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国(来自?~公元前627年),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360百科建都于滑(今河南睢县西北)。公元前691年至公元前678年之间徙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市西南),钱乱元油那衣具体何时何因迁于费,因若司火免毛代看史料的缺乏不得而知。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滑国被秦国所灭。
- 中文名称 滑国
- 首都 滑(今睢县西北),费(今偃师西南)
- 主要民族 华夏族
- 国君姓氏 姬姓
- 亡国时间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
历史沿革
夹缝求存
来自 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养士参加了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之会。
春秋之际,若干诸侯小国,处于大国之间,欲求自保,不得不有所投靠凭依。滑国,作为郑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在今睢县西北榆厢岗一带建立后,经常受到邻国的侵扰。在春秋初期,它并没有被360百科郑国吞并,而是成为了郑国的附庸国。但这样的政策也有过改变。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滑国的背叛而攻入滑国都邑。于是滑国人服从郑国,但郑国军队回养报均线学林国后,滑国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公元前639年,郑国再一次讨伐滑更广零它生限地国。周襄王为滑国延四苗简断众求情 。触发周王室和郑文公的矛盾,导致周郑之间的战争。
公元前愿社取约缺相点宜木足627年,秦国东征郑国的军队挥等坏争践应争灭亡滑国,撤军回国,途中为晋国军队全歼,是为秦晋肴之战。秦国虽灭滑国,却无法占领其土地。滑国土地之后由晋国所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席格通少式按夫除载晋人语:"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序水吗班矣。"可证此处所论姬姓滑国,最终为晋国所取。
被秦所灭
占息支 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准备进攻郑国,但是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守准备,所以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四月十四日,他带领的军队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他自己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幸好孟明视回了秦国。
滑国灭亡后,后人以国为姓,形成滑姓(如汉代人滑兴)、滑伯姓(如陈留汉有滑伯堪,为齐悼王中校础根城班皮地除火示尉)。
文献记载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云:"滑国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国,国都故址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来迁到费(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氏缑镇西南)故又称为费滑。后被晋国所灭,子孙以国名"滑"为氏。"
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滑国:西周,春秋方国之一。原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徙都于费(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公元前627年灭于秦。"
《后汉书·郡国志》:"襄邑,有滑亭。"《续汉书郡国志汇释》:"杜预曰: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西北。"
章惠康、易孟醇《后汉书今注今译》:"滑亭:春秋郑滑邑,东汉设亭,故址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南。"
程发轫《春秋左传地名图考》第二篇《春秋地名今释》和第三篇《春秋地名检价则官善守称息国京千查表》中均标注滑国在睢县西北。
顾栋高《春秋垂胞底刚婷大事表》表七之二:"案《后汉·志》襄邑有滑,此杜氏所本也。今归德府睢州有滑亭。"竹添光鸿《左传会笺》亦用顾说。
《春秋》载:"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注曰:"滑:郑地,在陈留襄邑县北。"
《春秋》载:"冬,十有二写甚这河月,会齐侯、宋侯、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径记于幽。"杜预注:"滑国都费,河南缑氏县也。幽,宋地。"
《说文解字》:"滑,从水,从骨;形声兼会意,谓骨中有水,曰'髓'。髓,滑而不凝滞也。"其义有四:水名、国名、地名与邑名,又姓也。两汉时期,在古滑国之地置滑亭,属陈留留但述龙前郡襄邑县。"
故城遗址
滑国故城,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的活获参耐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遗址南北长约2.25公里,北端宽约1.染养斯充阿否年不思卫散5公里,南端宽0.来自5公里。故城依地形而造,城垣屈曲呈弧形。附近文化遗物丰富,有仰韶文360百科化、龙山文化、商周、西汉及唐代遗物。
反回神滑国故地在偃师,古来文献的记载完全一致。1962年,中国科几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富混移粉队对滑国故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证实了古代文献的记载是正确的。根统吃胞气么待推包胞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可知滑短分行夜案加具判国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东北和东南环山,平地向西北扩展按城精际值当率末门与洛阳盆地相连接。平地两侧有滑城河与府店北河,两河之间为一长靴形的台地,故城即坐落在这块南北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0.5-1.5公里的靴形台地上。该城地势南北长,东西窄,北部依地就晚势又向西北突出。城垣连意车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长靴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做叶业,中部约700米,南部约500宽宣了米,断断续续的夯土城墙残体时隐时现。虽因条件限制,只进行了初步发掘,故城的面貌还不能完整地展现面前,但故城的轮廓已很清楚,而且在城区内随地可以见到丰富的仰韶、龙山文化以及商代、东周、汉、唐的文化遗存。而且若海群武还它三面环绕深壑,天然半岛似的地形,易守难攻,真是古代小国理想的建都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