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通河,古称参述验准表苦门就列益褪水、易屯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皆为古女真语音译。
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径流量3.5-6亿m³/年,伊通河属黑龙江流域饮马河水系支流,发源于哈达岭山脉伊通县东南部大青顶子山西北来自侧,流经磐石、伊通、长春、农安和德惠五个县市,在新立城水库上游纳入伊丹间于华河、下游纳入新开河望即势,至农安县靠山屯东注360百科入饮马河归入松花江。
河流全长343.特才排量管操5公里 ,流域面积7515平方公里。
- 中文名称 伊通河
- 外文名称 yitu ula(满语)
- 地理位置 中国东北长春平原
- 流域面积 8545 km²
- 名称释义 古女真语"波涛汹涌的大河"
流经区庆破汽创吃百到字坐通其域
伊通河(满语yitu ula),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翻仍林破松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主要支流(由南往北红东方酒物袁显加究具调)有小伊通河、干沟子河、双多阻士画入庙子河、伊丹河、碱饭象送赵只英任形影神草沟、小河沿子河、西河沟(来自繁荣路-南湖-动植物掉术保龙斯园-吉顺明沟)、东新开河、四间河(即串库)、新凯河、农安排水干渠触调攻移去变审造脚拉统、两家子河、小苇子沟360百科、大苇子沟等。
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凯盟兵下假5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公里,因饮马河在汇合处以上流程为368公里、比伊通河长20余公里,按"河源唯长"原则,以饮马外积河为干流,该流域统称饮马河流域。
两河汇合后,向北继续流经20公里注院必乐地她天入松花江。
概况
年径流量约3.5亿-6亿m³。
从源头到新立城水库大坝为上游,从新立城水库大坝到新凯河口为中游,从新凯河口到靠山屯为下游。产流量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递减。
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
东源在省城南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领大明呢激套持投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寿山水库至营城子与西围苗课设顺山编营源汇合;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香神在跑报掉总沉河。
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义构拉行肉继武小找银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
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
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
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
支流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河源乡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80公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
新立城水库大坝至新凯河口段区间支流虽较多,但除了小河沿子河外径流都较狭浅、水量不足。包括小河沿子河在内的大部分支流都遭到半封闭取斤委价宗众放市继任花式截流蓄水,旱季支流汇水均以生活污水为主。
长春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将处理过歌的大量污水排入伊通河,由于新立城水库基本不放流、或取北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承担起伊通河中游的灌溉任务。
最大支流新渐度居衣边进告众盾凯河口以下为下游,农安水文站枯季径流主要为长春市北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汛期新凯河流量对伊通河下游水位影响很大。
由于一江二河在靠山镇汇流,汛期松花江和饮马河洪水对伊通河形成顶托作用、致使最下游的防洪任务每年雨季都较重。
干流概况
伊通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
发源于伊通县吉林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岭北侧,向西北流,经长春市区,在农安县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
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河长342.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
在长春市郊区新立城水库以上为低山丘陵区,生长稀疏的杂木林,有水土流失现象。河谷宽1~2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泥沙夹小卵石。
新立城水库坝址至新凯河口区间为丘陵、台地,河谷宽5~10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细沙和淤泥。
新凯河河口以下,地势广阔平坦,河道弯曲,多牛轭湖,河槽较深,河底为泥沙。
支流湖泊
新凯河,又名新开河,是伊通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2289平来自方公里,河长113.7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5‰。
发源于伊通县大黑山脉庙岭北侧,在360百科农安县华家乡郑大壕东注入伊通河济春款军多。
波罗泡 位于农安县西北部三盛玉乡,属伊通河水系中的一个闭流湖。
闭妈刻发著条能激味流区包括杨树林、万顺、三盛玉、永安、伏龙泉、新阳、巴吉垒、柴岗等8个乡,集水面积1378平方公里,娘娘庙沟、老虎沟、算密相形族房身沟、成水沟和殷家沟等5条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流入湖内,湖底高程164.2米,湖边高程180米,一般水深两米,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作们华衣若新衣着达皇使,蓄水量0.87亿立方米,水面周长37.5公里,长14公里,宽5公里,历年最高水深3米,最大水面面积80平方公里,蓄水量1.6亿立方米。
酸咸度8.5流江层历曾队班周烧罪业,沿湖东、南两面较平缓,芦参妈大运数走苇丛生。历史上以产鲫鱼、鲤鱼、芦苇著称,又是大雁、天鹅等候鸟的栖息地。
湖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50毫米,当连枯年湖水减少乃至干涸。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干涸一次,1962年泡底干涸,1980年至1982年泡底干涸。
1983年通过松城干渠由松花江提水70米,行程60公里,引水1026立方米,湖水深达到1.2米,1984年进入丰水期,19新斤沉85年产鱼208吨,芦苇50吨。
新立城水库 坝址位于长春市南20公里新立城镇伊通河干流上。为坝长2630米,坝高16.5米的均质土坝,曲供伟米频1958年始建,1959年合龙,1962年建成,是以供水为主的专用水挥胞食重感言今包库.总库容5.72亿立方米蒸件,设计年供水0.8亿立方米,库区回水南至后辛屯异,长19公里,最大湖面宽7公里,低水湖面11平方公里,相应库容0.1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湖京面63.3平方公里,相应库容2.88亿立方米路支化级千职威,最大洪水湖面80平方公里。图是湖区两岸为丘陵台地,建库以来营造松、杨林6.8万亩,对保持水土根推夫、涵养水源起到积极作用。总硬度45.2~61.2毫克/升,酸碱度7.7~8.3,水质悬浮物超标,铜、酚、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少量超标,其他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2级标准。1985年供水9223万吨。
航道航运
伊通河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清康熙年间,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大会战中,她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光辉篇章。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识助士侵还依船可运兵135人。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刑伤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天银妈喜害刑的光辉史册。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伊通河就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顺治十二年(1658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年春日,冰消雪化,开江开河之日,伊通河口人流车马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渡口设立了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繁盛一时,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
伊通河水最盛时,当在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
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也汇集了有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明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有叶赫和辉发两部发祥地在伊通河畔的璋地。"璋",满语,意为两山间的狭隘地带;伊通河上游东西连接吉林西围场和盛京围场的一部分阿木巴克围场,是过去供朝廷打猎的地方,如今围场边缘残存边墙,场内留有封堆、烽台、老营房等遗迹和时见飞禽走兽出没的生态环境;横跨伊通河有东北大御路和东北柳条边。大御路又称"大御道",是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开设的一条由京师(北京)皇华驿经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的驿道,专为传递皇帝圣旨及官文用。其间设驿站37处。东北大御路及驿站反映了清廷交通文化及习俗,是伊通河流域重要的旅游景观。

现状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注:指伪新京至大安)铁路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她上面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
解放后,1958年在伊通河中游、1962年在伊通河上游分别建了新立城水库和寿山水库,新立城水库在汛期拦蓄洪水,枯水期每日由输水洞向伊通河下游河道放流28万立方米,供长春市一水厂(南岭水厂)取水。因南岭水厂取水口日取水只能达到22万立方米,所以每天仍有6万立方米的水通过小板桥水闸进入市中心区。1999年,"引松入长"开始从第二松花江向饮马河中游的石头口门水库供水,一水厂由石头口门水库负责供水。新立城水库改由地下管道向三水厂输水,随着输水洞的关闭,长春市区段的伊通河从此断流,长春以下河段终年流淌长春市的工业、生活污水。

2010年伊通河上游发生超历史实测洪水,新立城水库一面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同时也自92年后首次"喝饱",此后的数年里保持定期向伊通河注入生态水量,断流10年的伊通河又有水了,在市区两坝三闸蓄水作用下重现了波光粼粼的景色。
然而,尽管市区部分河段治理效果初显,但人工蓄水无助于改变下游河段的现状。由于市区内的几条小支流早已成为污水沟,非但无助于稀释污染物反而加重污染,伊通河长春以北河段水质仍然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标准,下游的水田早在80年代就已陆续改为旱田。想要扭转生态,使下游流经农安、德惠的伊通河水重新具备灌溉功能,还要等北郊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和两甲污水处理厂竣工后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