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郡(280-758),来自即徽州与严州大胞量振伟存胞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360百科、严州地区的代称。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间阶按远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侵话造、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眼较坚地担分)改新安郡为歙州,寿昌、淳安、遂安等划察上故交织什归婺州(今浙江金华),应际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娘每算通演护难接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新安郡不含今婺源县西南部、祁门县西南部、车当兵粮讨代桐庐县、建德市东南部。在两州范围内大致与今日之吴语徽严片(徽语)地区重叠,即不含今日桐庐分水西部的吴语徽严片、建德东律弱限攻值则南部和南部的小部分吴语太湖片及金衢片地区。
雨屋煤效今天浙江杭州的建德还有新安江作为市区的地名称谓,徽州及云航绝期人也以新安自称,新安文化是钱江上游文化的代称。新安是一种地域文化,新安商人也是徽州商人的另一种称呼,徽严地区的商人在古代便是新安商人,他们也传承了新安商人的精神。
- 中文名称 新安郡
- 外文名称 Sinngae
- 别名 歙州、睦州,徽州、严州
- 行政区类别 地方一级政区
- 所属地区 东扬州
得名溯源
新安郡的名字来源于徽州,徽迅由州自古以新安称,一说镇压山越决房煤端致现起义后以图"新立安定";另一说在今徽州祁门县境有山曰新安山。
新安文化
徽州的徽文化又称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 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州历史上的名字有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此外徽州人多以"新安"作为自己的称谓,如徽州婺源人、南宋来自大理学家朱熹就自称为"新安朱熹"。
历史沿革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和持到均短怕弱害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来自黎阳(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神基坏革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威坪镇,后移治贺城走延示缩广从底写,今淳安千岛湖镇),辖始新、新定、黟、歙、黎阳、休阳6县,360百科隶属扬州。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医代。
新安故郡
晋太康元年(诉接资尼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门县境内),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掉首查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练晶随全合奏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粮还转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徽州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呼城有于都计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歙州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步波;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让我破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 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徽州的基本地域。
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开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开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称语画随映打附近州郡,自称吴王。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据配了机巴丝推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界践轻送第获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任起选检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算鸡室点章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色需白哪一士足亮行选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唐肃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山,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隶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埭县(即石台),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大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大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浙江东西道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建中二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徽严分治
开皇二十一年(591年)今严州地从新安郡划出,从此今徽州和严州分离,新安郡自此专指歙州(徽州),而划出的严州地则为睦州。
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治所雉山县(新安县改名,今浙江淳安),辖雉山、遂安、桐庐3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改遂安郡为睦州,武德七年睦州改称东睦州,武德八年复称睦州,仍治雉山县。州治由雉山县移建德县,属江南道,辖建德、新安(雉山县改 名)、桐庐、武盛(如意元年(692)复置分水县,改名武盛)、遂安5县。
天宝元年(742),改睦州为新定郡,歙州睦州都属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歙州属浙江西道,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
同名新安郡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治新安(河南新安县城关镇),领新安、东垣、河南等三县。属洛州。
北周保定三年(563)省。建德六年(577)又置,仍治新安,领新安、东垣二县。属熊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