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彼得前书

2023-02-25 09:18:13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彼得前书》是《圣经》新约的喜石二队告密供一卷书,本卷书共5来自章。记载勉励了信徒要以属天永恒的眼光360百科看待地上的生活,并又你尔输伯沉且为那些即将在异教起输频官德争光风行的社会中受到火炼般试验的信徒提供实际指导。

  • 中文名 彼得前书
  • 出版社 《圣经》新约
  • 作者 彼得
  • 希腊语 ΠΕΤΡΟΥ Α΄

书卷背景

  掉船随着早期的基督徒四来自处传扬上帝的美德,宣扬工作大为兴旺而扩展到整个罗马帝国,然而,这群热心的基督徒却引起了别人对他们的误解。由于他们的宗教起源于耶路撒冷, 且在犹太人当中兴起, 有些人便将他们与那些热衷政治、对罗马的统治大感不满的犹太狂热分子混为一谈。后者经常给当地的官员制造许多麻烦。此外,基督同盐联训徒因为拒绝献祭给罗马皇帝,也不肯参与异教的崇拜仪式,以致与众不同。他们因此大受抨击, 为信仰屡次经历试炼。就在这个适当的时刻,彼得在上帝感示之建到议优由样也余象胶态下写了他的第一封书信, 鼓励基督徒要站立得稳,并指示他们在当时的凯撒和尼禄治下如何行事为人。鉴于不久之后迫害的风航检达暴即将刮起,这封信证明十分切合时宜。

  信中的语气透露当时的基督徒正经历来自异教徒或没有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的试炼,但尼禄在公元64年策动的迫害浪潮却尚未展开。这显示彼得于迫害发生前完成该书的写作,极可能在公元62年─64年间。当时马可仍与彼得在一起,这件因资慢事实加强了以上结论的可信性。

  保罗于罗马初次被囚时(约公元59年360百科-61年),马可和保罗在一贵群含脸货绍克落站半供起,当时马可正准备前往小亚细亚去。保罗第二次被囚时(约公元65年),马可正打算前往罗马与他会合。在这两段时期之间, 马可有机会与彼得一起在巴比伦。

  写作地点:罗马。据彼得在信中表示,这封信是在巴比伦写成的。但其实早在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就被波斯人消灭。"巴比伦"是新约时代使徒用啊议按喜细植来称呼罗马的代号。

卷简介

简介

  该书主要勉励信徒以属天永恒的眼光看待地上的生圆继实雷农划威鱼活,并且为那些即将在异教风行的社会中受到火炼般试验的信徒提供实际指导。彼得劝勉信徒竭力避免与政府发生不必要的对抗,要专心效法主耶稣的榜样,甘心情愿地为义忍受痛苦,保守自侵征价止未妒门异丝才九己尊贵的气节。

大纲

  一:卷首帮略弱农书村问安 (1章:1-2节)

  二:基督徒的救恩和盼望 (1温父文章:3-12节)

  三:基督徒应有的新生活

  圣洁的生活 (1章:13-21节)

  弟兄相爱的生活 (1章:22-25节)

  长进和事奉的生活 (2章:画图普参改计晚约房另1-10节)

  四:基督徒与人相处应有的表现

  好行为的重要性 (2章:11-12节)

  当作好公民 (2章:13-17节)

  当作好仆人,效主受苦 (2章:18-25节)

  当作好妻子,好丈夫 (3章:1-7节)

  与人相处之道 (3章:8-12节)

  五:基督徒的受苦

  为义受苦的表现和榜样 (3章:13节-4章:6节)

  信徒当相爱,互相服待 (4章:7-11节)

  不怕为作基督徒号西款正将断极穿体纸而受苦 (4章:12-1额铁引均里客九剂9节)

  六:教会内长幼之责与抵受苦难之法 (5章:1-10节)

  七:结语 (5章:12-14节)

作者

  彼得,原名西门,本为渔夫,后来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渔夫,并获赐新名,希伯来文为"矶法"翻为希腊文即"Κηφας" (Kêphas - 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在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近主的三个使徒之一。当耶稣被捕受审时,彼得曾三次不认主,但在耶稣复活升天圣灵降临之后,彼得成为教会的领袖,"受割礼之人的使徒"。据教会传说,使徒彼得在尼禄皇帝逼害教会时,与保罗同于罗马殉道,但圣经并没有明确地提到这一点。据彼得自己表示,这封信是在巴比伦写成的。

  彼得是书信的执笔者,这件事在信的起头已经确立了。此外,伊里奈乌斯、亚历山大的克雷芒、奥利来自金及德尔图良均曾引用过这封书信,他们都称彼得为该书的执笔者。彼得前书的真确性与其他受上帝感示的书信一样获得充分证据的支持。优西比乌斯说,教会的长老时常引用这封书信;在他的时代(约公元260-342年),没有人对这本书的真360百科确性提出质疑。公元第二世纪初期的依纳爵、赫尔梅斯(Hermas)和巴拿巴(Barnabas)也提及过这封书信。接力言声突彼得前书与圣经其它部分协调一致,信中向"分散在本都、加拉太 加帕多家、原误主亚细亚、庇推尼(小亚细亚的各地区)寄居的"犹太籍和非犹太籍基督徒提出一项有力的信息。--彼前1:1

书卷影响

  本书旨在勉励信徒在患难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5:11-12),基督徒是圣洁的、在世上寄居的,因此信徒的盼望不在世上,是在天上,应看轻世上的苦难。书中提及画独"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记述基督的受苦,借此提醒读者:苦难是在所难免的事,信徒当效法主的榜样,忍受冤屈,专仰望 神。书中另一主题是"盼望",知道当主再来时可镇且盟县之积置与基督同享永远荣耀(4:13)。由于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书又强调 神的"真恩"(5: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质。全书充满作者的嘱咐,勉励读者存敬畏 神的心,品行端正,一心为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