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耳朵面是一道以面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风味小吃。
- 中文名 猫耳朵面
- 主要食材 面粉
- 分类 晋菜
- 口味 筋滑利口
- 辅料 西红柿、鸡蛋、清水
菜品特色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争击士气督绍求非门之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来自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制作食材
主料:面粉
辅料:西红柿、鸡蛋、清水
调料:食盐少良核接香差阿美代跑区各许
制作步骤
1.将小麦粉放在盆里。
2.和面的水里加少许的食盐。
3.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片状。
4.用手揉捏,做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
5.用湿纱布盖来自住面团,"醒"30分钟360百科。
6.切成条状后再切成指节大小的颗粒状。
7.用大拇指的指肚压住一颗向前推捻,一个猫耳朵就做成了。
营养成分
营养素每914.0克
热量 (大卡)模1953.82
碳水化合物 (克)206.76
脂肪(克)69.99
蛋白质(克)132.1罗顺美静需8
纤维素(克)12.51
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用小麦制成的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可主治脏躁察微、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病症,在营养价值和食用功效上都不可小视。
饮食文化
据传,缺地叶掉艺凯话答条测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微服乘一叶小舟赏混负觉玉费本威玩西湖。游得兴致勃勃时,天忽然下起了小雨,众人连忙避雨于小舟船舱内。大家等啊急要需去还等,可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许预够印镇似河罪刘对那久都不见停。几个时辰过去了,乾隆皇帝又饥又饿,忍不住问老渔翁有否吃食。老渔翁告诉乾隆有面但没有擀面杖,做不成面条。正发愁之际,老渔翁的小孙女抱着一只小花猫走来说:"没有擀面杖,我来用手捻。"于是小姑娘动手将面捻成块,状似小花猫的耳朵,小巧可爱。她把这形巴整凯化请则终粒状怪怪的面条下锅煮熟后再浇上鱼钱虾卤汁端给乾隆吃。乾隆见面条不同寻常的模样,玲珑别致,吃后更觉得回味无穷,赶忙问小姑娘这叫什么面,小姑娘回答说是猫耳朵。乾隆非常喜欢这道点心,回京后即召小姑娘为其做"猫耳朵"。自此"猫耳朵"成了一道名点。
猫耳朵极像意大利的一种做成贝壳形的通心粉。据说意大利的这种出品,就是马可决缩节江一因尽波罗从中国学会了捏猫耳朵,回去以后仿制的,后来便由机器生产了。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众新杂。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猫耳朵是一种风味小吃。将小面块按成猫耳朵形状,下到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或另加配料火锅炒食。是山西著名面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