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永泰古城

2023-02-17 08:09:4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永泰古城,现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富米普众十六年(160激重风降汉激谁待还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来自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360百科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敌食富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

  • 中文名称 永泰古城
  • 外文名称 Yongtai ancient city
  • 地理位置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西南27公里处
  • 开放时间 全年 全天开放
  • 门票价格 免费

历史发展

  永泰城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三月开工建设;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六月完工。

来自

  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工张何微结犯苦六降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结构

尽各跟后似关右根燃刻  古城由于鸟瞰形如金龟,故又称"永泰龟城"。古城城围周长1.7公里,高12米,炮台12座,城楼4座,外形是一大圆来自,城周有护城河。古城四面有4个瓮城,形似龟的肩足,保存尚好,只是瓮城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了证让器帮造敌味

  永泰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周长1717米,墙高12米,城基厚6米,占地面积31360百科8亩。整个城平面呈椭圆形,城门向南开,外筑甬门,外门叫"永宁门",内门叫"永泰门",门稍偏西,形似龟头。四面筑有瓮城,形似龟爪。城北有5座烽火金端富奏台渐次远去,形似龟尾。城周有护城河,宽约6米,深约1至2.5米。整个城池形状酷似乌龟,故名"龟城"。

  城内有军事机构,察院一条街,城墙内边修有马道,围城墙一周,城墙上有射击垛口,在4个瓮城上建有瞭望素顾价当代步参山选哨。城南有太极圆池(汲海、涝池);南面曾建有李汶将军的军形阿战以公馆。城南一里处建有演武厅和教场,占地3回日困肉门这由究可响吧00亩。教场之南还留有一条长约6里的"龙沙"(山丘),"龙沙"之上架有炮台。城西北7里处设有军需草料储存处,城东南15里的骟马沟是当时的牧马场地。目前这些军事设施痕迹尚存,除了居民为通行方便和取土造房而拆落的部分城墙,还完整地保存着大部分城墙、城门,城内还保留着两座清代民居,以及一所建于民国时期的小学。

意义

  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

记忆之城

  明万历二十历乡宣计刻生空试美六年(1598年),将军李汶保次使章展知困许奉旨率军讨伐鞑靼部落宾兔和阿赤兔等首领,双方在龙沙展开了一场数十日的大战之后,李汶击败了鞑靼部落群满着田临病首领,收复了大小松山,但这场大战也摧毁了这里原来的要塞。

  此后,晋升为三边总督的李汶上奏朝助且脱命花理队廷,要求在永泰川修筑永泰城。彼时,春色不绝于四季的永泰,第一次成为通往青海、河套、新疆和西藏的咽喉之地,开始具有了政治、军事、外交、商巴搞香夫业发展的多重要义。

  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川,西临大砂河的永泰古城,虽然一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但最近几十年,已经濒临灭顶之灾。

  1953国家开始大规模搞建设,后来又是破四旧立四新。兰随格到了1958年,全国开始大炼钢铁,永泰城里100多棵大树被尽数砍伐,城里明清时期的庙宇高楼,也被一拆而空……

  从景泰县城出发,乘车大约45分钟后,依稀可见永泰城墙。沿途是茫茫的永泰川。尽管已经到了3月底,枯黄的土地上却没有一点生机,一阵大风过后,黄土卷起的烟尘弥漫在田野里。

  "先有老虎城、永泰城和红水县,后来才有景泰城。"景泰是历史上的边防重地,境内的古长城、古城池等慢门里迫遗迹很多。

  说是古城,比错双怀斯李到飞其实就是一个自然村。

  沿途依稀可见一些土墩台,据说这样的土墩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互妒材型上充村仍否右个,沿途共有七十二个,一直通向甘肃省城兰州。闫致祥说,这液首是明清时期用于防范的信息台(当地人称为烽火台),如果发现有敌入侵,便从永泰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点火,依次传递,很快就将信号传入兰州。

  "在永泰城东南部有一块占地面积为500亩地的平地,这里就是当年的练兵场。操场中间建有高两米的平台(现已拆毁),台上建有三间坐北朝南的阅兵台,红漆明柱,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后来全部都拆除了。今天,在离练兵场前约400米处,可以看到宽17米、高8米的射箭靶墙,墙上隐约可见箭簇留下的疤痕。

  如今,由于连年干旱,生活在城里的居民为了谋求生计,都已经陆续搬迁离去,解放初期的1000户人家,已衰减为87户。往日"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饭馆,四时飘香"的繁华不复存在……

目前情况

  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那时城外的草原和树木还相当繁茂,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

  生态恶化

  永泰古城周围近几十年来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不断恶化的环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

  "连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说。今年63岁的李崇仁是永泰小学校长,前几年退休后,担当起了文保员和旅游宣传员。

  李崇仁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在他小的时候,永泰城内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后面的松山上还是大森林,当时人们还在山上砍柴。几乎最近20年时间,山上的树也被砍完了,再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树也没再长起来。

  在李崇仁的记忆中,古城变化最大的是气候。"这几年从9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5月份,几乎是大风不断,近年来风沙更严重了。"李崇仁小时候永泰城的风沙从没这么大。"其次是雨水少了,我小时候古城雨水好,村里种的庄稼能长一胳膊长。近年来几乎不见雨,种的庄稼只有一尺高。"

  人口锐减

  这座明代古城,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大约8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了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几年间许多人陆续搬走,到2013年9月锐减到100多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