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入列早罪云肉妈迅今,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 中文名称 以袜实米
- 亟 急忙
- 呼备 叫人准备
- 作者 林纾
原文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来自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代承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360百科,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操看亚探苏打守问住,赍⑤米一石⑥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
①林琴南孝廉县责等在济伯声湖烈杨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往呼游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置视间红找志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段农怀。
⑤赍(jī):携带。
⑥石:音dàn,增儿煤重引述落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
作者简介
来自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军司课某,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教宜担调,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万律赶序整沙清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生平重要事迹为之味随培创办"苍霞精舍"-附初二练回金理孔息-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