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柏枝,中药名,为卷柏科植物。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陕西、甘肃。具有止血,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来自肺热咯血,吐血360百科,衄血,便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发热,小儿惊风,范征只命解为火准湿热黄疸,淋病,水肿,水火烫伤速写作数略。
- 中文学名 地柏枝
- 拉丁学名 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
- 别称 江南卷柏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植物形态
江南卷柏,多年生草本。茎皇频林星玉管引如刻直立,高10-20cm。下干弦挥系单班封止本切部茎不分枝,其上叶疏生,贴伏,钻状卵圆形,具短芒;上部枝着生的叶较密,羽状分枝,全形呈卵状三角形,长5-12cm;叶小,排列成4行,两行侧叶的叶片两侧不对称,急尖,长约2.5mm,宽约1.7mm,叶平滑,上半部的叶半卵圆形,基部圆,边缘白色;下半部的叶半矩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齿,基部心脏形;两行中叶的叶片卵圆状规质断注思石春补手椭圆形,渐尖,有芒,中来自脉明显,边缘白色。孢子囊穗单生于枝顶,4棱,长3-6mm;孢子叶圆形至卵状钻形,渐尖,龙骨状,微有毛,上着生孢子囊,内含孢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柏枝。

【别名】地柏(《本草图经》),油面风、铺地金牛、360百科百叶草、烂皮蛇(《广西药植名录》),岩柏草、石柏任一义银则井(《浙江天目山药班第圆植志》),岩柏枝(《贵州药植目录》),孔雀毛、土黄连、石金花(《江西草药》严),岩柏、山扁担、红鸡草。
【中药化学成分】含异茴香豆精(isopimpinellin己由攻),β-谷甾醇,棕榈酸,部越硬脂酸。
【来源】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把青许a moellendorfii Hieron.,以连安供喜料船春种全草入药。四季可采,石则笔皮渐良九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甘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平。" ②《四川中药志》:"味淡微辛,性平,无毒。" ③《江西草药》:"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身浮肿,肺结核咯血,吐血,痔疮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末用法用量】 0.5~2两;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
【摘录】《被农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提取物(可能为醛类成分)在体外及整体动物均有加速血凝及止血作用,可延迟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增加兔末梢血液中血小板总数,白细胞数亦有升高。2.毒性: 很低,对小鼠静脉注射人用量的125倍,来自观察3天,活动无异常。
附方
辞典
①治疗血小没艺反板减少症及各类出血 取江南卷柏制成注射液应用。供肌肉注射用的每2毫升含生药8克,每次2~4毫升,每日2~3次;供静脉注射用的每2毫升含氯仿提取物20毫克,用时加50%葡萄糖20~40毫升缓慢推注或滴注,每日1次。均10~15天为一疗程。对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1~2个疗程;对慢性、继发性患者须用药3个月至半年以上。观察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7例,进步24例,无效6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术后出血等各类出血性疾病共76例,其中显效60例,进步13例,无效3例。有的用药2~4天出血即止。副作用少。
②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取岩柏2两(小儿1两),水煎服,每日1剂。若黄疸深者加内侵古生盾粉首茵陈1两,栀子3钱;胃纳差者加平地木、葎草各5钱;肝痛明显者加丹参秋达沿谓受苦势内很1两;谷丙转氨酶很高者加半枝莲1两,或六月雪1两,败酱吸态草1两,蒲公英1两360百科(任选一种或二、三种)。治疗122例,治愈102例(83.6%),显效18例(14.8%),无效2例(1.6%)。平均胃纳恢复正常时间为8.07天,退黄时间为12.33天,精某放画江目住院平均29.95天。
民间验方
1、治吐血:地柏枝、侧柏叶、棕树根、茜草根、苦蒿头、白茅根各15g,水煎服。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地柏枝、凤尾草各30g,水煎服。3、治鼻疮:地柏枝15g,辛夷花6g,鹅不食草3g广富国于物越,煨水服,并绞汁滴鼻。
相关配伍
1、治肺热咳血:地柏枝、猪鬃草各30g。水煎调白糖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2、治肺痨咳血及浮肿:岩柏枝、地柏枝、侧柏各9笔界告弦g。折耳根30g。煨水服。(《贵州草药叶拉春搞圆接散》)
3、治脏毒下血:地柏枝与黄芪等分,末之。米饮服二钱。(《本草图经》吃远班血推星亮)
4、治跌扑重伤:岩柏枝、凤尾草根、猪鬃草根、肾蕨各15g,抱石莲3g。煨水服,用酒为引。(《贵州草药》)
经5、治哮喘:石柏45g,铁角蕨根30g,猪肝、蜜糖各60g。水煎炖,服汤食肝。(《江西草药》)
6、治头晕目眩:每500g联环练模扩茶叶中放(岩柏叶)30g,泡茶常服。(《陕西握判思振权制核议表较电中草药》)
炮制
采集加工
7月(大暑前后)拔取全草技织水参鸡新轻已地兰限,抖净根部泥沙,洗净,鲜用或晒态助绝光应川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织星审片甲认神杂杂质,抢水洗净,稍晾来欢肥候矿活,切段,干燥。
形态特征
土生或石生,直立,高20-55厘米,具一横走的地下根状茎和游走茎,其上生鳞片状淡绿色的叶。根托只生于茎的基部,长0.5-2厘此七量酒红苏约精米,直径0.4-1毫米,根多分叉,密被毛。主茎中上部羽状分枝,不呈“酒少转协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或红色,不分枝的主茎高(5-)10-25厘米,主茎下部直径1-3毫米,茎圆柱状,不具纵沟,光滑无毛,内具维管束1条;侧枝5-8对,2-3回羽状分枝,小枝较密排列规则,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2-6厘米,分枝无毛,背腹压扁,末回分枝连叶宽2.5-4毫米。叶(除不分枝主茎上的外)交互排列,二形,草质或纸质,表面光滑,边缘不为全缘,具白边,不分枝主茎上的叶排列较疏,不大于分枝上的,一形,绿色,黄色或红色,三角形,鞘状或紧贴,边缘有细齿。主茎上的腋叶不明显大于分枝上的,卵形或阔卵形,平截,分枝上的腋叶对称,卵形,1.0-2.2毫米×0.4-1.0毫米,边缘有细齿。中叶不对称,小枝上的叶卵圆形,0.6-1.8毫米×0.3-0.8毫米,覆瓦状排列,背部不呈龙骨状或略呈龙骨状,先端与轴平行或顶端交叉,并具芒,基部斜,近心形,边缘有细齿。侧叶不对称,主茎上的较侧枝上的大,2-3毫米×1.2-1.8毫米,分枝上的侧叶卵状三角形,略向上,排列紧密,1.0-2.4毫米×0.5-1.8毫米,先端急尖,边缘有细齿,上侧边缘基部扩大,变宽,但不覆盖小枝,边缘有细齿,下侧边缘基部略膨大,近全缘(基部有细齿)。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单生于小枝末端,5.0-15毫米×1.4-2.8毫米;孢子叶一形,卵状三角形,边缘有细齿,具白边,先端渐尖,龙骨状;大孢子叶分布于孢子叶穗中部的下侧。大孢子浅黄色;小孢子橘黄色。
生长环境
生于潮湿山坡、林下、溪边或石缝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陕西、甘肃。
相关论述
1、《本草图经》:“主脏毒下血。”
2、《草木便方》:“止血,通经脉,镇心除烦,安五脏。治下血,崩淋,刀斧损伤。”
3、《分类草药性》:“治痔疮出血,解热毒,并治咳嗽,汤火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