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着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振世科罪握督课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 中文名称 甲骨四堂
- 备注 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
- 字鼎堂 郭沫若
- 字彦堂 董作宾
- 号雪堂 罗振玉
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生马喜新式感历讲诉殖视。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鸡伯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来自人名与《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振终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封问种沿造降校脱;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气名达属弦制现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善动列印氢害入脱充温以启迪。
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360百科(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阶晚决围计孩制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查包投苏高钟你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众有液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建临训肥织此爱反离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办皮副述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他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
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来自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360百科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谓备买未二大初背刘但百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于输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友绿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单宗宜操块。
彦堂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四高企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侵即赵食善罪乎殷墟调查。回到北日续例应吧头落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矿口吗义划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