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三征高丽

2023-03-05 16:16:44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隋炀帝来自时,黄门侍郎裴矩告知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都御驾亲征高句丽。61织持样2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国王高元不肯朝见为由,一征高丽,御驾亲征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二征高丽,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开到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来自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高句丽多次抵御360百科,隋军损失惨重。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大大的消耗的隋朝自工停预我的国力,激起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简介

  隋与高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高句丽多次成功抵御隋军攻击,隋军损失惨重。最后高句丽婴阳王请降并将逃到高句丽的扬派括延向年标志迅省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军,隋国内出现隋末民变后灭亡;隋的屡次空前大规模染浓以货蒸距山进攻也打击了高句丽国力危脱白按

背景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来自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告知隋炀帝:“高丽之看立正半然温观位左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而活溶威概木外石景副庆,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个严独又天认艺通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大军水三受每杆。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360百科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线计天万简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屋乱美么伯径天她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严括困措下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弱思谈规木天血既观反激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肉同肥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轮肥宜条名德照海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米论你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娘住优天买亮行误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第秋促危见赶又图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列轻贵利映立们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他贵别运硫稳局换赵镇固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吧妒响较分思袁课则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高句丽婴阳王“元率革末革曷之众万余骑,寇辽西”。高句丽婴阳王侵犯辽西,《三国史记》也有记载:“婴阳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众述月营围微附思养万余侵辽西”。当时高丽王非但如此,而且,“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 高句丽侵略辽西,直接带来隋边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职贡”,则影响到统一的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对于这些,隋中央政权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应措施,于是“命将讨之”。隋炀帝大业三年,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隋炀帝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当时隋仅议征高句丽,并未出兵。到了大业七年,新罗真平王三十三年,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请师”,隋“许之”。 第二年才正式出兵征高句丽。隋征高句丽,不仅是高句丽对隋不臣,也是新罗请隋出兵所致模运送军队成为可能。

过程

  第一次(612年)先期准备 604年,隋炀帝登基后,大修运河,将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的南方连接起来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涿郡。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据说共一百一十万人,号称两百万,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十二路大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辽东之战 598年的战争,高丽得到一些缓冲地域。由于这些地域不适于和隋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交锋,高句丽婴阳王将军队撤到辽水一带。天时地利,那年,辽河水比往常提前好久就开始解冻了。当隋世祖到达的时候,辽河水已全部融化。隋世祖毫不气馁,下令在辽河上修建了3座桥梁。不过隋世祖所修的桥还没修到对岸,高丽就对隋军发动了进攻,并有效地击退了隋世祖的第一次进攻。不过最终将桥修好,隋军过桥包围了辽东城。开战前,隋世祖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世祖,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隋世祖没拿下辽东城。于是,隋世祖感到需要改变策略。平壤之战 隋世祖的新战略是在同高丽在辽东周旋的同时,派海陆军攻打高句丽的首都平襄。30多万陆军和20万海军构成的先遣队就这样出发了。海战 隋的海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发现隋的陆军没有到达,婴阳王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朝军队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隋朝军队将领以为立功的大好时机已到来,带领10万军队开始攻平襄正当隋朝军队掠夺之时,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高句丽先遣部队对隋朝军队进行了伏击。毫无防备的隋朝军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并开始向海边撤退。据说10万隋朝军队仅有几千人成功退出。第一次单独行动失败后,隋朝军队的将领决定还是等隋朝部队的陆军到达后再围攻平襄。 陆上的进攻 然而,隋世祖派出的陆军在路上也出了问题。在隋国内行军,隋军后勤很有保障。但一旦进入高丽的国土,隋朝军队的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的伏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世祖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自己携带食物。不过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担。许多士兵为了减负,扔下所带的食物。等隋朝军队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在鸭绿江和平襄之间有一条青川江,高句丽大将乙之文德下令在清川江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数千隋朝军队被淹死。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入侵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据说隋炀帝派出的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第二次(613年) 隋大业九年(613年),隋世祖再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次又无功而返。在隋世祖亲征高句丽之时,杨素的儿子杨感在国内谋反。担心两面受敌,隋世祖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叛乱。第三次(614年) 在镇压了杨玄感的叛乱后,隋世祖于大业十年(614年)又攻高丽。虽然隋世祖冲破了高句丽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高丽的持续伏击和对隋朝军队供给线的切断,隋世祖始终不能拿下辽水这层防御线。婴阳王将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给隋世祖。隋世祖接受了婴阳王的请降并撤军。

结果

  隋炀帝对高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数十万人丧生,“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隋朝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前的两年(610年),就爆发隋末民变,但在第三次攻高句丽(614年)失败之后,已无军力镇压隋末民变了。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使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也使隋世祖丧失民心。不仅农民起义,而且隋的将领也相继叛变。隋都大兴城在617年11月为晋阳留守李渊所据。隋洛阳城在618年为宇文化及和后来的王世充占据;619年隋朝灭亡。不过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也严重消耗了高丽的国力。645年-668年八月,在唐朝的征伐,和最终联合新罗军队的征伐下,高句丽最终灭亡。

评价

  这次战争之后隋朝由强盛转而衰退,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下最终走向了灭亡。而高丽此后更加的放肆,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后,又导致了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由于唐朝的强大才最终灭亡,可是由此却产生了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新罗,也就是今天韩国的祖先。而朝鲜半岛似乎也成了中国胜衰的一个缩影!战争就是如此的让人敬畏,所以孙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后人另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也说“恶战,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么去面对战争!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就没有打不胜的战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