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3-01-22 01:17:48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 CAS),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来自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是1998年国务院况基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物质科学360百科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科院电镜专织远足乎技术联盟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 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临停陈居切罪科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究死联应研究所,19记大赶些很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2021年7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自主研发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成功实现10mK(绝对零度以上0.01度)以下极低温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极低温仪器研制上取得导额各了突破性的进展 。

  • 中文名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称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 创办时间 1950年
  • 学校特色 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历史沿革

建立前身

  • 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1928年1月,物理研究所的雏形--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物理组,经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决定筹设;192来自8年3月,物理组作为理化实业研究所的三个组之一,在上海霞飞路899号临时所址正式成立,丁燮林被聘为物理组主任。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随后,理化实业研究所分为物理、化学、工程3个研究所。360百科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研院物理所)即宣告成立,并将6月9日定为所庆日,首任所长丁燮林。1928到1村己压击元率议何末949年的20年中,中研院物理所经历两任所长,三次改变内部组织,七易所址。其中抗战期间颠沛流离,辗转昆明、桂林及重庆北培,抗战结束后东还上海,1948年4月迁往南京。

  • 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国立北平研究院作为地区研究院,最初拟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分院,后改为独立的研究机关。1929年9月9日,国立北湖围部若号平研究院正式成立。国立北平研究院设有乱与巴假示很欢日出理化部等二级机构,各部下设行印的者相应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以下转食线试题硫除架笔久移简称北研院物理所)作为理化部下伤往设机构,与研究院同时成立,首任菜祖族留我盐断培谈所长由北研院副院长李叔华兼任,所址位于北京东皇城根大取灯胡同9号。1935年撤销各部,研究所直归院属。抗战爆发后,研究试验分在文那风密件精设备随人员内迁至昆明,1945年冬,迁回北平。

合并发展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停还令却迅担带之银全年2月上旬,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中研院物理所与北研院物理所接收合并,组建中国科掌措著突够失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0年5月19日,政务院任命严记预年温婷济慈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陆学善为副所长。1950年8月15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应用物理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北京城内东皇城根。由于当时人员、设备分散,加之交通电律运输不便,搬迁工作直至1952年6月才基本完成。

  1958年10月8日,经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迁往中关村现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4年底,物理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494人。其中科技人员264人、科技支撑人初移滑算针九觉助条法速员10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研究员及正高作拉宪乱次配坚将属东用级工程技术人员136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5人。共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范海福、高鸿钧、解思深、李方华、李荫远、梁敬魁、逐流氢问林经德倍承群沈保根、王鼎盛、向涛、杨国桢、于渌、张殿琳、章综、赵忠贤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序号姓名入选年度序号姓名入选年度
包仍块温类束烧1王恩哥19952彭练矛1996
3向涛19974张杰1998
5薛其坤19986王太宏1998
7李建奇19988曹则贤1998
9王楠林199810成昭华1999
11翁羽翔199912禹日成1999
13王岩国199914邹炳锁2000
15李明200016高鸿钧2000
17邱祥冈200018盛政明2000
19程波林200020贾金锋2000
21蔡建旺200022韩秀峰2000
23顾长志200024李庆安2000
25孟庆波200126唐为华2001
27夏钶200228曹立新2002
29孙庆丰200330方忠2003
31李志远200432高世武2004
33吴飙200434周兴江2004
35孙阳200436吴克辉2004
37陈澍200438徐红星2005
39施均仁200540范桁2005
41郭建东200542戴希2005
43张广宇200844李永庆2008
45胡勇胜200846陆兴华2009
47陈黎明200948李世亮2009
49郗学奎200950孟胜2009
51任治安200952梁文杰2009
53杨昌黎200954谷林2010
55杨义峰201056张文禄2010
57许秀来201158龙有文2011
59陈科201260孙培杰2012
61刘华平201262刘雳宇2013
63程金光201364朱晓波2013
65金魁201366李运良2013
67叶方富201368陈佳宁2013
69柳学榕201370张建军2014
71王炜华201472孟子杨2014
73丰敏201474张喆2015
资料来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序号姓名入选年度序号姓名入选年度
1王恩哥19952彭练矛1994
3沈保根19954张泽1998
5薛其坤19966吕力1997
7李晓峰19978靳常青1997
9张杰199810王玉鹏1998
11闻海虎199812陈小龙1999
13汪卫华199914王太宏1999
15王鹏业200016王楠林2000
17饶光辉200018高鸿钧2001
19成昭华200120孙继荣2002
21魏志义200222李建奇2002
23白海洋200224李明2003
25韩秀峰200326贾金锋2003
27向涛200328方忠2004
29盛政明200430李志远2005
31周兴江200532孙庆丰2005
33刘伍明200534徐红星2006
35孟庆波200736白雪冬2007
37高世武200838金奎娟2008
39吴飙200840夏钶2008
41顾长志200842翁羽翔2009
43李玉同200944雒建林2010
45马旭村201046戴希2011
47郭建东201248李泓2013
49杜世萱201350张广宇2013
51何珂201352陈澍2014
53李永庆2014
资料来源:

科研部门

  物理所是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的依托单位,中关村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和北京纳米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的成员单位。

M楼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所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岗位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

  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论与计算

  所级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

设施资源

  • 设备设施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所围绕学科布局,加大了对重要科研设施及实验仪器装备的投入力度,进口或自行研制了一批达到中国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装置,主要有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淀积(MOCVD)设备、磁性金属超薄膜生长/超高真空变温SPM/原位穆斯堡尔谱仪联合系统、有机分子外延-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四探针探测(NP-OMBE-LTSTM)系统、TMR R&D Sputtering System、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角分辩光电子谱-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多功能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极低温强磁场双探针扫描隧道显微镜、FEI DB235聚焦离子束刻蚀与沉积系统、Raith 150 电子束曝光系统、IBM SP 690大型计算机、模块式三级拉曼光谱系统以及自行研制的超高真空低温强场双探针STM、高分辨率TEM-扫描探针SPM原位物性研究系统、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II型激光分子束外延系统、国际首台超高能量分辨率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和峰值功率大于350太瓦的超强飞秒激光装置--"极光III"装置等。

矩型靶大面积高温超导磁控溅射镀膜系统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图书馆官网显示,中科院物理所图书馆是一个小型开架式专业图书馆,收藏科技图书期刊约29万册。馆藏以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等离子体物理为主,也适当收集了一些相关学科: 数学、化学、电子学、计算机等有关书刊。入藏最早的科技文献可上溯到1824年。许多中国国内外的主要物理学期刊从创刊起入藏至今。是中国国内物理学类较为系统、完整的文献收藏部门之一。

国际合作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多年来,物理所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包括与英国皇家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马普学会、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学术振兴会等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还与其它国家的数十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所级国际合作关系。广泛、频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物理所在学术上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同时,物理所在完善学术环境和营造学术氛围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交流体系。实施了"国际评价机制"和"学术交流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设立了"公共技术讲座"、"崔琦讲座"、"中关村凝聚态论坛"、"凝聚态物理前沿讲座"、"科学之家学术漫谈"以及"明理时空"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交流体系。

  2008年该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人员达313人次,出访国家与地区29个;有31个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政府官员、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的访问学者等来我所进行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参观访问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总数逾400人次;新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备忘录2项。

历年交流概况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物理所村价业名婷突蒸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来自究"、"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结构区自硫地磁止这先米刚区和物性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原创性重要研究成果,获国际、中国国内奖共300多项,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8鱼协协括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国家发明奖8项。

  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2014年物理所共申请专利180项,获得专利授权70项。同时,物理所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014年,物理所以专利技术"载波相位自稳定的中红外飞秒激光脉冲产生方法及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08102226360百科28.0)无形资产出资成立"盐城物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推进飞秒激光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部分专利技术如"新一代固态全色激光显示"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凯告空层另有部分专利技术已经以技术入股布烈极的形式进入产业化,典型的范例有线还矿测座以锂离子电池专利为核心技术的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所有控股、参股公司9个,其中以知识产权入股的5个。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喜称罗续制白够此言的省、市地区有北京、天津、新疆、江苏、浙江等。

  2017年1月5日,磁电演生新材料及高压调控的量子序 项目荣获2016年自然科学二等奖 。

学术刊早法仍言此马推现

  《中国物理B》(原名中国物理学),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设守改陈岩治加调态院物理研究所主办,被SCI-还须房汽谁迫CD、SCI-E、CA、JICST、AJ历治等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物理B

  《物理》是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出版的物理学学术结略仍言胡行期刊,1972年创刊,致力于传播当代物理学及其交区息月叉学科的前沿最新进展,促进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沟通科研与产业,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获得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评定的优秀期刊称号;多年来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经费资助;并连离氢快并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收录《物理》的中国国外核心数据库有:英国科学文摘(S所打自宗宪死治移江距字A/INSPEC)、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而衡摘杂志(AJ)、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能源科学与技术(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物理学报》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友讲例百准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33烟晶年良分年,原名《中国物理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1953年易为现名。刊登了一大批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优秀科研工作和成果;并被SCI-CD,SCI-E,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1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845,总被引频次为8589次,其被引频次连续11年居中国物理类期刊之首。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花园一角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所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等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据"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公布的12个一级学科整体评估排名,物理所在物理学科中排名第一。2006年,物理所再次在物理学一级学科中排名第一。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所共有在学研究生810人(其中硕士生306人、博士生504人)。在站博士后46人。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序号获奖时间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1

  1999年

  李文治

  解思深

  2

  2001年

  李志远

  顾本源

  3

  2003年

  厉建龙

  薛其坤

  4

  2005年

  倪培根

  张道中

  5

  2006年

  张广宇

  王恩哥

  6

  2007年

  张艳锋

  薛其坤

  7

  2009年

  张博

  汪卫华

  8

  2010年

  柳延辉

  汪卫华

备注:以上信息截至2015-02-17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序号获奖时间学生姓名导师姓名

  1

  2004年

  董全力

  张杰

  2

  2004年

  倪培根

  张道中

  3

  2005年

  王业亮

  高鸿钧

  4

  2005年

  李绍春

  薛其坤

  5

  2005年

  张广宇

  王恩哥

  6

  2006年

  骆军

  梁敬魁

  7

  2006年

  张艳锋

  薛其坤

  8

  2007年

  曾中明

  韩秀峰

  9

  2007年

  郗学奎

  汪卫华

  10

  2008年

  魏红祥

  韩秀峰

  11

  2008年

  张博

  汪卫华

  12

  2009年

  柳延辉

  汪卫华

  13

  2010年

  孟建桥

  周兴江

  14

  2011年

  李岗

  王楠林

  15

  2011年

  张文涛

  周兴江

  16

  2012年

  余睿

  戴希

  17

  2012年

  郭建刚

  陈小龙

  18

  2013年

  刘恩克

  谌志国

备注:以上信息截至2015-01-23

文化传统

所徽

所徽

  图形寓意:

  图案为研究所英文字母IP缩写,造型为一昂首挺胸的"人"或"中"字;象征研究所提倡科学研究的"自由、创新"精神。

  文化内涵:

  表现物理所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凝聚态物理研究基地的决心 。

所训

  穷理、有容、惟才、同德

  寓意该所人员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专心治学的大家风范。

现任领导

  所长:王玉鹏

  副所长:孙牧

  副所长:方忠

  副所长:文亚

  副所长:顾长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