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东瓯王墓

2023-02-11 05:47:29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东瓯王驺摇(约公元前251-前192年),越王勾践后裔。因率众佐汉灭来自秦、破楚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被封为东海王,都东瓯,度感镇报没失站与服世称东瓯王。因他精勤图治,对温州早期经济、文化有开发之功,故被尊为东瓯始祖。殁葬瓯浦山侧,后人几度重修其坟墓,并在华盖山西麓立庙祀之。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之东瓯王墓,在"文革"期间遭严重破坏,但尚留有《重修东瓯王墓记碑》。 可是其府邸瓯王府的具体遗址仍未被找到。其业绩见《史记。东越列伟》。

  • 中文名称 东瓯王墓
  • 地理位置 位于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瓯浦垟村西山北麓
  • 开放时间 全天候
  • 门票价格 免费
  • 墓面阔 13米

陵寝规格

  石像生石阙表明"王"的身份

  东瓯王墓进口处是片望马初些四柱冲天式石牌坊,称为神世帮展者针道门,神道门是古代墓葬建筑重要标志,神道门后便是一条由花岗岩条来自石铺设,长87.4米、宽4.5米的神道,神道两侧分别放置五对栩360百科栩如生的石像生,分别是羊、马、虎、武官和文官,最大的石像生是马,高约2米。

  专家解释,石像生又称石翁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帝王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东瓯王墓神道两侧放置石像学特术个字心生,也是表明东瓯王驺摇"王"的身份。

  神道通向月台,月台占地300平方米,南北两侧分别设有5.29米高的石阙,下设的台基0.42米高。阙是战国到汉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汉以后逐渐消失,古代阙在陵墓中使用也是墓主身份高的体现。这又是表明东瓯王驺摇"王"的身份另一处标志。

  汉代墓葬建筑风格为主调

  月台往上是祭坛,祭远曲民止快持更坛面积720平方米,祭坛南北两侧设祭亭,两个祭亭将分别展示清代《重修汉东瓯王墓记》石房预字娘碑与本次修墓的纪念石碑。

  从祭坛步上数十阶踏步,便是顶层墓区。墓区面积约425平方米,中央是东瓯王的墓室。新墓室望假节节任际雷受为边长6米的方形覆斗状,顶部铺设草坪。墓穴前地面为士色学优质花岗岩石板地面研解聚积积

  墓室前立整块的花岗岩墓碑,上书"汉东瓯王之墓",碑前置石祭台。

  温州市文保护所副所长黄培量说,东瓯王墓主体部分以汉代墓葬建筑风格为主京列显受足刑位灯育根众调,封土也遵循汉代王墓出现的依山为陵形式,这既斤天县这父距开变渐存粒符合墓主人东瓯王时代的特征,也具有历史

原因

  解码:血脉、文化、精神一脉相承

  文化都有先后继承的痕迹,我市出土的从战国晚期到西汉的文物,文史专家金柏东表示,都可以定为"东瓯王时期"。

  在上世纪歌异60年代,永嘉县永桥头窖出土一批战国末期青铜器,主要有:祭器鼎、盘、兵器矛,生产工具铲、臿、耨以及铁镲,同时原料铜块、锡块也一起出土。专家说,铁器的普遍使用足煤势北夜,一般被认定为是在战国。这也说明,东瓯王时期的温州已有相当先进的冶急头变静草炼技术,并不是"蛮荒之地"。出土文物等可证明东瓯王时期温州早有文明曙光。

  很多市民可能会问,距今2仍主控达院诉精便200多年的东瓯王标讲散初计德称使界驺摇和当下的温州人,有着怎样的联系?文史专家金柏东表示,当然有着必然的血脉、文化、精神联系。公元前138年,东瓯国迫于闽越压力,四万人内迁庐江郡,不可能是全部居民都迁出当时的温州,比较底层民众还是会眷恋故土留下来,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这也就是血脉。

  难力蛋脱类责船李准铁受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结合

  有血脉就有文化。当时的东瓯王国已经走向初步文明,其中蕴含的一种开拓的精神。温州的精神,就是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的结合,海洋文化有开拓性,以农耕文化的主的山地文化,一般比较保守,而温州精神,刚好在山海之间,开拓和保守融合在一起,温州人为什么能吃苦耐劳?敢于开拓创新?这和当时的东瓯国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瓯国是温州文化、精神,血脉的重要之源,历史上的温州人为什么要一直祭拜东瓯王,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精神,文化、血脉历代都有传承,历代都会修复东瓯王庙和东瓯王墓,用诗歌、碑文的形式歌颂温州人文始祖。

  蓄势而发"的精神力量

  在金柏东看来,温州的这片热土,蕴含着"蓄势而发"的精神力量,一旦碰到好的时期,就会绽放光彩。东瓯国之后,温州出现的第二个繁荣时期,是在东晋、南宋,造船、养蚕、制瓷、印刷、漆器的发达,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这固然和王室南迁有关,但是东瓯国已有的文化积淀,也是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清末打开门户和改革开放,也是温州的繁荣期。

  在每一个繁荣期,都可以读出东瓯王带给我们的文明之光,这也是我们祭拜温州人文始祖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