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它山堰

2023-03-01 23:49:52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它(tuō)山堰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来自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食黑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360百科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它山堰
  • 外文名 tuoshan yan
  • 水域 甬江流域
  • 地理位置 宁波鄞江镇
  • 门票价格 5 元

概述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由当时著名的水利家王元暐主持兴建。古时的樟溪因为河床较浅,在多雨季节的流水量又大,故而经常泛滥成灾,而无雨季节时又容易干涸,并且有海水倒灌,咸来自潮侵蚀土地,危害很大,所以修建它山堰以减轻水害360百科
  它山堰全长134.4米,堰面宽4.8米、高10米,堰体上部全部以长2~3米、宽1.4米、沙征防信甲绝镇厚0.2~0.35米的条氧该石砌筑而成,左右两边各有石级36级。为了增强堰的泄洪能力,又在堰东的南塘河上,分别建造了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矸闸,作为它山堰的辅助设施,以使江河分流,形成了一个以它山堰为总枢纽的引泄完整、滞蓄可靠的活云水利系统。

它山堰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21.358897,北纬29.773184。

  地址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内。

自然气候

  所在的鄞州区地处低纬度带,最大日射角为71.7℃,最小为36.5℃。年平均日照时2070小时,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110.2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38天。年平均气温16.2℃,历史上有纪录的极端高温为40.8度(2003年8月1日),极端低温为-鄞州区8.8℃。年均降水量1538.8毫米,年均雨日174天,年均相对湿度82.4%,蒸发量894.4毫米。

  鄞州区属亚热附算菜松诉体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本地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年均下雪7次。冬季盛行西北风,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等作物生长,其时有台风,年均台风雨1.8次;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来自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360百科寒潮和霜冻等。

旅游景区

建筑构成

  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台岩变置费频倍所种传极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行南相命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堰体倾斜航远度、粘土夹碎石层、堰体平片敌温气掉以似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创造了古水利工程的奇迹。其中前两项为全国古水利工程之首创,比国外同类技术的运用早200多年。它山堰工程,历经1160余年风霜雨载逐间延雪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排涝功能。堰周围至今尚有回沙闸、测水尺、它山庙、“片石留香”碑等遗迹。石收推误度课教与级。堰身木石结构,相传有大梅感呢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朽,称它山堰梅梁。

它山堰

形制

  它山堰堰体长134.4米,底部宽4.8米,高垂少诗失好另10米。此外,堰东终跳可采南塘河中建有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矸闸,西北建有洪水湾、官池墩、回沙闸等附属水利设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利体系。

它山堰

  经爱苏春过考古发掘发现,它山堰堰体有四大特点。

  第一,堰底向上游倾斜5啊径度。这一特点可以增加堰体的稳定性。

  第二,组成堰体的条石附有粘土夹碎石层,从而减少河床的渗漏。

  第三,堰体平面略向上游鼓出,从而减少溢端立九集航水时对河岸的冲刷。

  第四,堰体采用变厚布置,从而增大河床中央堰体刚度。

  雨季,上游洪水漫过它山堰货眼视击色许商,进入奉化江,通过甬江入海。旱季,上游水则主要课胶大报否良进入南塘河,灌溉鄞西农田并注入宁波府城日月两湖(日湖堙塞,今存月湖)。因而投县若治稳期述北,它山堰起到自动调节起严南塘河水位从而保证农创移业用水和宁波府城用水的作用。而后者对于唐代确立三江口为宁波府城所在地有重要意义。

作用介绍

  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为防止洪水涌入城市。以后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都对工程进行维修。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加高堰(坝)顶1尺,清代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进行较大修治。公元1914年清理堰上淤积,使水道通畅。目前所见它山堰顶长134.4米,堰顶宽4.8米,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无引灌作用。1987年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陈列馆

  它山堰水利陈列馆于1992年开始筹建,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共收藏照片100多幅、创作画10多幅、塑像9尊、模型4个、碑拓5块、提水工具3件以及地质标本20多号。为确保藏品安全,该馆自建成以来一直都采用收费参观的模式,但是这种参观模式在保护藏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陈列馆的展示功能造成了影响,导致水利陈列馆的声名不显,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这样一个专题水利陈列馆的存在。
  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区文物部门积极响应国务院四部委《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探索免费开放情况下博物馆安全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加强博物馆服务水平和场馆设施、展品的保护能力,终于实现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的免费开放。
  它山堰水利陈列馆的免费开放,标志着我区博物馆的建设开始从单存的场馆建设、管理向满足观众需求、提升展示传播水平、增强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力方面转变,博物馆将逐渐成为了社会大众日常休闲、旅游的又一个绝佳去处。

它山堰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被评为宁波市旅游新十景之一。在唐代之前,这一带每到洪水季节便泛滥成灾,旱季则河溪干涸。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贸县(即鄞县)县令王元伟上任后,第一件事情便着手整治鄞江。他踏勘、谋划、集资、兴建,都亲力亲为。它山堰落成后即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堰身由巨石条层层堆积,长113.7米,宽4.8米,高约10米。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据水科专家分析,有许多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纪念堰的创建都王元伟的业绩,千年前已筑它山庙于它山这巅。后历代扩建、重修多次,并在庙旁另建小庙,以纪念为修堰而献身的民工“十兄弟”。现在的庙是近年新筑。并增设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十(传说王元伟筑堰那年正好33岁,而十月十日为他的生辰)恢复古庙会。

水利工程之一

  堰系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 社、石碶、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没),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今受益农田24万亩)。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内外河间、南塘河下游,筑乌金、积渎、行春三碶以启闭蓄泄。
  约1068年(宋熙宁元年)县令虞大宁建风棚碶于北渡附近,1242年(宋淳祐二年)郡守陈恺为防内港淤积,于堰西北150米处建回沙闸。因古河道变迁,已成遗迹,现存露于古河道上四根槽柱,西首第二柱镌则水尺,并刻量测水位尺度作泄蓄标准,第三柱刻回沙闸三字,石柱两侧凿有闸槽,以按放闸门。1255年左右(宋宝祐间)刺史吴潜置三坝于鄞江镇东(距堰里许),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存濒河一坝,1924年于此重修,石筑洪水湾塘,长302米,高4.16米,塘呈弓形,凹溪凸江,隔于光溪与鄞江闸,为它山堰第二道分道排洪堰塘。1987年新建洪水湾排洪闸,原堰塘仍存遗址。另有官塘、狗颈塘等。至清末民初,配套工程增至九坝、五堰、十三塘。建国后整治旧碶、堰、塘,更臻完美。
  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仍然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海内外研究此堰者颇多。1982年6月,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