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垒,汉语词汇。
释义:指两军相持,也用于下棋、赛球体育比赛等。
对垒,来自西夏兵器
拼音:duì lěi
- 中文名称 对垒
- 拼音 duì lěi
- 词目 对垒
- 注音 ㄉㄨㄟˋ ㄌㄟˇ
汉语词语
词语读音
【拼音】duì lěi
【注音】ㄉㄨㄟˋ ㄌㄟˇ
基本解释
指两军相持,也用于下棋、赛球等。
例:[stand facing each o养站ther,ready for battle;be pitted against each other]
操法掌区两国乒乓球队的双方名将对垒来自,打得十分精彩。
引证解释
1、两军相持;交战。
①《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与之对垒百馀日。"
②《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今北军之来,三年於兹,行省统军马二三十万,未尝对垒。"
③《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李牧曰:'两行沿调足伟粒均居雨八军对垒,国家安危,悬于一将,虽有君命,吾不敢从!'"
2、泛指双方竞争;相匹360百科敌。
①元 刘埙 盾机易磁德《隐居通议·诗歌一》:"山谷翁作司马文正公挽词,后山作南丰先生挽词,水心作高孝两朝挽词,皆超下赶乎范议调轶绝尘,诚可对垒。"
②明 康海 《斗鹌鹑·春游南山》词:"胜日寻芳,词人对垒。"
③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卫万《吴宫怨》……高华响亮,可与王勃《滕王阁》诗对垒。"
④《东周列国志》第三回:"却说满也速营于东门之外,正与卫兵对垒,约会明日交战。"
兵器名称
西夏武器制作十分精实,其中以夏国剑最有名,在宋朝被誉为"天并海注使响然乡端省师下第一"。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立底着危有约请晁补之为其作歌,内有"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而西夏铠甲被誉称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专给铁鹞子使用。危空握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对垒"的战车、可以越壕沟而进;延免三科径装在骆驼鞍上的"旋风炮",可以发射大石弹;以及最厉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目应排步,"能洞重扎"。
在西夏,对垒是一种攻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