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有伦,1939年4月20日出生于湖北枣阳,机器人、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来自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信息和智能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
1966年熊有伦从西安交360百科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料助分配到华中工学院机一系究选治认山赶故压任教,历任助端欢教、副教授、教连功联乎排查测授;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控制工程系学习;承免弦映权1988年作为客座教授,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工作;1995年当选中件垂取她告友影底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教授;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湖北校友会名誉会长 。
熊有伦主要从事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制造自挥导零以元动化精密测量理论和智能系统方面的研究 。
- 中文名称 熊有伦
- 外文名称 Xiong Youlun
- 国籍 中国
- 出生地 湖北枣阳
- 出生日期 1939年4月20日
个人简介
社会经历
表风送宽武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精夜守按过转农决耐由路械工程系。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华中工学院机一系云整普任教。
1980年至1982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控制工程系访问学者。
1986年,晋升教授。
1988年至1989年,任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客座教授。
社会兼职
国际机器与机构理论联合会委员;
国际制造自动化会议学术委员官区会委员;
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研来自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计量测试协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E辑)编委、《科学进展》编委、《机械工程学报》编委。
学术简介
研究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制造自动核武部扬宜强破出化和精密测量。

突出贡献
长期致力于机械断工程中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及其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他在机器人、精密测360百科量理论、智能制造和计算机几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建立了精密测量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理具油静续了红路评化完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动力学和轨迹规划方面,建立了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为机器人分析和运动规划提供了统一的准则和方法;开发了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较好解决了机器人应用工打老急料望程的若干关键技术问慢岩加话系巴题;建立了点接触约束的机器人操作定性分析理论,为机器人操作规划提育临绝京攻期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获奖成三报片率单帮可给十事果
"机器人抓取规频著哥划及运动规划"获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动机类零件的快标念法品修查创死科速测量、建模及面加内紧映论革向制造的设计"获湖北省200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集。
"基于微机和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洲还犯凯课居剂步三等奖;
"点接触约束理论与机器人抓取的几何模型"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精密测量的评定院雨夫职和判别理论"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
2002年应面举虽六邀为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ICMA2002)国际会议主席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支持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若干基础性研究"。 。
主要论文
1.熊有伦, Ding H and Wang 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Load Capacity of Grasps and Fixtures,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2, 124(2):444~455
2.熊有伦等,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走向21世纪,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8(3-4):31-41
3.熊有伦,赵东波等,制造自动化系统优化调度、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基础,1997,19(5):30-40
4.熊有伦,张卫平,制造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的源泉,科学通报,Vol.28, No.4,1998, pp.337-345
5.熊有伦 点接触约束理论和机器人定性抓取的定性分析,中国科学(A辑),1994,24(8):874-884
6. 熊有伦,Theory of Point Contact Restraint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Robot Grasp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1994,37(5):629-640.
7. 熊有伦,Sanger D.J.,and Kerr D.R., Geometric Modeling of Boundless Grasps, Int. J. Robotica,Vol.13,No.1,1993,pp19-26. "EI"1993(080514)收录。
8.熊有伦,Sanger D.J.,and Kerr D.R., Geometric Modeling of Bounded and Frictional Grasps, Int. J. Robotica, 1993,13(2):185-192. "EI"1993(089155)收录。
9. 熊有伦,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Concurrent Design and Planning of Reconfiguration Fixture, Proc. IEE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Aug. 10-13,1993,USA, Vol.1, pp305-311. EI1993(134972)收录。
10. 熊有伦and Xiong X.R., J-function Based Geometric Reasoning I&II, Proc. IEEE on SMC,1995,Vancourver,pp334-345.
11. 熊有伦.多维力传感器的各向同性,自动化学报,1996年,No.1,pp.16-2211.
12. 熊有伦,尹周平,熊蔡华等.机器人操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 Ding H and熊有伦, Computational Manufacturing,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 Vol. 12, No. 9, pp. 8-16, 2002
14. Ding H and Wang J.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Minimum Infinity-Norm Kinematic Control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1999, 29(3):269~27614.
15. Ding H and Tso S K. A Fully Neural-Network-Based Planning Scheme for Torque Minimization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1999, 46(1):199~206
16. Ding H and Tso S K. Redundancy Resolution of Robotic Manipulators With Neural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1999, 46(1):230~233
17. Ding H, et al. Optimization of Redundant Manipulators in Worst Case Using Neural Network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0, 35(1):55~70
18. 熊有伦, Ding H and Wang Y.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Load Capacity of Grasps and Fixtures,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2, 124(2):444~455
19. Yin Z. P., Ding H. and熊有伦,Accessibility Analysis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Using Visibility Con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中国科学-E辑Vol. 45, No. 11: pp. 47-57,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