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海蜇是一种水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沿岸水域。
- 中文名 沙海蜇
- 界 动物界
- 纲 钵水母纲
- 目 根口水母目
- 科 口冠水母科
基本信息
拉丁名: Rhopilema escu来自lentum Kishinouye
英文名: jellyfish


俗名: 海蛇
纲目: 口冠水母科
产地及产期:
广泛分布于我国沿岸水域,浙江、江苏、辽宁盛产。经加工后,伞的部分称"海蜇皮",口腕部分手距称"海蜇头"。舟山海域为海蜇的主要产区。
注:此产品在舟山称为"糊状",可制作成类似海蜇干品或密封。
形态特征

俗称沙蜇。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成体伞部呈半球状,中胶层厚而坚硬,外伞面具有较密的粒状凸起,伞缘约有96-112个缘瓣。伞柄部粗短,有8条二翼形口腕,各口腕末端均无棒状附器。口腕各翼有许多丝状附器及触指。口腕基部有8对肩板,肩板上亦有许多丝状附器和触指。触指基剂京色源讨信由部均有许多吸口。内伞面有发达的环状肌和4个马蹄形的生殖腺下腔,每个下腔外侧均无生殖乳突。体灰白色或淡褐色。成体伞径一般为50厘米以上,最财你导书盟至飞大可超过1米以上。生活习性与海蜇基本相似。8-9月在黄继素半层病齐房几海出现,然后逐渐向南漂浮。
成体伞径25~60厘米,最大近1米。外伞表面光滑,中胶层厚而硬。伞缘有舌状缘瓣,感觉器官,感觉窝有放射肋。肩板长有许多丝状附属物及小触角。口腕三翼型,口腕末端有一条特别长的棒附属物。内伞有发达环肌。
繁殖方法
有性繁殖,受精卵会长成水蜇子(即幼体),可以无性繁殖,方式叫足囊繁殖(幼体叫水蜇子,可以移动,移动时会在该处留下一些组织,这些组织又可以长成新的水蜇子,如此反复,可成倍增长水母的数量)。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
主要味奏十善会价值
常用海蜇张网捕捞,其他定置张网类渔具可兼捕。伞部可生食来自,也可加工成蜇皮,口腕可加工蜇头,质量及经济价值较海蜇略有逊色。本种的刺细胞有剧毒,人体被蜇后皮肤红肿,痛痒,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