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苏铁(拉丁学名:Cycas siamensis Miq.),又称暹罗苏铁。是苏铁科裸子植来自物,常绿小灌木。自元成株常有分歧。叶为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小叶椭圆形,叶缘有不规则的浅刻,叶柄有刺,叶背密布鳞屑。喜高温多湿,全日、半日照均可。每年冬季或早春可将叶片全部剪除,春暖萌发新叶会更美观。
产云南南部,缅甸、泰国、越南也有分布。 观赏植物,髓含淀粉可供食用。渐危物360百科种,为国家三级珍稀保护植物。
- 中文学名 云南苏铁
- 拉丁学名 Cycas siamensis
- 别称 暹罗苏铁
- 界 植物界
- 门 裸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树干矮小,基部膨大成盘状茎,上部逐渐细窄成圆柱形或卵状圆柱形,高30~180厘米,或稍高,径10~60厘米,下短和冷抗斯继衡她部间或分枝。羽状叶长120~250厘米,或更长,幼嫩时被柔毛,叶轴横切面呈半圆形、近圆形或三角状圆形,叶柄长40~100厘米,两侧具刺,刺略向下斜展,圆锥状,长约3毫米,直或微弯,刺间距离2.5~5厘米;羽状裂孢片40~120对,或更多,在叶轴上较稀村疏地排成两列,中部的羽状裂片间距约2厘米,披针状条形,直或微弯曲,长25~33厘米,宽1.5~2.2厘米,薄革质,边缘稍厚,微向下反曲,上部渐窄,先端渐尖,基部圆,两侧几对称,常不下延生长,两面中脉隆起,平滑有光泽,上面深绿色,下面色较浅。



雄球花卵状圆柱形或矩圆形,长达来自30厘米,径6~8厘米,复问阶放黄书小孢子叶楔形,长2~3厘米,有光泽,顶部近菱形,密生黄色绒毛,后渐至言评体深调目课很生脱落,长约1厘米,两角呈三角形,先端向上反曲,具一个易折的钻形尖头; 大孢子叶密被红褐色绒毛,成熟后渐脱落,上部的顶片卵状菱形,长4~6厘米,宽3~5厘360百科米,边缘蓖齿状深裂,裂片约10对,条状钻形,长1.5~3.5厘米,粗约2毫米,大孢子叶下部柄状,长5~7厘米,在其差力盾联如器古请内影中部或中上部两侧着备从货滑迫场龙香员生2~4枚胚珠,胚珠无毛。
种子卵圆形或宽倒卵圆形,顶端有尖头,熟时黄褐色或浅褐色,种皮硬质,平滑完脱评设风持气身音社注,有光泽,长约2~3底跳选江受探门兴审促铁厘米,径1.8~2.5厘米。
坐失绝领关世非生长习性
常生于季雨林林下, 生于向阳山坡的灌丛中或自而外念南茶额疏林下。
分沉项很路书北守逐掉找制布范围
云南西南部思茅、景洪、澜沧、潞西等地区;广西、广东、有栽培。缅甸、泰国、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泰国。
保护情况
云南铁树为渐危种,国家三级珍稀保护植物。
主要价值
药用
⑴中药名:铁树
出处:清《植物名实图考》载:“铁树,滇南十二岁一实,树端丛叶,长七、八寸,形如长柄勺,四旁细缕,正如俗画凤尾,色黄。果生柄旁,扁圆,中凹有核,滇人呼为风皇蛋。”以上所述特征及附图,与本种相似。
别名:苏铁、象尾菜、孔雀抱答严验蛋、暹罗苏铁、凤尾蕉来自、节节萝卜
来源:为苏铁科植物云南苏铁的根、茎、叶、花(孢子叶)。采收和储存:根、叶、茎全年可采,初360百科夏采花,晒干备用。
性味:通苦;酸;性平
功能主治:化湿理气;清热解毒。主慢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高血压;难产;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⑵中药名:云南苏铁根
主治: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等症。
性味归经:苦,寒。肝、胆、胃三封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青汤,9~15克。
⑶中药名:云南苏铁茎
主 治:用于肝经湿热所致黄疸,慢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
功 效:清热解毒。
性味归经:苦,凉。肝、肾二经。
封先投普气用法用量:内服:煎反她报卫读汤,9~12克。
⑷中药名:云南苏铁果
别名:无漏子、无漏果、千年枣、万岁枣、海枣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晒干备用。
药理作用
- 致癌作用:自1963年发现苏铁属旋铁树的种子和壳能诱发肿瘤以后,许多实验室先后证实,其致癌原系所含的氧化偶氮类甙-苏铁甙(cycas象进国染额棉in)和新苏铁甙(neocycasin)A、B。苏铁甙长期或一次喂饲或灌肠,可使大鼠发生乳癌、肝癌、肾癌和肠癌,使小鼠发生肺腺瘤,也能使豚鼠、田鼠发生肿瘤。一算顺适械组各答明黄三跑般认为苏铁甙本身并无毒性或致癌性,需经肠道内细菌的β-糖苷酶水解,生成甲基氧化偶氮基甲醇(即苏铁甙元),轮题孙广现久五求感再转化为亲电子的中间物,形成能与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起反应的活性甲基。因此,腹腔等非口服殖参赶样聚齐尽击帮途径一般不能致癌。只是在新生小鼠、新生田鼠、新生大鼠的皮肤中存在β-D-糖苷酶,所以皮下用药亦能诱发肿瘤。苏铁甙具有水衡江溶性,用水充分洗涤后可以除去。
- 神经毒营停厚杂略取第脚行两起性:牛食铁树果种于,可引起麻痹,且常发生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薄束及脊小脑背束产生髓鞘脱失,并有嗜饿性物质沉积。大鼠或金田鼠有胎仔在母体内接触苏铁甙元,产后而形成小头症(Microencephaly),骨性颅顶盖变狭,但生存时毫白孔调间仍相当长;有些大鼠在13~15个月后,有神经胶质瘤。
- .毒性:小鼠口服大剂量苏兴联诗选超铁甙后无立即中毒现象,但经12~18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肌麻痹死亡。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67g/kg、豚鼠指田为1.0g/kg,大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MLD)为44mg/kg。苏铁甙对呼吸、血压、心脏、血管、肠和子宫作用轻微。《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种子及茎顶部的树心有毒。中毒症状为头晕,呕吐。
观赏
记伤似 苏铁类植物四季常青,树形了美观,叶酷似羽毛,常作切花用,种子大而艳丽,俗称“凤凰蛋”.因其生命长久,即使数百年树龄,仍青春常驻,开花结实,被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苏铁的树干苍劲,叶丛终身浓郁翠绿坚挺,又象征着公正与铁面无私.苏铁类植物因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荆棘价值。
该种考证
早在1890 年W.T.Thiselton-Dyer 曾记述C.siamensisMiquel分布于缅甸、泰国及印度支那地区,但未指明中国是否分布。1902年他则明确把中国列为原产地,引证标本为A.Henry(邱园存放)采于云南思茅海拔1300~1600米的林中。J.Schuster(1932) 把Morse273号采自中国的标本(邱园存放)亦鉴定为C.siamensis Miquel。陈嵘于1937年首次称C.siamensisMiquel 为“云南苏铁”,认为其产云南省。郝景盛1951年记述中国广东、广西及云南均产,并称之为暹罗苏铁。而Shiu-Ying Hu1964 年则又称之为野苏铁,引证标本为采自云南的Henry13637,Rock2680。郑万钧等(1975,1978,1983) 在《中国植物志》与《中国树木志》采用陈嵘“ 云南苏铁”的名字,记述其产于云南西南部及南部的潞西、澜沦、思茅、景洪等地,广西、广东有栽培。其后的地方植物志及有关植物书刊都跟从《中国植物志》,普遍采用“云南苏铁”一名。
云南苏铁(C.siamensisMiquel)一名也为许多园艺书刊所广泛引用,如陈植(1984)的《观赏树木学》,孙可群等(1985)的《花卉及观赏树木栽培手册》及陈俊愉、程绪珂(1990)的《中国花经》 等。
暹罗苏铁
“云南苏铁”与“暹罗苏铁”的学名都为Cycas siamensis,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同一物种。但美国苏铁专家C.M.Whitelock 1989年来中国开展苏铁考察时首次发现云南苏铁的错误鉴定。他曾这样记述: “在桂林植物园生长有采自广西南部挂牌为云南苏铁。C.siamensisMiquel的苏铁植株,它们与泰国的暹罗苏铁(C.siamensisMiquel)属不同的种类,其羽叶深绿色,发亮,羽片渐尖,边缘反曲。这种苏铁产生小型(直径10~12厘米)紧包型雌球花,成年植株叶基片状剥落,较大的植株形成类似于泰国暹罗苏铁的盘状干基。“暹罗苏铁(C.siamensisMiquel)是Miquel在1863年根据J.E.Teysmann采自泰国的标本而命名的苏铁种类。据观察,其主要形态特征如下:树干高1~1.5米,干基膨大成圆盘状。羽叶长80~100厘米,中部羽片长6~12厘米,宽4~6毫米。小孢子叶顶端具长0.5~2厘米 的小尖头,大孢子叶密被宿存的锈色绒毛,不育顶片两侧具7~16对侧裂片,裂片长0.5~1.5厘米,胚珠1~2枚。种子外种皮具海绵状纤维层,与中种皮不易剥离。从小孢子叶顶端具较长的小尖头及外种皮具海绵状纤维层结构来看,暹罗苏铁亲缘上非常接近篦齿苏铁(C.p ectinataHamilton),这一点为不少学者所接受,如W.T.T hiselton-Dyer(1890,1902),N.L.Bor(1953),D.D.Pant&B.Mehra(1962),David L.Jones(1993)及王定跃(1996)。只有篦齿苏铁具有类似的形态特征,国内其它苏铁小孢子叶顶端小尖头长不足2~3 mm,外种皮无纤维层,易与中种皮剥离。可见,不仅产于广西西南部的苏铁不是暹罗苏铁(C.siamensisMiquel),与之类似,仅是树干基部膨大成圆盘状;而且产于云南西南部的苏铁也不是暹罗苏铁(C.siamensisMiquel),前者根本无圆盘状干基。暹罗苏铁(C.siamensisMiquel)中产于泰国、缅甸与越国,中国不产,据调查,只有广西南宁树木园与广东深圳仙湖植物园各有1~2株栽培。
陈嵘(1937)记述的云南苏铁为小乔木,干高五尺至一丈。王定跃(1996)指出这么高大的树干,云南只有产于西双版纳与思茅的篦齿苏铁及产于个旧的灰干苏铁(C.hongheensisS.S.Yang et S.L.Yang ex D.Y.Wang),而灰干苏铁的产地当时无人知晓,直到1990~1992年才被有关学者发现。可见陈嵘所指的“云南苏铁”无疑就是篦齿苏铁(C.p ectinata Hamilton)。
郑万钧(1975,1978,1983)所记述的云南苏铁产于西双版纳与思茅等地“,羽片长120~250厘米中部的羽状裂片长25~33厘米,宽1.5~2.2厘米,大孢子叶上部的顶片侧裂片长1.5~3.5厘米。”据实地调查,该种苏铁树干不明显,基部并不膨大成圆盘状,小孢子叶顶端小尖头长不足2毫米,外种皮无纤维层,而易与中种皮剥离。所以这些特征显然与暹罗苏铁(C.siamensisMiquel)不符,据研究应为单羽苏铁(C .simplicipinnaT.Smitinand)K.Hill)。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云南植物志》及《云南树木图志》记述的“云南苏铁”除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的单羽苏铁外,产地还扩大到滇东南的河口县。据研究,产于河口的苏铁为河内苏铁(C .tonkinensisLinden et Rodigas)。而冯国楣(1989)所指的“云南苏铁”不仅包括了产于滇西南的单羽苏铁,还包括了产于蒙自、弥勒的贵州苏铁(C.guizhouensisK.M.Lan et R.F.Zou)以及产于建水、石屏的元江苏铁(C.p ar vula S.L.Yang ex D.Y.Wang)。四川省林科所(1975)所记载的“云南苏铁”应属攀枝花苏铁(C.panz hihuanensisL.Zhou et S.Y.Yang),而钟济新(1982)、李树刚、梁畴芬(1991)记述的产于广西西南部的“云南苏铁”应为石山苏铁(C.miqueliiO.Warburg)。
《中国植物志》综上所述,王定跃(1996)认为,C.siamensis中国不产,应恢复其中文名暹罗苏铁,而“云南苏铁”则是一个被长期误定,又广泛引用而应予以废弃的苏铁名称。
《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经英文中外专家联手进行增补和修订,并最终以英文定稿)也指出《中国植物志》中的“云南苏铁”系错误鉴定,其中所指的“云南苏铁”应为宽叶苏铁(C.balansae),而真正的C.siamensis事实上仅分布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