通话里多音多义字的现象。
这呈现的是咸宁方言原始、古朴的特点。
文白异读详细请参阅王宏佳《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90-94页,变音别义详见本书85-89页附录4《咸宁方言词语变音别义100例》。
五、咸宁方言文雅、实在、具体、形象。
这一项说明了咸宁方言精细、发达的特点。
1、普通话一个“推”的概念,咸宁方言用“揎”“㧐”“超”三个词分别表示“使……翻倒”“使……前移”“使……起来”三种“推”的具体情况。
普通话一个“摔跤”的概念,咸宁方言或者说“一仆趴”“一撮趴”,或者说“一仰叉”“一仰摊”,或者说“一厾蹲”,或者说“一下马跪”,把摔跤的情状和着地的部位硬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一个“睡觉”,咸宁方言可以说“歇瞌睡”,可以说“困瞌睡”,还可以说“靠一下”、“歪一下”、“倒一下”等等,情况具体,说话自然,用语灵活,惟妙惟肖。
普通话说“脚放地下”,咸宁话说“脚踏到地上”。“放”是一个抽象的动作,而“踏”(第五声)则是一个具体的行为状态。“地下”是相对于悬空或椅子、床铺等高处的一个概念空间,“地上”(“地”白读)则是具体有所指的地面上。
2、咸宁方言说“围颈”“手笼”“拄手棍”,相较于普通话的“围巾”“手套”“拐棍”,作用部位、形状样式都一目了然。
还有稀夐(稀罕)、趿靸(不整洁、不讲卫生)、挑事(特意)、则事(顶用、能干)、拿帐(能干、利索)、却得(拉得下脸面)、哨抹(利索、速度快)、溜刷(敏捷)、着令(沉着、理性)、遏冷衣(内衣)、炖鸡汗(蒸老母鸡)、三根筋(瘦、苗条)、出呼哨(找人麻烦、闹事)等等,细微而具体地表现了咸宁人对生活的特殊领悟。
3、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都特别具体形象:
金贵、笔直、飘轻、滚烫、冰冷、冰赤、冰淡、寡淡、绷硬、硝薄、毛糙、透涨、透湿、渍湿、渍抹湿、漆黑、漆抹黑、漆抹死黑、通红、绿皑、雪白、白雪鞔、黄笼、红笼、红迪笼、零光、精光、光巴零、光抹零、零抹光、杂巴零、澎臭、澎骚、澎腥、香澎、灰澎、火着澎、光溜、圆溜、青幽、凉幽、甜泯、肉踉、紧绷、紧紧、死紧紧、泡松、泡噜、大硕等等。
4、关联具体,大量运用具体形象生动的意象来打比喻,如:
蠢猪(像猪一样愚蠢)、像肉猪一样(胖)、像猴一样(精)、狗骨头(不怕打)、贱狗(像狗一样贱)、牛力(像牛一样力气大)、鹿头鹿脑(东张西望、高度警觉、随时准备出击)、像苕一样(实心踏地、不灵活、愚蠢)、像竹篙一样(瘦高)、像柱头一样(结实)、像乌鮆一样(傻傻的)、像青鳱一样(无助的)、像乌龟一样(缩头)、栗木脸(脸皮厚实)、洋葱脸(剥了一层又一层)、绿豆眼(小而溜溜转)、老鼠眼(贼眉鼠眼)等等。
六、咸宁方言口头禅、熟语比较粗俗。
各类粗俗的口头禅、熟语非常多,如仅带“戳”字的词语(带脏字,请理解),就有六十多个很活跃的:
戳、戳逼(性交或者骂人,对某个事物不满的意思,类似于马戈壁)、戳汰、戳汰崽、戳悻、戳得悻、戳苕、戳苕鼓、戳苕崽、戳裸苕、戳得贱、戳隐、戳效、戳鄙、戳白、戳头、戳架(吵架的意思)、戳架东道、戳人、戳拐、戳坏、戳水没、戳水鲹、戳脚猫、戳翻了、戳翻兜了、戳吃戳喝、戳牛屁股、戳鸡屁股、戳猫儿逼、戳壁眼、戳瞎眼、戳戳刺刺、戳大叔咯、戳奸、戳奸打猾、瞎戳、苕戳咯、牛戳咯、猪戳咯、狗戳咯、逼戳咯、裸戳咯、鬼戳咯、不怕戳、不对戳(不对劲的意思)、牛戳马逼、东戳西戳、鸭婆戳鶄鳱、瞎裸戳、苕裸戳咯、狗裸戳咯、鬼裸戳咯、鸡巴戳咯、野裸戳咯、狗鸡巴戳咯、打锣戳阎王、把阿鬼戳了(见鬼的意思)、不是人戳咯种、裸戳崽、兔戳咯崽、红头发戳咯崽等等。(有些是骂人和流氓的)
七、咸宁方言保留了一些古书面语。
现代汉语已经给淘汰了的之、乎、者、也、哉、矣、嗟、硕、亘等都还活在咸宁民众的口语里面——
之:之前、之后、均之匀之、云之雾地、无之巴远、落人之笑
乎:忘乎所以、不在乎
者:老者、爹者、妈者
也:反也、反也崽、马之虎也
哉:来哉(来往)
矣:在动词后面,表示将要让动作完成——
揎矣:个个石头拦倒路了,嗯来揎矣。(这个石头拦着路,你来搬开它。)
撕矣:嗯再乱画,我就把嗯咯本撕矣。(你再乱画,我就把你的本子撕了。)
吃矣:嗯来把个个鸡蛋吃矣。(你来把这个鸡蛋吃了。)
用矣:还有三十块,冇得人要,我就用矣。(还有三十元钱,没人要,我就用了。)
吃矣用矣:表示不节省,不储蓄,有钱就吃了用了。
嗟:递东西给对方的招呼,大致相当于说“来,给你!”。文言词语谓不受“嗟来之食”,“嗟”字就在这里。
硕:“硕”字可以单用,如说“西瓜好硕”“树好硕”,还与“大”连用,谓“大硕”,表示很大。“大”也单用,如“大水牛”“大日头”,但“大硕”连用更多,如“大硕一间屋”“一只大硕猪”“大硕风”。
亘:整个的、完整的。两人关系好可以说成“关系是亘的”。反义词是“零”。如说“没有零钱,只有亘钱”。咸宁方言这种比较稀奇古怪的反义词还有一些,比如“清”与“酽”,“浓”与“硬”,“尖”与“蠢”。(清:稀;酽:相对于“清”。浓:相对于“硬”,是“比较软”的意思。蠢:“尖”的反义词,“钝”的意思。)
一些在现代汉语里面已经虚化了的词语,咸宁话里面仍然保持其古代的原样子,做实词用——
就:靠近来,靠近、接近。
在:存在。
比:并列。
还有如“具心(存心)”“自在”“奈不何”“奈不有何”等也都活在口语里。
八、咸宁方言保留了一些历史悠久的概念。
1、缔亲:结成姻亲。
2、红叶:媒婆。
3、酒瓯:小酒杯。
4、蒲刀:扁平宽大的菜刀。有人写作“朴刀”“蹼刀”等。
5、斫柴:砍柴
6、仵作:古代的执法人员,来去匆匆,来去一阵风,搞得鸡飞狗跳的。现在用来指称那些有类似行动特征的人。
7、得得:幸亏。
8、裸连:办事不干脆,说话啰嗦。(《楚辞·九思·疾世》“嗟此国兮无良,媒女诎兮謰謱”,“謰謱”指“语乱”。《玉篇·口部》说“嗹喽”是“多言”,《广韵·一先》解为“言语繁絮貌”。据此,可以说咸宁方言的“裸连”“裸连间”的本字可能是“嗹喽”。)
9、咠咠:“咠”音“七”,悄悄地,偷偷地。“咠咠骂,咠咠死,半夜起来烧钱纸。”
10、撇落:顺便,方便。还说“撩撇”。
11、马枷:大人让小孩像骑马一样骑在自己的肩头上叫“打马枷”,这个样子对大人来说如同罪犯戴枷。这当初应该是形象而幽默的说法。
12、仄方:由大树料锯出来的截面为长方形的楼方。
13、姊妹:姐妹、兄弟姐妹。咸宁人问你“几姊妹?”,可能是问你家多少个女孩,也可能是问你家兄弟姐妹一共多少个。文献最后在元曲中见过“姊妹”统指兄弟姐妹的这个用法。不区分性别以表示亲切,是咸宁方言一个特殊现象,所以像爹、伯、爷、叔、舅、哥等大家不要以为就是男的,极端的情况还有小孩喊妈妈为“叔”以表示特别亲密的。
14、坼:音“插”,缝隙。“吴楚东南坼”是说洞庭湖是划分吴国和出国的地上的大裂缝。咸宁方言现在还活跃着“朳坼(裂缝)”、“壁坼(墙壁上的缝隙)”、“山角碌坼(深山沟)”、“豅角坼(小山沟)”等词语。
15、带落:附带。
九、咸宁方言区域地方文化特色突出。
1、毛影:彩虹。感觉“毛影”比“彩虹”好懂。“虹”是什么?虫吗?
2、麻鼓:石头,还分为“大麻鼓”、“麻鼓崽”。
3、纳蛮理:蛮横不讲道理。
4、有衣食:大致意思是粮食等质优顶用,如说“个米真有衣食,一升米煮了堆巴堆尖四碗饭”,相反就是“冇得衣食”,就说“个米真冇得衣食,一升米只煮了平平四碗饭”。(个,这。)
5、崽肉:东西,如“么崽肉”相当于“什么东西”“不是好东西”。
6、对手:帮手,如“找几个人来做对手”是“找几个人来做帮手”。
7、强盗眼:大门旁边开的供家畜猫狗进出也方便小偷进出的洞。方便小偷进出,注意,这可是一种文化——再富贵的人家,对穷人不可以做得太绝,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应该的。
8、插搀:搀,指棍子之类的东西。如同搭葡萄架,咸宁一般会说“插豆角搀”“插丝瓜搀”等。
9、难奸:瘦、苗条。
10、亲事:在情绪很激动的时候用,表示命令、祈使,对方必需无条件执行,如小孩逃学惹恼了家长,家长就会说:“嗯亲事去学校!”
11、奢:(张开嘴巴的)得意地笑。奢眯:(张开嘴巴、眯上眼睛的)得意地笑。奢缝:木制家具因干水而裂开。
12、煞:点火、传染。煞火:点火、挑拨。煞灯:点亮油灯。煞烟:点烟。煞福:沾光。煞病:(病)传染。(上列六个词语中的“煞”字有人以为是“射”字,不无道理。)
13、戳头:本事、办法。“有戳头”是赞美人有本领。
14、翻钉:调皮。翻翘:无风起浪、折腾之类的调皮。翘死:非常调皮。
15、出日:包含门前景致、周围环境等意思,有“出日好”“出日不好”之说。也说“出场”。
16、不秀和:不简单、很多、厉害。也说“秀和”。
17、豆腐崽:豆腐脑。
18、苦:“苦”第五声,苦着脸嘟囔。小火慢炖也叫“苦”,俗语有谓“牛逼苦豆腐”者。
19、捺隐:过瘾
20、阿舅、阿舅崽:“你这个东西!”
这样一些日常用语(例如以下),
这 - 搁
那 - 呐
的 - 哥
客厅 - 堂屋
石头 - 麻古
青蛙 - 卡麻
蝌蚪 - 卡麻修
点灯 - 盏灯、煞灯
聊天 - 刮喝、谈天
小孩 - 伢崽
儿子 - 崽
婴儿 - 麻辣
爸爸 - 一(部分地方叫发)
多谢 - 难问
怎么样 - 哪湿 (有种无法无天的意思)
苍蝇 - 没忙
蚯蚓 - 火藓
螃蟹 - 老凯
袖子 - 手舅
睡觉 - 困瞌树、吸磕树
有趣 - 过瘾、撮瘾
骗子 - 撮白
狡猾 - 撮奸
苯蛋 - 撮勺、憨
哥哥 - 老靴、老根
什么 - 么哩
没有 - 冒得
方便面 - 学生面
很好 - 没得改
土房顶 - 屋夹老
经常 - 一老
厕所 - 茅丝
胡说八道 - 狗打丑屁
混混 - 牛打鬼
大便 - 拉屎、窝粑
小便 - 拉尿、窝尿
姐夫 - 一哥
姐姐 - 袋假
三天打雨,两天晒网 - 开门茅丝三日香
害羞 - 怕丑
上午 - 上做
中午 - 中时
下午 - 哈做
拳头 - 除炉鼓
偷人、偷情 - 打皮扮
毒 - 闹
毒药 - 闹药
吵 - 国
吵死人 - 国煞人
知了 - 辞谷溜
希奇 - 吸响
新娘 - 吸炉嘎
窗户 - 格子
菜刀 - 仆刀
廉刀 - 麻连
砍菜刀 - 初刀
厨师 - 除子
火种 - 火子
败家子 - 八败崽
鲢鱼 - 狭连
离谱 - 越格
很坏 - 挖敖
指违背道德的坏。
背心 - 汗杉
公公 - 丫公
婆婆 - 丫婆
树支 - 树丫
老婆 - 妈照 如果不解释,外人根本无法懂。
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咸宁方言在口语与书面之间就很难直通,文白脱节,这样,就很难用书面来表现(如除非逐字标音,书面上表达不出变音别义的微妙情况),作了书面记录后也很难再用口语来还原表达(如变音别义繁多,文白两读并存),也不利于外乡人学习掌握了(就不少概念而言,很难在咸宁话与共同语普通话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现在咸宁方言研究处在散兵游勇状态,某些个人当然是可以出成果的,比方可以出版几本个人专著什么的,但是,推动咸宁方言研究走上新的台阶还是需要联合起来,大家协调行动。比如有人感叹还没有出一个《咸宁方言词汇表》,其实不少人都拿出过各自的词汇表,只是又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如果大家坐到一起来,确立词条,确定词形,形成共识,共同采用,就可以了。像咸宁方言的声母、韵母及其表达方式等等都有个需要大家坐到一起来达成共识的问题。咸宁方言的研究现在应该是到了一个需要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达成一定共识的时候了。
联合起来还可以商量下一步大家干什么,制订研究的规划。
联合起来就是成立“咸宁方言研究会”或“咸宁方言民间研究会”(或别的名称如“咸宁方言爱好者联谊会”等),名称无所谓。能实实在在地开展工作,能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在咸宁事业大发展的氛围中有一份咸宁方言研究的贡献,大约是现在咸宁方言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了。
简单分类
称呼类
恩(前鼻音、第四声)、恩啦---你、你们
哦(前鼻音、第四声)、使“嗨交”、哦啦、“嗨都”---我、我们
诶(前鼻音、第三声)、诶啦---他、他们
娘(前鼻音、第一声)---母亲 呀(前鼻音、第一声)---父亲
佬地---弟弟 佬靴(前鼻音、第一声)---哥哥
两脯佬---来自两夫妻 期娘期呀--是岳母岳父的意思
希拿夹(前鼻音、第一声360百科)---新娘子 一哥---对姐夫的称呼
一担挑、两姨佬---对姊妹的丈夫之间关系的称谓
老根---同年的意思,各老根---交同年、结拜(差不多意思)
毛辣(材不觉决触费钟服缺育抗崽)---婴儿 读书的---小男孩 做花的---小女孩
崽糙---小伙子 埃崽---小孩子
埃崽裸---不谙事的小孩子
陪屁农---一般是说鼻涕流出来没擦的小孩
板命崽---劳碌奔波 意作吧呢血完条注确急候指不安分调皮的孩子
晒脚板崽个---指淘气、到处乱跑的小孩
二五扯-击概简可参--糊涂旦、二百五
息雄---对得意的称谓,褒义词,恩个息雄龙灯
八败崽当赶再过---败家子 牛打鬼---混混
名词类
许---水 麻古---石头 茅丝---厕所 滴螺---陀螺
麻木---正三轮 边三轮---侧三轮 孤磊巴( 锅底巴)---锅巴 锅巴粥---用划社危手粮使小送材了米汤煮的锅巴稀饭
西骷卢---西葫芦,长圆筒形,蔬菜
陪(皮)辣菇-义再育剧航乡扩川略--地皮菇,一种可食用的菌,春秋要附那厂两季久雨后带沙的草地上行激列回早在甚致多见
渠炉古---拳头 职梅(免云其高上呀婷师步帝米)头---手指头 踮---凳子 亿---椅子
桃屋---客厅 格子-血--窗户 屋夹佬---屋顶、屋面 蜾落插---旮旯
田绳、田梗---烧继报强某紧剧合看普少田埂,田与田之间隔着的小路
田贩---指山丘旁大面宣积的水田
晒夹(石角)板---青石板
厅晴、落雨---天晴、下雨
脸(链)冰掉---冬天屋檐边上结的冰吊子
上做(昼)、中时、下做(昼)---上午、中午、下午
塌着---失败 洒帐---赊帐 七门八路---路子多、关系多
动物类
卡麻---青蛙 卡麻修---蝌蚪,也指人手上长的一种疖子
麻王---蚂蝗 语煤候胜麻工(前鼻音,第史较胞主二声)---野生牛蛙
密孟---比蚊子还小的飞虫 侠年(畜敛)---白鲢、鲢鱼
各(角)爽---黄颡鱼,也有叫“王爽”的
黑联将音错宪独乌鲤(乌鲤)---才鱼
朋(旁)痞---一种小鱼,长不大,扁扁的有点象武昌鱼
老海---螃蟹 脚鱼---甲鱼
扁头翁(风)、黑风骚---眼镜蛇 三步倒---一种剧毒蛇,一般指蝮蛇
麻花辣---毛毛虫
赤壳亮 迟骨溜---知了(知谷“亮溜”两字连读音更接近些)
哥子皮呐胯---一种水鸟,跑得很快,插秧季节较多见 麻积、猫极—猫
刺衣抗染巴浪---指带刺的荆棘丛 棚告---蚌壳,河蚌,通山话
行为动态类
一麻辣壳---手指弯曲敲打头部 油运、滑水澡---是游泳的意思
提桶---会气功的人运气的全过程 做嘴---接吻、亲嘴
歇(息)壳树、困磕树—-睡觉
舞饭---做饭 恰饭---吃饭 西夜--吃晚饭
我各湛气洽饭---我现在去吃饭
企倒、苦(二声)倒、困倒---站着、蹲着、睡着 气息---去睡
打磕树---打瞌睡 扎表(辫)达---扎辫子
一督登、一侧趴、一两摊、倒裁葱--摔倒的四种姿势:1:屁股着地,坐在地上;2:朝前摔倒,趴倒在地;3:往后摔倒,四脚朝天 ;4:头朝下掉落(么得着了---完蛋了)
上麻私---上厕所 窝把---大便 窝尿---小便 打皮盼---通奸
舍田---耕田 耙田、耙弟(地)---平整田地
一麻古打死嗯,一麻粟壳壳死嗯,一渠卢古取死嗯---第一句是拿石头打人, 第二句是用手指关节敲打头,第三句是用拳头揍人
撞老鬼—倒霉的意思 狗裸气---胡说八道
侠(瞎)扯筋—胡说,胡乱扯皮的意思
嗯洽气死—你吃去死,与“吃饱了撑的”同义
日白—扯谎 戳白—行骗
搞么妮、搞么裸---做什么 搞母(么)卵—干什么
死一边气---走开,走一边去
抹哈燕---打哈欠 我梅恩个---我骂你的啦
我酶恩个---我蒙你的,善意欺骗的意思
生活用品类
灶背---乡下的灶台面 许缸---水缸
锣罐---农村做饭的吊锅,城里看不到
妻壶---茶壶 瓮(第四声)---碗 条庚---汤匙
区伙筒---农村用小竹子做的、中间竹节被打通、用来吹气助燃的一种工具
麻取--洗衣服用的木杵 纱旧—衣袖 挨袋---口袋
裤(第二声)头---短裤
拖板--凉鞋的一种,等同于拖鞋
蒲刀--菜刀 丑(柞)刀---砍刀 丑头---锄头 砌---锹
苏衣---蓑衣,用棕树上的棕做成的雨衣
冒(木)粒、抖笠(第五声)---一种用篾编成中间铺上竹叶戴在头上的雨具
麻斯刚(缸)---粪池,过去农村一般用口大缸做粪池,因此这样叫
生产用具类
麻连---镰刀 晕兜(箢蔸也叫“彻箕”)-- 箕笈,一种竹蔑编成簸箕装东西的用具
莆篮---簸箕 蛇(石)滚--农村里牛拉着打稻子的石磙
枪担—冲担,两头是尖的扁担,有的两头包有铁尖头
棉丈、连丈----原来用来打稻子、麦子、豆子、芝麻用的一种农具
其它类
“哼!”(前鼻音、第五声)---否定、不同意的意思。
“恩!”(前鼻音、第五声)---怎么、是吗?回应的意思。
这是两句咸宁精点用语,被称做“半个字的一句话”。
个早---现在、这会儿 洋释---怎么样 洋释啦---怎么啦
莫(么)勒---什么
年醒---漂亮 麻颈---麻烦,棘手,吓死人的意思
1、天文、天象、天气
日头:太阳
出日头:出太阳
栗木日头:烈日
日头花:淡淡的阳光
日头里头(日头地):阳光下
日头眼落水:日落
星:星星(咸宁话单音节很普遍。)
蛮镰月:咸宁有一种砍刀称为“蛮镰”,比一般的镰刀(用来割的)野蛮粗大的那种。像这种刀子的月亮,弯月也。外地称“蛾眉月”者也。
扫把星:彗星,指灾星。
落雨:下雨
落雪:下雪
起风:刮风。
风息了:风停了。(“息”的反义词是“起”,“起风”对“息风”,“起祸”对“息祸”。“火熄了”的反义词是“火燃了”。)
陡风:突然风势加大的大风。
打霍闪(扯霍闪):闪电
抓雨:淋雨(“抓”读咸宁话的第六声。)
光头没:“没”音“妹”,没有带雨具淋雨,也指人落水浑身打湿了。
雷公:很厉害的人(俗谓人厉害就说“你看某某人像雷公一样”。)
凌冰:冰
打霜:下霜
赤:(冷水等)给人很冷的感觉,“冰赤”相当于普通话的“冰冷”。
蒸人:闷热
呛眼:光线刺眼
上昼:上午
下昼:下午
2、地理、环境
田畈:水田开阔地
地垴:旱地开阔地,地势比较高
田塍:田埂
垄:山脉与山脉交界处
门口塘:村庄前生活用水塘
后背山:环村庄后面的山
无头墩:村庄两旁高地
山里:山区
湖边:湖区
祠堂:宗祠
池塘:水塘
屋下:村庄(大屋下、屋下崽)
家:村庄(如张家、钱家、陈家等,都说的是村庄。)
山崽:小山
砖头:砖,也指一般石头。
麻鼓:石头(大麻鼓、麻鼓崽)
刺蓬浪:荆棘丛
滥:下陷入烂泥巴
趵泉眼:泉眼
滚水:开水
斗开水(斗滚水):沸水
碑记:石碑
渠道沟:水渠
水头:水源
炭:木炭
灰:柴灰、灰尘
旱路:陆路
起旱:走陆路(这个词反映了咸宁一带是山区又是水乡的真实情况,先坐船,再起来走陆路。)
划崽:普通小船(“划”音“滑”)
官舱:“划崽”中间的舱位。(俗语“搭船坐官舱”谓占了便宜。)
3、时间、时节、时令
今日:今天(日子的表达:昨日、前日、向前日,明日、后日、老后日、外后日)
上昼:上午
下昼:下午
中时:中午
半日上昼:上午的中间
半日下昼:下午的中间
半日中时:中午稍前
中时无后:中午稍前
旧年:去年
昔日:从前
先前:原先
头回:上次、前次
就(去、来、到):立即(去、来、到)
钟头:小时,用于统计。
一瞎崽:一会儿
几时:什么时候
几么早:什么时候
个么早:现在。也表示对别人早来到的肯定。
将没:刚才
一日到夜:一天到晚
三十夜:除夕夜
十五:正月十五上元节
月半:正月半上元节
端阳:端午节
七月半:中元节
冬秋:中秋(老派的说“冬秋”,新派的基本上都说“中秋”了。)
日头眼落水的时候(太阳眼落水的时候):落日时
打黑影的时候:薄暮时分
打一下野眼:耽误一会儿
多谢 - 难问
怎么样 - 难湿
蚯蚓 - 火藓
螃蟹 - 老凯
袖子 - 手舅
睡觉 - 困瞌树、吸磕树
有趣 - 过瘾、撮瘾
哥哥 - 老靴、老根
什么 - 么哩
没有 - 冒得
土房顶 - 屋夹老
4、农业、种植、养殖
躅泥巴:光脚和泥巴,泛指搞农业(光脚在泥水上乱踩叫“躅”,如“躅得吓死人”指“光脚板把某个范围踩得很难看了”。用脚踩叫“躅”,使用工具叫“揣”。“躅”可能有别的写法。)
无场:禾场,打谷场。
打肥:撒肥料
扯秧:(为插秧做的准备,先在秧田)拔起水稻秧苗。
栽田:插秧
割谷:收割水稻
看水:田间巡察水情
甲米:碾米(“甲”是音)
蛮镰:一种砍刀,锋口,比一般用来收割水稻的镰刀(锯齿口)野蛮粗大。
枪担:两头带铁尖的扁担。
担勾:两头带钩子的扁担。
洋叉:一种稍弯用于禾场翻晒的叉子。(洋叉不是打兔的工具,不可以用来打兔,故俗语“好吃懒做,洋叉打兔”说的是做事情不情不愿,敷衍塞责,没有质量,没有效果。)
杂帚:竹枝做的一种大扫帚。
牛桊:牛鼻拴
谷、麦、藕、茄:稻谷、小麦、莲藕、茄子(咸宁话较多单音节)
早谷:早稻
中谷:中稻
晚谷:晚稻
北瓜:南瓜
红萝卜:胡萝卜
黄花:黄花菜
葵花:向日葵
包茅:芦荻
树杪:树梢
树椏:树枝
节巴:(树)节
大蒜坨:大蒜头
麦李:李子
蛤蟆衣:车前子
萝卜秧:萝卜苗
树秧:树苗
鱼秧:鱼苗
鱼鳝:鳝鱼
鱼鳅:泥鳅
鱼崽:小鱼
鱼籽:鱼卵
脚鱼:鳖(水鱼)
5、家禽、家畜、动物
“晏”:“晏”是音,这个字有人写成左边“目”旁加右边“央”字,放牧、看着的意思。
“晏”牛:放牛
“晏”牛崽:放牛的小孩、放牧小牛
“晏”鸭:养鸭子
“晏”鸭佬:养鸭子的人
把猪、鸡给“晏”着:把猪、鸡看着,别让它们跑远了或搞了什么破坏。
看:家庭喂养(念第一声。这个字普通话也有念第一声的,意为“看护”“看守”,但不是“喂养”。在咸宁话里,这个字甚至还有“生育”的意思,女人生小孩就叫“看崽”。)
看猪:养猪
看鸡:养鸡
看鸭:养鸭
看兔:养兔
看狗:养狗
猪公:种猪
猪婆:母猪
猪崽:小猪
鸡公:公鸡
鸡婆:母鸡
鸡崽:小鸡
鸡婆带崽:母鸡带小鸡,娘们拖带小孩,拖泥带水。
叫鸡公:出风头的人
大水牛:成年的雄性的水牛
牛婆:母牛、姓牛和刘的妇女
牛崽:牛犊
狗公:公狗
狗婆:母狗、坏女人
狗婆起窠:母狗发情,用来形容一些人浮躁、坐立不安的状态。
狗崽:小狗
鸭公:公鸭、瘦男人
鸭婆:母鸭、声音粗厚的男人
鸭崽:小鸭
猫儿:猫(咸宁话唯一的一个儿化音词语)
猫儿公:公猫
猫儿婆:母猫
猫儿崽:小猫
打水:鸡交配
打花:狗交配
打蛋:鸭交配
落崽:(母猪、母牛、母狗)下崽
生蛋:(母鸡、母鸭)下蛋(“生”音“散”,第五声)
檐老鼠:蝙蝠
夜火虫:萤火虫
蛤蟆:青蛙
蚂蟥筋:橡皮筋
虾公:瘦男人
赣语概况
赣语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也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中部和北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赣语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周边等地区,约占江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强。外省的赣语使用人口主要是历史上由江西本土迁移出去或又再次迁往第三地的居民,今天主要居住于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统计下来赣语的分布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汉语中,分布地域最广。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11年)的统计数据,赣语人口分布在江西的有3300万、安徽500万、湖北500万、湖南1000万、福建100万,总计5400万左右。

- 上一篇: 喷灯
- 下一篇: 嘉兴开盛小商品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