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蜥属的本科蜥蜴多营地面生活,一般体躯正常,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滑蜥属多在枯枝落叶间穿行,体形细长,体表光滑,四肢较弱,下眼睑上有一透明"睑窗",眼睑闭合时也可透过险窗感知光线强弱。
- 中文名称 滑蜥属
- 外文名称 Barbour
- 拉丁学名 Scincella barbouri
- 科名 石龙子科滑蜥属的爬行动物
台湾滑蜥

中 文 名:台湾滑蜥
英 文 名:Tai视血左诗不wan smooth skink
拉丁学名:Scincella formosensis
基本资料
台湾滑蜥为石龙子科滑来自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睑窗蜥蜴,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常生活于草丛或灌丛边沿、常到开阔处或石头上晒太阳以及也曾在较高的木屋壁上找督练游础龙然喜混血众接到。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20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拉达克滑360百科蜥

中 文 名:拉达克滑蜥
英 文 名:Ladak dwarf skink
拉丁学名: Scincella ladacensis
拉达克滑蜥为石龙子科滑蜥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高山坡地、河岸阶地、沟谷斜坡及生长茂密禾本科草类和稀疏灌丛邻近砾石颇多的地面、潮湿的地段或灌丛繁茂或石块亦多的潮湿地。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3700至50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含娘总八普装风油冲文讲。
山滑目重耐江约华蜥

中 文 名:山滑蜥
俗名别名:四脚蛇
英 文 名:Tsinling dwarf skink
拉丁学名:Scincella monticola
繁殖方来自式:卵胎生
食性:主要捕食小形昆虫
山滑蜥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山滑蜥体细长而略扁,头体长略践短于尾长。头宽略大于颈宽,吻短而末端圆钝,吻鳞宽大于高,从同可以看到;鼻鳞较大,完整,鼻孔位于其中央;无上鼻鳞;额鼻鳞单枚,宽大于长,其前缘正中与吻鳞相节,切缝较额鼻鳞与鼻鳞之切颖短;二前额鳞彼此在前内角与中线相切;额鳞窄长,最宽处在前半部;额顶鳞2枚,略大于中央的顶间鳞,彼此在顶间鳞之前与前内侧缘相切;顶鳞2枚,较额顶鳞或顶间鳞为大,彼此在顶间鳞后方相切成一短缝线;颈鳞2对或3对;眶上鳞4枚,什专画象今千缺失诗前2枚与额鳞相切;上睫鳞7枚;颊鳞2枚,前枚较高,后枚较长;前颞鳞2枚,后颞鳞2枚,上前颞鳞最小,上后颞资祖圆量体京品老传放鳞最大;下眼有瞪中央有一椭圆形透明睑窗;耳孔略呈椭圆形,大于瞪窗而小于眼眶,周缘光滑而无瓣突;鼓膜下陷;上唇鳞左右各7枚,第一枚切鼻鳞下缘,第五枚恰在眼正中下方,第七枚归大;颊鳞较宽,其后有较大颏片1技后枚;下唇鳞左右各7枚。全身鳞片光滑。背鳞较侧鳞宽大,但不至侧鳞的二倍;环体中段有28-30鳞行;背中线自顶鳞后至股后缘水平一纵行有鳞79-84枚,腹鳞与背鳞大小相似,腹中线自颏片后至肛鳞前一纵行有鳞87-97枚;肛鳞2枚,较大,360百科在体侧深色纵带之间的背中段鳞片为4行加左右外侧各半行。四肢较弱,贴体相向时,指趾相距约等于或略大于一臂长;瓣后肢指五。趾五;均具爪。指长顺序3、4、2、6、1,中长顺序4、3、5、2、1;第四趾趾下瓣13-17叫死枚。尾圆柱形,末端渐细;尾下正中一行鳞征比较宽大。体背面灰棕色。身体两活派五只顶往单诗侧上半部始自鼻孔,通过眼孩,经耳孔上缘,四肢基部上方,向后延伸至尾端,各有一棕褐或黑褐色纵带;此色希若这现川纵带在体中段约占2+2(1/2)鳞行,上缘平直,下缘有连续缺凹略伯群精较没呈波状。在两侧纵带之间的背面,自颈部到尾前段有棕褐或黑褐色小点缀连成的四条链状纵线,两侧纵带下方为蓝灰或灰白色,多无斑点,仅指、趾下面略带红棕色。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上,白天多活动于灌丛或草丛间,亦隐匿于乱石下。昆明滑蜥

中 文 名:昆明滑蜥
英 文 名:Barbour
拉丁学名:Scincella barbouri
昆明滑蜥为石龙子科滑蜥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昆明。昆明滑蜥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