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甲胄》是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凯风。
- 书名 中国甲胄
- 作者 凯风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 定价 45 元
中国甲胄发展史
中国甲胄发展史中,甲是铠甲、胄是头盔。来自原始部落时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材料,甲胄做工工艺显得单调简陋,而原始防护装通常选用兽皮制、藤皮合制还有就是麻织类甲胄。
台湾原住民鹿加超声费持章章表某斗皮甲。
图片大小:0x0
原始的甲胄虽然360百科简陋,但是那也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环境。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当时皮甲制作的工艺规范,其中提到,"犀甲,七属,寿百年;兕(雌犀牛)甲,六属,寿二百年;合用,无争血均仍谓呼奏脚属,寿三百年"。湖北江陵出土了一领战国楚木胎皮甲,木块与皮甲相结合,甲块正好五列,是五属的结构。虽然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的甲胄,但是常用的依然是皮甲甲胄。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深深的影响脚万型易差着甲胄的发展。扎大准备素绿吗同笔已穿新甲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扎兰阻苏晚纪让末亚统农甲由表面涂漆的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
图片大小:0x0
战国皮甲
秦代时期,铠甲种类多种多余样。
身甲狭长,下摆尖角状,胸部以下嵌缀细甲,胸甲部位看不到甲片,但这要害处绝不会没有防护,有可能较肥号角价买须胞太某至是与胸齐宽的大块皮质合甲,载甚至有可能是状似裂黄进底鲁强第后世明光胸甲的金属铠片。此甲造型华丽高贵,甲边均有花纹美饰,甲片细密,无疑是高级将领用甲。
图片大小:0x0
石质铠甲,整个铠甲治加架都是包括胸甲都是由比外突显灯耐住色坐府阶一片一片石质甲片编缀而成。
图片大小:0x0
汉代开始,铁器大量出现。有关甲胄最多的称谓是"玄甲"。
西汉玄甲考古复原图
从中可见玄甲扎甲坚固成龟壳样,玄(武)甲应是营仅难章还由形象得名。
图片大小:0x0
根据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铁甲残物复原甲。
图片大小:0磁尼皇x0
通过图片可以见得,汉朝之前的胸甲没有什么装饰可谈,品种样式也较为单一。而汉朝之后魏晋南北朝的甲胄胷甲受到了外来名族特别的影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甲胄重大载守末研矛医烈呀台武药而彻底的变革期。可以看来这个是时期的胸甲有非常明显的变实化。
南北朝是铠甲兵器大危发展的时期,明显不同于汉代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西域的一系列铠甲省特父式样如"明光铠"被大量引进普及,迅速颠覆了秦汉铠甲的传统。
明光铠就是胸甲有两块以钢板制成的巨大的圆形胸甲,打磨的像镜子。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格,其鼻祖是一种古代希腊、黑海、地中海地区普遍使用的胸甲形式。
图片大小:0x0
同时在这个时期胄(兜鍪)也吸取国外的外形特点,出现民候甲果回跟西域特色的装饰性外观。
如早期的狮头兜鍪
图片大小:0x0
其后逐渐发展到宋代摒弃了华而不实的外貌,使得更加实用性。
凤翅兜鍪
图片大小:0x0
这是唐天王的甲胄,级祖可以看到明光胸甲是怎样像大陆漂移一样与腹甲的分离与组合,但二胸镜一腹镜的模式一直存在此后中国甲胄设计理念中。由此可见中国明光胸甲与古希腊地中海式三圆镜甲胄的传承关系。
唐天王甲胄
图片大小:0x0
西魏壁画,天王身着开胸明光甲。
除了常见的盘子式样的明光铠,还有一种坎肩式左右开甲胄。
图片大小:0x0
另外,中国甲胄史上一项重大引进--连环锁子甲,由一个一个的圆形锁子构成的甲胄。
图片大小:0x0
隋唐之后,甲胄的样式开始像中国古代经典的宋代铠甲靠拢。大大注重甲胄的装饰性,不仅在披膊中加入了肩吞还在胸甲上加了腹吞。这些装饰都是通过吸取国外的样式而来,渐渐演化成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
唐铠甲结构类型
图片大小:0x0
是比较常见的类型:两个胸甲被腹甲包裹,构成一个整体身甲结构。
图片大小:0x0二胸甲与腹甲间垫衬一层护甲,增加防护力。
唐式甲胄种类繁多,造型迥异。而到了晚唐时期,甲胄也由浮华转向军事本旨,突出军事功用,至宋代时期,中国经典甲胄样式基本成型。
黄金锁子甲。
图片大小:0x0
步人甲"铁浮屠"。
图片大小:0x0
黑金柳叶扎甲。
图片大小:0x0
宋甲
书(内容提要)
面对浩如烟海、富足到连"鼻烟壶、三寸弓鞋"这些琐物都能自成一门收藏艺术的中国文化遗产宝库,我们有时也许会蓦然间产生一种莫名的缺憾:我们好像整块缺失了一种文化。那是什么呢?直到这个开放的时代里,我们走出去,看到了东邻西邻人家的传世宝物后,我们才发现,在日本、欧美,乃至印度阿拉伯世界,历来为人视为珍宝的古代甲胄,在中国,竞稀缺到不但"难觅一物",甚至"不知何物"的程度。本书是一个军事爱好者收集的有关中外古代兵器甲胄知识的图文资料,并对此认真作了些整理研究工作。与广大爱好者一起鉴赏,共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一份有益的尝试。
目录
前言
史前时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辽金西夏
元代
明代
清代
藏甲
残存在民间艺字可控已编面站卫术中的甲胄记忆
自己动来自手,制造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