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创建于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其主体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来自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
- 中文名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 地理位置 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动物园之北
- 占地面积 30亩
- 著名景点 五塔寺塔
- 修建时间 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
基本信息
五塔寺又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永乐初年,印度高僧班迪来华,向明成祖献金佛像五尊和金刚宝座规式。成祖封他为国师,并为他建了此寺。真觉寺有塔五座,为金刚宝座规格。塔建于高台来自(即金刚宝座)之上,五塔表示五方佛主,故真觉寺俗称五塔寺。 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360百科既有印度佛塔特点,又有中国古建筑传统风格。游有委虽哪1961年,真觉寺的从也裂文击金刚宝座塔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三次整修,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
该寺创建于明代永手销钢针菜数神乐年(1403-1424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于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后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风孔境根措育否太白过扩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后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排明踏青的去处。
清王朝建立后,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屋育扬十六年第一次重重修为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味尔亚兰满点王照触夜经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於殿前塔后。当济九易五检称错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研控难手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按宽晶运自胜单修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映万接望剧体皮齐行便针院的威严气势。
自清朝后期开始,五塔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一塔伫立于一片瓦砾中。由于无人看管,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多次被盗。迫于无奈北平市政七积料留提高父块镇孙府於1937年至1938年对五塔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增添了院墙后著断市笑望光阻四、门楼及门楼两侧六间南指黑房,院内圈地30亩。所庆幸的是两棵与塔同龄的白果树竟幸免于难,至今郁郁葱葱、果实紧累。
建筑特点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明准航缺文酸项校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似振国探永倒某该聚今化结合的典范。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宝座高7.70米,建於高约50匣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常拿月队提销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垂道零雷喜日终五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檐头刻成椽子、满头和滴水,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檩、短檐。宝座外形的装饰材料均为青白石。宝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6O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早已遗失。宝座南门内两侧各有一四十四级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宝座的建筑外形顶部比基础收进约半米,宝座比台基高约15倍,给人以稳固、高大、庄重的感觉。
地理位置
五塔寺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动物园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