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儒家官德论

2023-01-20 15:39:4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儒家官德论》是2007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建祥。

儒家有一套属于道义论的话语体系,而儒家宫德理论正是这一话语体系里的风向标。中国的历史从哪里开始,哪里就志整爱村凯工普有道德生活;中国的文化从哪里开始,哪里就需要有政治道德。历史、文化、道德、政治,最终便集中为一种政治道德"图腾",也即随胡蛋吃古叫烧月着中国政治历程的进展,需要一种官德理论,诸家为此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 书名 儒家官德论
  • 作者 杨建祥
  •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1日
  • 页数 615 页

基本信息

费临皮向船溶层儒家官德论
作 者:杨建祥
出 版 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条 形 码:9787210037668 ; 978-7-210-03766-8
I S B N :9787210037668出版时间:2007-12-1
开 本:大32开页 数:来自615
定 价:49.8 元

内容买跟况宽独先蛋并个企简介

  儒家有一套属于道义论的话语体系,而儒家宫德理论正是这一话语体系里的风向360百科标。

  中国的历史从哪里开始,哪里就有道德生活;中国的文化从哪里开始,哪里就需要有政示岩照强治道德。历史、文化、道德、政治,最终便集中为一种政治道德“图腾”,也即随着中国政治历程的进展,需要一种官德理论,诸家为此稳原赶乡色紧孙致论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从广泛性、深刻性、普遍性、具体性和影响力来看,儒家官德理论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不仅是它形成了中国仕文化的主流意识,而且是它成为了儒学诸家流派的核心问题。

  我们要彻底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道德、政治变迁,要力求解读这样一份令古人骄傲、令今人迷惑的“中国文化大本”,是离不开儒家官德,作为政治道德遗产,留在现代人视野里的。

本书目录

  引言 儒家官德体系在道义论视阈中的定位

  一、如何界域儒家的“道义论”

  二、儒家官德在道义论意义下的“效率”问题

  三、线索和脉络

  上篇:道义论与官德论

  第一章 官德力重就心编始宪系事消:儒家的用心

  一、身份的来自象征:从士到仕的道义性筹划

  二、孔子“仕的”用心

  三、官经与官德

  第二章 道义360百科论·义务论·规范论概响治路病定互除后死·德性论

  一、道义论转化为义务论

  二、义务论外化为规范论

  三、规范论内化含处镇晚粮计短优样术为德性论

  第三章 官德境界:儒家需要一种集体性意识

  一、义务境界

  二、集体性意识

  三、儒家哲学的政治道德用心

  四、这番用心的官德命题:进退之辨和仁爱原则

  第四章 从殷周开始的儒家道义论米连岁立场

  一、殷人的“帝电取精”,转化为统治人世间的异在力量

  二、周人的“天”,转变为道义论的道德根据

  三范展菜还最它被苏井、德性与责任意识的积淀

  四、儒家的开启:从政之路与中国知识分金晶模管数殖负子的“责任”情结

  第五章 儒家规范论与官德理论的精神写照

  一、先从一个契约论立场发问:规范的“契约”意义

  二、儒家官德规范具有的“契约”性质

  三、透过儒家措味第“规范”论的语言视角

  第六章 蕈儒家官德论的哲学基础:孟子的设计和证明

  一、思路与定向

  二、先王与法先王

  三、儒家官德与孟子积淀

  四、透视《大学》路径

  第七章 三部食交诗倒坚甚校东尼的儒家官箴中的一致性立场是眼极单:透视道义论的政治道德意识和历史反省意识

  一、盾息损儒家·官箴:影响力

  二、岁高它《虞箴》开始的历史反省意识

  三、扬雄《州官十二箴简料数怎啊极》的牧民觉悟

  四、崔驷《官箴》三首的官德用意

 或推审功穿断卷危 五、历代官箴与养脱伯最脸粮右烟育仍儒家仕文化

  第八章 轧辊内 儒家官德中的反武巫传统:道义论使然

  一、由来已久的话题

 冲增列 二、“为官不接异色人”

  三、当官戒巫,以义处

  四、儒家戒巫“散肉育组冲力区挥者酒调哥”论

  中篇:做官的儒家定律

  第九章 德与位

  一、孔子拟定的三个基调

  二、敬位意识

  三、孟子的义务心扩展

  四、《周易》的“中”位卦理

  第十章 德与才

  一、司马光“德才之辨”的性质研究

  二、儒家德才之辨在仕途中的的道义考量

  三、对“贤”的深化认识

  第十一章 德与民

  一、德、民问题的由来

  二、水火哲学:孔、孟之道的张扬及其转向

  三、儒家的民本义务性立场在实践中的严格性

  第十二章 荣辱观:《三事忠告》中的发挥与儒家官德的基础性检讨

  一、为官吏设计的《三事忠告》

  二、儒家立场的基础性证明

  三、荣辱观念在基本的知耻心中生发

  四、道义论环绕

  第十三章 义与利:坚定的道义论的立场与实学的开拔

  一、义重于利的哲学溯源:儒家道义论立场的先在性

  二、开拔出的“实学”真学问:真精神

  三、儒家“义利”之辨中的“效率”观念:何种意义中的“效率”

  第十四章 穷与达:儒家仕观中一种别样的道义情怀

  一、“惟义所在”:孟子的经典话语和后儒的阐发

  二、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

  三、《淮南子》的佐证

  四、“逸民”的“独善其身”:孔子之感慨

  第十五章 先与后:理政中的策略——道义论的价值理性转化为理政层面的工具理性

  一、榜样论

  二、为政先学论

  三、处危原则论

  四、民本的取向

  五、内圣而外王

  第十六章 仕与学:人、官不二

  一、儒家官德:学术与政治的“不二”

  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三、人、官不二

  第十七章 和与中: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官德效应

  一、贵“和”与“和而不同”,儒家和谐能力的政治考察

  二、儒家和谐能力:仁爱原则的德性圆融

  三、中庸之道:和谐能力的政治智慧

  四、道义论引导下的和谐能力生长出的文明引申

  五、一个扩展性的补充说明:《管子》与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不谋而合”

  第十八章 循吏之风:儒家官德的象征

  一、循吏与古代官德

  二、历代循吏的德政事迹

  三、循吏折射出的官德精神:儒家背景引申的道义论义务性连接

  下篇:熟仁与仕途

  第十九章 官道中的熟境

  一、求熟不误于生,讲熟不误于政

  二、熟仁成为了官经、官道、官术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观及其发微

  一、孔子“熟仁”观念之三句名言

  二、成人之道的底据:熟仁之实践价值

  三、为政之道的底据:《诗经》之照观

  第二十一章 孟子“熟仁”之考辨

  一、美在熟中:生存论语境

  二、熟在“集义所生”

  三、“德慧术”与熟仁在“善用易”中的沟通

  四、“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五、熟仁,道义论化在实践运用中的特例:为政之德的用意

  六、地位,政治道德与历史跨越:造孟运动“熟仁”到了宋明理学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观念的承继与创意

  一、依孔、孟而来的“熟仁”观

  二、方法论上的成就

  三、“熟仁”在仕上的用意

  第二十三章 朱熹“熟”论之洞察

  一、“熟仁”,来自于孔、孟之开启

  二、“熟仁”的人生考量

  三、“熟仁”的实践价值洞察

  四、“熟仁”,自孔、孟以来的创意

  五、“熟仁”与仕的关系

  第二十四章 别有新意的船山“熟仁”观

  一、对孔、孟“熟仁”观念的创新发微

  二、“仁之熟”辨:做人和做官

  三、熟仁底据之考辨:新意发挥

  四、哲学底据的再挖掘:“熟仁”之于“研几”

  第二十五章 王阳明论“熟仁”:意志考量

  一、按孔、孟的教诲:承继的是孔、孟,开拔的是自家

  二、“志与熟”:“工夫纯熟”的创意

  三、“学与熟”:“只是一件事”

  四、归根结底,熟在“致良知”上

  五、做人与做官:都在道义论上做文章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炼

  一、“自德性中走来”——吕坤的熟仁视野

  二、李栗谷的实学思想与熟仁的表达

  三、曾国藩的“熟仁”之精蕴

  跋 道义论意义中的儒家官德之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