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法证明过程论 》是 法律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封利强
- 中文名称 司法证明过程论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ISBN 9787511834386
- 作者 封利强
图书信息
丛书名: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度化论文论丛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34386
作 者:封利强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开 本:A5
页 数:371
字 数:333千
作者简介
封利强,法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来自诉讼法学、证据法学。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获博士学位。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独著一部、合著两部;在《法学研究》、《政法论坛》、《诉讼法学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六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位序令促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就眼只她零印报刊资料》转载。
内容简介
来自 《司法证明过程论》一书综合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司法证明过程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考察,以期深入揭示其内在规律。第一至三章是概论部分,着重论述证据法学的研究重心从"证据"转向"证明"的基本趋势,阐释证明过程的研究范式由单向式研究转向交互式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从理念、技术和规范等多个维度对证明过程展开"三位一体"式考察的思路。第四至六章从静态的角度分360百科别考察司法证明的主体、客体和手段等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对证明过程展开结构功能分析,并揭示证明过程与证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至九章从动态的角度分别探讨证明行为的协同机制、证明过程的控制机制以及证明风险的防范机制。
章节目录
绪论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证明过程/l
一、认真对待证明过程/1
(一)证明过程:我国证据理论的薄弱环节/2
(二)"新证据学":英美证据理论的另一张面孔/4
(三)学科交融:证明过程研究的良好契机/6
二、系统科学方法在证明过程研究中的引入/9
(一)系统科学方法概述/9
(二)系吧陈如张率统科学方法之必要性与可行性/14
三、开展证明过程系统化研究的基本思路/19
(一)系统科学方法在证据法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20
(二)本书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思路/23
福第一章 证明过程的理论定位:从边缘到中心/28
并协述气以聚向愿技一、英美法系的证据理论:从剧区落足小规则到证明/29
(一)以证据可采性为中心的传统证据理论/29
(二)近现代以来学者对传统证据理论的反思/31
(三)当代英美证据理论的最新发展/33
二、大陆法系的证据理论:从法定证明到自由证明/37
三、我国的证据理论:从证据到证明/行38
(一)萌芽阶段政延卷紧质/39
(二)以证据为中心的觉打赶含望局利问五调长研究阶段/39
(三)证据与调小告证明并重的研究阶段/40
(四)我国证据法力望菜座贵选学理论的最新发展/41
四、证据法学研究的次群律载村含各核心内容:司法证明过程/42
(一)从证据中心主义走向证明中心主义是大势气举但皮代序含苦权所趋/42
(二)我国证据法学应然的理论主线:司法证明/44
(三)以证明过程为中心重构我国证据理论体系/众排病吗创屋石水45
第二章 证明过程的研究范换亲温乱卷外护似先蒸掉式:从单向到交互/48
一、学界在证明概念问酸谁演西是治然题上的分歧/49
(一)证明著鸡吸滑突概念界定之"广义说"/49
(二)证明概念界定之"狭义说"/50
(三)对两种证明概念学说的评析/52
二、系统科学视野下证明过程研究范式的转换/55
(一)司法证明概念的重塑/55
(二)司法证明的相关概念辨析/59
(三)从单向式研究转向交互式研究/未此谓沙务63
三、证明过程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65
(一)司法证明系统概述/65
(二)实体性证明线适分介宣识/68
(三)程序性证明/单纸剧厂粮地万翻兰68
(四)附属性证明/71
(五)三种证明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74
第三章 证明过程的考察维度:从一维到多维/78
一、考察证明过程的三个维度/78
二、证明过程的理念之维/80
(一)证明理念概述/81
(二)证明目的:真实发现与价值选择相结合/86
(三)证明价值: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89
(四)证明模式: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统一/93
(五)证明效率:真实优先,兼顾效率/94
三、证明过程的技术之维/96
(一)证明科学的历史回顾/98
(二)证明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101
(三)证明科学的学科体系/106
四、证明过程的规范之维/109
(一)司法证明的规范体系/109
(二)证明法律关系是证据法学的基本分析工具/Ill
五、证明过程:在理念、技术和规范之间/118
(一)证明哲学、证明科学与证据法学之界分/l18
(二)开展对证明过程的融贯性研究/121
第四章 证明要素论:从离散到整合/124
一、证明主体/126
(一)证明主体的分类/126
(二)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127
(三)证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134
二、证明客体/135
(一)证明客体是一种法定要件事实/135
(二)系统科学视野下的证明客体/142
(三)证明客体的分类/148
三、证明手段/151
(一)系统科学视野下的证明手段/15l
(二)证据:证明信息的载体/151
(三)证明规则:证明信息与待证事实的中介/160
第五章 证明结构论:从平面到立体/167
一、证明的结构与功能/167
(一)证明结构界说/167
(二)证明的功能分析/169
二、证明的宏观结构与功能优化/17l
(一)证明的宏观结构/17l
(二)竞争模式与探知模式之比较考察/176
(三)宏观证明结构与证明功能的优化/180
三、证明的微观结构与功能优化/184
(一)证明主体亚结构/184
(二)证明客体亚结构/189
(三)证明手段亚结构/190
第六章 证明环境论:从封闭到开放/194
一、司法证明的环境分析/195
(一)证明环境及其与证明系统的关系/195
(二)司法内部环境的构成/197
(三)司法外部环境的构成/203
二、证明系统对证明环境的依赖性/213
(一)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英美化倾向/214
(二)司法内部环境之比较考察/216
(三)司法外部环境之比较考察/220
三、证明系统对证明环境的反作用/225
(一)刑事证明目的的多元化/226
(二)刑事证据规则的弹性化/228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理性化/230
(四)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化/234
第七章 证明行为论:从对抗到协同/239
一、证明行为的类型化分析/240
(一)证明行为研究的视角转换/240
(二)举证行为/242
(三)质证行为/245
(四)认证行为/247
(五)证明行为的互动模式/249
二、司法证明中的利益博弈/253
(一)认真对待证明利益/253
(二)证明利益的博弈分析/254
三、构建司法证明的协同模式/262
(一)证明过程中的对抗与协同/262
(二)证明协同的实现机制/264
(三)证明协同的配套机制/273
第八章 证明控制论:从粗放到精细/278
一、司法证明的过程分析/279
(一)证据筛选环节/280
(二)证据评价环节/283
(三)事实认定环节/285
二、证据审查的控制机制/287
(一)"证据审查"界说/287
(二)证据审查的分离模式与融合模式/29l
(三)完善我国证据审查机制的基本思路/302
三、事实认定的控制机制/308
(一)事实认定:"摹写"抑或"建构"/309
(二)原子模式与整体模式之比较考察/312
(三)事实认定的概率方法及其评价/325
四、司法证明的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329
第九章 证明演化论:从无序到有序/334
一、司法证明系统在微观层面的演化/335
(一)司法证明过程的非线性/335
(二)司法证明结果的不确定性/337
(三)司法证明的突变及其风险防范/339
二、司法证明系统在宏观层面的演化/345
(一)人类司法证明系统的演进/345
(二)司法证明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规律/351
参考文献/355
后记/369
- 上一篇: 北京凯特驾校
- 下一篇: 口袋歌词系列·网络点击率最高的英文歌曲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