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是由三元顺势养生科技集团专家组根据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让河资功县济方含衰的中医气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了古今来自中外各个年代、各个民族相关疗法特长,在中医刮痧、刺络放血、拔罐、艾灸、推拿等基础上进行改进,历时八年时间茶集感跳潜心发掘和研究的一种有效疏通人体气血的物胶增阻架利总完很理疗法。
- 中文名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
- 研发 三元顺势养生科技集团
- 内容 中医刮痧、刺络放血
- 目的 有效疏通人体气血
疗法简介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首先通过望闻问切进行望员思感引娘阶收辨证诊断,然后刮痧显瘀,见瘀排瘀,针对病情选用刺络放血、叩皮拔罐、艾灸和推拿,从而将人体内瘀血排出体外,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促进人体经络气血通畅。三元顺势排瘀疗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无毒且副作用小的特点,是一种便捷、高效、安全的绿系米速提路轮条根庆宜色自然疗法。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是以保持和恢复人体器官裂否治结学期临和组织原本生理功能为宗旨的来自保健养生疗法。通过有效疏通气血,使人体全身细胞得到正常供养,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各种病痛也随之消失。
我们都知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理论认为:人之所以疼痛的部位不同评石九从优适艺绿官委根,患的疾病不同,360百科就是因为不同的地方被气血所盾考还渐设洲联瘀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频甚聚价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交从犯执又血瘀,气滞血瘀则百病阻距由生。导其气滞、散其血瘀,气血通畅则百病消。
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理论,每个成年人约由18~60兆亿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的平均寿命约45天;全身细胞的营养是由血液来各提供的。血液依靠血管来输送,人体血管如果延展开来,约有5~10万公里长,每平方毫米的肌肉横切面上就有约2000多条微小血管。受工作、情绪、生活环境等多种原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血液中的代谢垃圾会越来越多,血液逐渐变得越来越稠、颜色越来越深。著扩我房志统丝则限当人体血液循环因代谢垃圾滞留或堵塞,使一定数量的细胞得不到正常的供养,失去正常活力,相应的器官和组织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油食的载她四欢预能,人就会"生病";唱改包片垂就步因为长期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即章客叫案由背药绝新陈代谢障碍,老化细胞超期告官见烈费服役,人就会加速"衰老"。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以经络理论和气血学说为基础,通过刮痧显瘀,以刺络放血拔罐排瘀为主,艾灸和推拿等手段排瘀为辅,达到疏通经络,排瘀解毒的目的,临床实践证实对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的康复养生和治疗功效,其适应证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
历史渊源
刺络排瘀治疗疾病在我国历史悠久,《黄帝内经》提出疾病治疗的三大原则之宪远一是"宛陈则除之","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即以放血的方法祛除恶血及各种阻滞侵号波轮部越事江环经络的物质,以达祛瘀示杀简与识露大敌右唱除滞、疏通经络的作用,该书中有关针刺治病,几乎半数以上都是采用针刺放血排瘀秋殖计批将找常赵绍未。春秋名医扁鹊用砭石刺血排瘀救治虢太子的尸厥证;古代名医华佗用放血排瘀的方法治曹操的头风病,当即止痛,收效神速;唐代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刺百会、脑户穴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头目眩晕急症。古代名医用放血排瘀法治疗疾病的例子枚不胜举,数千年来刺络放血排瘀疗法已在我国广泛应用并遍及世界各地,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这一古老的疗法在三元顺势又被融入了现代高科技的元素:刺络工具的改进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疼痛;根据人体生命科学理论,科学地把握不同状态下排放瘀血量的问题;从补泻平衡的角度考虑研发出了高科技补充产品,解决了排瘀后易造成一过性缺血的问题,可谓是针灸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典范。
疗法机理
1.排瘀疗法与人体经络
(1)经络的组低他州音终值值成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包括经显倍派度宗儿她脉和络脉。其中经脉包括十根曾衡束围洲供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来自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经,指织物的纵线,病路由族害笔识可夜有路径的含义;络,指丝絮状物,有网络的含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灵枢·脉度》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使人让此丰题上历青自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持协调统一。这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叫吃减据简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资尼耐些倒穿调备附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360百科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和协调阴阳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方石西针范鸡胶游李理功能。
③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中的孙络分布广而浅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经络又是外邪入侵的途径,外邪可经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如《素问·缪刺雨伯席指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3)经络可以反应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系践海夫医诗乎名服的病理过程中,常入群伤担族斯封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吗提子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出现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排瘀疗法与气血理论
(1)气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朝染望出县善众压配露动力。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一是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即构成人体胚胎发育原始物质的先天之精;二异是来源于从后天吸入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存于自然界的清气。气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根矛水包温土左告讲刻之所在,从而起到维系生继言写减五与粉呼皇还树命进程的作用。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冲题受转展击合件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失令告前育成。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②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③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而《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
④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
⑤气化作用: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例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才能再化生成气、血、津液;又如津液经过代谢气化之后,方能转化成汗液和尿液;而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其残渣方能转化成糟粕等等,这些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能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及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异常之病变。
⑥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具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能"内注五脏六腑",营养内外上下。如《妇人良方》说:"荣者(即营气),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即具体说明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
(2)血
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而肾精除了先天来源外,亦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因而,此"精"主要指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中又包括生成营气的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两部分。"气",即指自然界之清气。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必须的养料。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达五体、五官九窍,不断地对它们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和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血液的运行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血脉系统。血脉,又简称"脉", 脉为"血府",它亦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所以有时亦称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血液流布于全身,是循环不息的。在这个血液循环的系统中,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枢纽。肺脏,由于其"朝百脉",也是不可或缺的脏器。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气和阳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正是由于气的推动作用,血液才能运行不息;亦由于气的固摄作用,血液才能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致逸到脉外。此两种功能保持协调,以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地循行。而温煦作用,则保证了血行的流通畅达。
血液的运行,与某些内脏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心与肺除在结构上与血脉系统紧密联结外,心主血与肺主气的功能,直接关系到血液的运行。心脏的搏动,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主气,能辅心行血,并宣发布散至全身。脾主统血、肝主疏泄和藏血等功能,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脾阳统摄血液,使血循常道而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促进血液营运不休。肝又主藏血,能随着人体的动静变化来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总之,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脾、肝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3)气血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前者是指气对血的作用,后者是指血对气的作用而言,总之就是互根互用的关系。
①气能生血
气生血有两方面:一从血液的组成来看,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即营气能化生血液。二从血液的生成过程来看,其生成依赖于某些脏腑的气化作用,如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肾精,营气、津液、肾精转化为赤色的血液,其中每一步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作用,而这些气化作用,又都是通过脾、胃、肾、心等脏腑功能活动所表现出来。
②气能行血
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所以说气能行血。联系内脏之气来说,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气能辅心行血,并宣发布散至全身;肝气疏泄,能调控血液的运行。由此可见,血液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输布至全身的。
③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统领固摄血液之气,主要是指脾气,故称"脾统血"。如果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可以导致多种出血病证,则称为"气不摄血"。
④血为气母
包括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方面。血能养气,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是指气盛载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并依赖血液之运载而循行于全身,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⑤气血和百病消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互根、互生、互用、互动,这是"气血中和"的理论依据。只有二者关系"中和"才能健康长寿,气血不和则万病生,气郁则血涩、血凝则气滞。气血贵在疏通,需谨防郁滞,气行则血行,气盛则血旺。只有气机调畅,才能气血中和。而气血中和才能机体健康、百病消除。
3.经络与气血
《针灸大成》明确指出:"经络为气血之道路也",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其组成就是由先天母体之精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与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大气共同生成真气,"真气者,经气也。"通过经络输送到周身而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并参与调理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运行,调控气血的运行通畅,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统领作用。气血在经络中循行,对全身器官组织起着营养、保卫和联系的作用,从而保证人体的各种正常机能。如果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发生气滞血瘀。同时气滞血瘀也会影响经络的功能,从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产生。
4.刮痧的作用机理
刮痧疗法治病的中医理论依据主要是中医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首先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部分是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的整体。当刺激机体的某个部位或者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相应的全身反应。《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皮肤与经络密切相连, 而刮痧施术的主要部位是在十二皮部,因此刮拭刺激皮部就能通过经络传至相应的脏腑,对脏腑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刮痧治病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①神经调节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或体液的传递,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刺激信号,通过中枢神经的分析、综合,用以调整自主神经,遏阻病势的恶性循环,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产生协调作用,并达到新的平衡。②抗炎作用: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淤血斑点现象,血凝块(出痧)不久就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起到消炎的作用。③提高免疫力作用:刮痧直接刺激末梢神经,能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可增强细胞的免疫功能,亦能产生大量血清而增加抗体。
5.刺络放血的作用机理
《内经》认为,刺血络法治病机制为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除恶血、通经脉、调血气,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驱邪扶正
刺络放血疗法可以祛除初客于人体皮毛之邪气,从而防止邪气导致正常的营卫血气运行乱。《素问》:"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说的就是:病邪侵袭人体是有步骤的,应用刺络放血疗法通过祛除邪气,泻出其盛血,邪气随血而出,使邪气无所依,从而达到治疗邪气初犯人体的疾病。
《素问》中有:"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刺络放血令毒邪排出,使淤血出尽,新血生出,使身体经络脏腑之气血迅速生出,人体的营卫之气充足,进而化生出丰富的气血,渗灌濡养的脉络,营养周身四肢百骸毛皮筋骨,从而使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就可以达到祛邪治病防病的效果。
(2)清热解毒
刺络放血疗法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张景岳曰:"三棱针出血,以泄诸阳热气。"《素问》中记载:"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以上的记载都反映了刺络放血疗法可以治疗带有热邪性质的疾病,火热雍盛则成热毒,火降热清则毒邪可除,在刺血过程中,热邪随血排出体外,因此刺络放血疗法有非常强的清热解毒作用。
(3)通络止痛
中医学中有"不通则痛"和"通则不痛"的说法,《灵枢·官针》中说:"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就是记载用锋针刺络放血通经活络,治疗长时间不愈的久病和痹阻不通等痹症。《灵枢·本脏》:"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说明通过刺络放血疗法泻出瘀血,从而排除淤积在体内的瘀血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这些理论记载也是刺络放血疗法的应用理论指导之一。
(4)活血化瘀
瘀血是人体受到外部损伤或集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瘀血可滞留于经络,也可以滞留于经络之外,人体内气血贵在充盈和流畅,一旦湿滞不畅则百病萌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滞和气虚均可导致血瘀,瘀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刺络放血疗法通过泻出一定量的血液,直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宣通瘀滞,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5)调和营卫
刺络放血疗法还可以疏通布散营卫之气,使卫气宣布通畅,营血周流通利。卫主气,营主血,营气行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灵枢》:"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各种外来的的邪气致病因素一开始冒犯损伤人体,时间长久后就能导致气血营卫运行的失常,使卫气稽留,营血滞涩,从而导致机体发生疾病。刺络放血疗法可以畅通营卫滞留,使营卫之气在人体达到正常的运行,从而使营卫调和,治愈人体疾患。
(6)醒神开窍
大多数的昏厥、急症都是因为热、毒、痰、浊、淤,等邪毒闭塞人体神窍,引发气血逆乱,经络闭塞,神机失运,所见患者突然昏仆倒地,不醒人事。临床上多用四肢末端穴位以及头面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八邪等为主刺络放血,而刺络放血疗法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和血以开启闭塞,排除外邪,通关开窍,从而起到醒神开窍的作用。
(7)调和气血
人身机体以气血为基础,气血旺盛流通,则五脏调和,《素问》:"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刺络放血疗法能够调气理血,通达经络,从而使脏腑气血调和,以治疗各科相关疾病,如常在背俞穴进行刺络放血以治疗相对应的脏腑疾病,可以调理相应的脏腑功能。
(8)祛风止痒
风邪犯客于身体肌表,常会引起皮肤疾病,古人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刺络放血疗法通过在身体局部或者背俞穴适量放血,使血液流行通畅迫使风邪无处停留,从而收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6.艾灸作用机理
灸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与针刺各有不同的功效,不可代替,二者可以互补,相得益彰。
(1)温经散寒
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祛散寒邪的作用,可治疗寒性病证。《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说明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临床多用于治疗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泻泄、痢疾等。
(2)扶阳固脱
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作用。《伤寒论》说:"下利,手足逆冷者,灸之"。阳气虚脱出现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证可用灸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证。
(3)消瘀散结
艾火的温和热力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而疏散瘀结。故可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等。
(4)防病保健
灸法防病保健有悠久的历史,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如俗语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明无病施灸,可防病保健,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
7. 推拿的作用原理
推拿手法通过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而对机体生理、病理产生影响。概括起来,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其中的疏通作用有两层含义。首先,通过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正如《素问·血气行志》中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举痛论》在分析了疼痛的病理后,也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其次,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作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流动。《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筋骨关节受损,必累及气血,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为肿为痛,从而影响肢体关节的活动。在《医宗余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说明推拿具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手法作用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消肿祛瘀,理气止痛;二是推拿的整复手法可以通过力学的直接作用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三是适当的被动运动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
(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全过程,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盛衰消长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机体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之所以发生和发展,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处于相对劣势,邪气乘虚而人。从人体后天之本来看,脏腑的功能,与人体的正气有直接关系。中医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脏腑有受纳排浊、化生气血的功能。当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则受纳有限,化生无源,排浊困难,从而正气虚弱,邪气壅盛。
总之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在体表上的相应经络腧穴,可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手法对脏腑疾病的治疗有三个途径:一是在体表的相应穴位上,施于手法,是通过经络的介导发生作用的:二是脏腑的器质病变,是通过功能调节来发生作用的:三是手法对脏腑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手法操作要辨证得当。推拿手法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使机体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激发机体内的抗病因素,扶正祛邪。
8.排瘀的现代研究
排瘀直接把富含致病物质的血液放出,同时形成负压促使新鲜血液向病灶流动,稀释致病物质的浓度,放血后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血管功能和血液成分,排除血中的有害有毒物质,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状态,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扫除了病损处代谢障碍,从而纠正局部组织缺氧、缺血状态,达到止痛的目的。排瘀还具有降低感染性疾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的作用;对机体的免疫机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证明该疗法具有抗衰老作用;排瘀通过对体温中枢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三元顺势排瘀特点
1.排瘀疗法为绿色物理疗法,具有无毒及副作用小的特点;
2.由于排瘀疗法用针细、入皮浅、进针快,故创伤较小,疼痛轻微;
3.排瘀疗法所用工具经过了严格的消毒且专人专用;
4.排瘀疗法每罐排出瘀血仅几毫升至十几毫升,每次排出100ml,一般情况下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5.排瘀后使用水解胶原蛋白能尽快修复微创针孔。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特色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首先通过中医辩证诊断,找到气血不畅所在部位,并运用经络刮痧、中医疏导手法、循经罐疗等诊疗方法将体内的瘀血显现出来,然后针对性进行刺络拔罐排瘀,做到了有的放矢。以循经刮痧为例,循人体经络刮痧,刺激广泛散布于全身皮肤的细小络脉,可以将体内的瘀滞通过痧象显现出来,然后针对性进行排瘀理疗。根据我国中医气血理论,放出恶血、泻除病邪,百病可愈。
人体内日积月累的恶血,导致血络凝滞、闭塞不通,产生各种瘀症、痹症和痛症。采用三元顺势排瘀疗法是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疏通经络气血的物理方法。三元顺势排瘀养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排瘀过量反而会损伤正气。所以排瘀理疗时,既要重视辩证诊断,又要把握好排瘀量。对气血两虚、肝肾功能障碍及造血机能下降者则尤须审慎。三元顺势排瘀养生法通过中医辩证,对于实热体质采取"速去表、缓升本",标本兼治;对于血气两虚之症则先补再泻,"先补虚,再泻实",把握平衡,循序渐进。三元顺势排瘀疗法是既科学专业,又系统规范的中医绿色自然疗法,其最大特色是既把握了见瘀排瘀的高效性,又保障了平衡渐进的安全性。
适应症
排瘀主要通过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治病祛疾。其不仅能治疗各种急慢性病,也可以治疗急症,对许多疑难杂症,沉疴痼疾,奇病怪病常有神奇疗效。
禁忌症
1.皮肤传染病;
2.血小板减少症、紫癜、内脏出血及血友病、白血病;
3.开放性外伤及骨折急性期局部;
4.体质极度虚弱者、重度低血糖、严重贫血、各种劳累生活之后;
5.高血压急性期、心脑血管疾病手术搭桥患者;
6.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
7.毒瘾及精神病;
8.人体动脉血管和大静脉血管上和周围;
9.人体的主要脏器上和周围;
排瘀相关工具
1.针具
刺络放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针刺治疗方法,所采用的是一种形似针的工具,其材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砭石、石、骨、竹、铜、金、不锈钢等不断发展更新而来。
(1)砭石针具
砭石是经过磨制而成的锥形或楔形的小石器,有文献记载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用锋利的石器破脓放血除病痛,到了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刀形、针形的砭石用来刺破脓肿,排毒疗病。关于刺络工具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脉法》,叙述了以砭石治疗痈肿的方法。
(2)金属针具: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进程的推移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再进入铁器时代,创制了金属针具,代替了砭石。先后出现了铜、铁、金、银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针灸器械。
①三棱针:多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针柄呈圆柱状,针身至针尖呈三角锥形,刃尖锋利,分大、中、小三型,临床可根据不同病症及病人形体强弱,适当选择用针型号。三棱针为《黄帝内经》"九针"中的"锋针"演变而来。
②皮肤针:是多针浅刺的专门针具。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硬柄用硬塑做成,弹性小软柄有弹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长度约15~19cm,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针的数目多少不同,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分支针),另滚刺筒和刷帚针亦属此类。使用时以腕力弹扣刺激部位。治疗时,手持细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扣打。皮肤针法源于古代的"半刺"、 "毛刺"、"扬刺"等刺法。
③泻血笔:是新一代泻血工具,金属不锈钢杆、可连发使用,可调节采血深浅,针尖收缩在笔管内可避免患者直观的恐惧感,其针头是一次性的具有一定安全性,而且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自己进行简单操作,泻血简便快捷,疼痛轻微。
④柳叶刀:即现代医学的手术刀,柳叶刀用于切开静脉放出大量的血液,今天它已成为了现代外科学的代名词。由一个刀柄和一个刀刃组成,刀刃可以有多种形式,它非常锋利,切割起来不必花费力气。
2.拔罐器
(1)玻璃罐

系用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肚大口小,口边外翻,常分为大、中、小3型。优点:质地透明,可清楚地观察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时间,吸力大,缺点是容易破碎。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拔罐用具。
(2)竹罐
用坚固的圆竹筒制成。其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漏气。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3)陶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优点是吸力大,缺点是较笨重,落地易碎。现已较少应用。
(4)抽气罐
分为注射器抽气罐和真空枪抽气罐两种。前者用青、链霉素瓶或类似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保留瓶口橡皮塞,便于抽气时应用。后者用透明塑料制成,上置活塞,用来抽气,真空枪嘴插在罐顶活塞上端,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轻拉真空枪拉柄抽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罐即可吸附于局部。然后将真空枪与罐分离。两者的优点是可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拔罐松紧,轻巧便于携带,且不需燃烧排气。缺点是制作较麻烦。近年来抽气罐在临床已广泛使用,也成为家庭保健的常用工具。
3.艾灸
灸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以后衍化为多种灸法,一般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两大类。艾灸类临床以艾炷灸和艾条灸最为常用,是灸法的主体部分。
(1)艾炷灸
①直接灸,直接灸是指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明灸、着肤灸。根据灸后皮肤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②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即在艾炷下垫上衬隔物施灸的方法。此法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常见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胡椒饼灸、隔豆豉饼灸。
(2)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艾绒制成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在穴位上熏灸的一种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①悬起灸:施灸时将点燃的艾条悬放在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的灸法,按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②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布或棉纸数层实按在施灸部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燃按灸的方法。
(3)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艾绒燃烧时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适用于既需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在针柄上穿置长约1.5cm的艾卷,点燃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纯净细软的艾绒,点燃施灸,待艾燃尽,除去灰烬,再灸。
(4)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灸架和温灸筒等。
4.刮痧板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操作规范
1.操作前的准备:
(1)理疗室采光,通风良好,室内温度适宜(22~28℃)。
(2)理疗床,器具架,桌凳摆放整齐,洁净。
(3)理疗器具,消毒用品及配套物品,产品整齐摆放于相应位置。
(4)理疗师按要求着装上岗。

2.排瘀操作程序(排瘀器具专人专用)
(1)理疗师按要求认真填写《健康档案》。
(2)叮嘱顾客做好排瘀前准备工作(饮水及大小便)。
(3)指导顾客到相应床号,摆好体位,理疗师配带口罩及手套。
(4)理疗师对所有排瘀器具进行规范消毒。
(5)根据排瘀程序及部位要求,指导顾客暴露排瘀部位肌肤。
(6)理疗师对排瘀部位进行适当显瘀处理(刮痧、拔罐)后按要求规范消毒。
(7)消毒完毕后根据见瘀排瘀、无瘀调理的原则,对选定的排瘀穴位或部位进行刮痧现瘀、定罐以确定排瘀部位与区域。
(8)确定区域内针刺操作,刺针数以罐具大小而定,一般5~40之间为宜。
(9)留罐时间以出血量而定,通常以30秒~3分钟为度。
(10)每次排瘀部位4~6个部位为宜,最多不超过8个部位。
(11)每次排瘀量视血色及浓度而定,通常在20ml左右,总量不超过100ml。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3.排瘀完毕后的要求:
(1)排瘀完毕后,必须在排瘀部位涂抹水解胶原蛋白,加快针孔修复及防止针孔感染。
(2)排瘀结束后,嘱患者口服3~5粒碱性营养素,并饮一杯温开水,以利体内化瘀,生血补虚,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排瘀完毕后对所有器具清洗消毒后,存放于消毒柜中待用(4)排瘀器具必须明晰顾客标识,以免张冠李戴。
(5)认真填写健康档案操作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并定期回访。
(6)嘱托顾客按要求自我调整,以加强疗效及防止反弹。
(7)对理疗室设施,卫生,物品进行整理清理,摆放归位。
注意事项
1.饭前、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施术;
2.酒后及情绪不稳者不宜施术;
3.排瘀前、中、后各饮用温开水一杯(共计300ml以上);
4.排瘀过程中如出现明显不适应停止施术,探明情况后再作处理;
5.排瘀完毕后在针刺部位涂抹水解胶原蛋白及口服三粒碱性营养素;
6.排瘀后十二小时内不能洗澡或熏蒸;
7.排瘀过程中禁酒及辛辣食物、少食寒、凉、生、冷食品;
8.每次排瘀一般不超过8个部位;
9.排瘀过程中不能从事剧烈运动及繁重体力劳动;
10.系统排瘀理疗,应坚持服用碱性营养素;

11.每次排瘀完毕后,需休息10~15分钟后方可离开;
12.必须按要求完成理疗周期,确保理疗效果;
13.经排瘀理疗康复后仍需坚持定期保健排瘀理疗,以达病后防复发之目的。
香港三元顺势养生科技集团简介
香港三元顺势养生科技集团是由多家投资机构和中医教研机构共同创办,以中医自然疗法为本,集现代保健养生研究推广为方向的新兴专业健康产业集团。集团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绿色自然疗法"为核心,以依靠健康、拉近财富、迎来快乐人生的健康理念,深度挖掘民间传统自然疗法,弘扬中华五千年中医文化。旨在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集团核心管理层以中西医专家教授为主体,并已形成强大的中医保健养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团队。以全人类的健康为己任,集团从各种中医自然疗法保健养生技术、器械、设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到全球市场推广,打造出了完整的健康市场新兴产业链。
集团下设大通道保健养生技术推广有限公司、三元顺势排瘀疗法全国推广中心和康复理疗师培训基地。大通道保健养生技术推广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香港的"国际中医排瘀疗法协会"理事长单位,致力于中医排瘀疗法技术、器械、配套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并与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湖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紧密合作。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中医排瘀疗法的技术权威机构。三元顺势排瘀疗法经过中国医促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全国治未病指导中心专家审核通过,被评为全国治未病指定推广技术。三元顺势排瘀疗法推广中心是专业的中医自然疗法推广机构。旗下"三元顺势"保健养生全国连锁机构,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三元顺势保健养生科技集团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翘首未来,集团全体同仁正满怀热情,以"让生命更加美好"为使命,以打造中医保健养生第一品牌为目标,为发展全球中医保健养生事业而努力奋斗,开创集团的美好明天。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推广中心简介
三元顺势排瘀疗法全国推广中心是香港三元顺势养生科技集团旗下由中西医专家团队组成的国内首家致力于中医排瘀疗法培训与推广的专业机构。是"国际中医排瘀疗法协会"独家指定的技术推广机构。


排瘀疗法全国推广中心秉持"深度挖掘民间传统疗法之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中医文化"的宗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针灸专家团队紧密合作,历时八年时间,在结合世界多个国家排瘀疗法特长的基础上,遵循中西医理论,开拓创新,共同研发传统中医特色排瘀疗法,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康复理疗师,扶持设立了数百家三元顺势保健养生馆连锁店,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经过八年的努力,中心完成了从专家团队的建设、技术深度研发、排瘀疗法临床实践、培训教材的汇编、培训基地和官方网站的建设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中心专家团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实现了数千例排瘀疗法成功康复案例,总结出了一套易学易用、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独具特色的排瘀理疗方法。"三元顺势排瘀"疗法"在2011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上,被审核确定为全国"治未病"指定推广技术,201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特种技能培训基地。

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为了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中心以设立办事处和服务站的方式,面向全国推广中医排瘀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