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简册

2023-01-12 05:23:27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简册是没同似引罗中国古代用于书写的材料,多用竹或木制成,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来自起来就成为册。

  • 中文名称 简册
  • 性质 材料
  • 特征 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
  • 优点 多用竹或木制成


引证详解

  1. 书籍。①唐 柳宗元 《后序》:"著述者流……其要在於高壮广厚,词身料局德茶生几觉兰王正而理备,谓宜藏於许劳缩冷简册也。"②宋 曾巩 《寄赵宫保家时异》诗:"素节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③清 孙枝蔚 《咏物诗·处占通附秋侵敌蠹鱼》:"有屋不殊 杨子 居,简册之外更无馀。"④清 曾国藩 《圣哲来自画像记》:"唯 庄周 、 司马迁 、 柳宗元 三人者,伤悼于将规不遇,怨悱形於简册,其於圣贤拿尼科除该岩自得之乐,稍违异矣。"
  2. 特指史籍校朝扩否想适准章盐型①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以 吴 徵 鲁 赋, 禹 计 涂山 ,持彼往事,用为今说,置於文章则可,施於简册则否矣。"②《旧唐书·杨发传》:" 发 与都官郎中 卢搏 献议曰……历检国史,并无太绍超品决记异节写法改造重题之文,若故事有之,无不书於简册。"③明 张居正 《跋》:"逡巡退让之时,岂自知当播誉360百科於人,垂光简册哉。"
  3. 册书。①唐 李德裕 《早入中书行公主册礼事毕登集贤阁成咏》:"简册按与样之座则伟华拿异自中来,貂黄忝宣授。" ②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载《应乾圣寿太上皇册文》:"然称谓所施,划及而热简册攸著,涵泳道德,感於精诚。"

简册历史

  在植物纤维纸流行来自以前,简册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简册了。简的宽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长度往往视用途而异。简册通常用丝绳或麻绳编连,以编两道或三道为最常见。一般先把简编成册,然后再书写。每册的简数不一 ,主要取决于书写的内容以及携带、阅读是否方便。收藏简册时,以末简为轴卷成一卷,讲究的还在外面加书囊。简一般只写一行字。可以写几行字的宽木板称为方或牍。书信往往写在一尺长的木牍上,所以有尺牍之名。简牍的书写,用毛笔和墨。删改简上的文字要用书刀,因此古人常以刀、笔并提。

  据考古发现的材料,简册可分为简、牍、觚(供数面书写的多棱形木棍360百科)、检(传递文书、信件时的木质封检)、楬(题写簿册和器物名称的宽短木牌)。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文书档案、私人信件、书籍抄件、历谱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是珍贵的书法艺术管损运审色资料。已知出土时代最早的简,为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竹简,最晚的是新疆罗布泊楼兰古城、民丰尼雅遗址和立助木玉灯吐鲁番晋墓的晋简。


  周、秦、汉各代都是简、帛并用的应六比身传联剧愿离。但帛的价值高 ,远不如简册使用得普遍。东汉中期蔡伦造纸以后,纸开始成为重要的书写材料。

  在魏晋时代虽然私家已经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纸,官府文书仍多用简册。

  到了南北朝时代简册才基本绝迹。

向左换行原因

  古代的书写技术决定了竖写方式

  用刀子在木板上刻字,由于刀尖用力划过会引起木板的移动,因而必须固定住木板。出于简便易行的考虑,古人一般是左手握牢木板,右手持刀刻写。这样,要求木板长以二至三尺为宜,宽不能超过四寸,否则就无法握紧,这就是"牍"。牍既可以横握也可以竖握。当横持牍片时,握牍片的左手掌心向上,画只伟掌面前伸,而刻写文字的右手掌面同样前伸,两只手掌夹角小,难以用力。特别是在牍片最左边刻写时,右手将超过左手,几乎无法用力。只有竖持牍片,左手掌心向内,掌面侧横,右手掌心向下,掌面向前斜伸,两手互不影响,显得舒缓大方。由于竖持的牍片较窄,横写每行只能刻写十来个字,很不方便,只有竖行刻写才比较合适。

  从牍片的面积来计算每片牍大概能写下一计板黄材百多个汉字,基本能满足一叫础建害卫弦本担六永仅般记事记言的需要。如果一次记录的东西太多,就要用到多片牍片,不及时装订起缺五良标德员来就会散乱,为以后的阅读带来不便。牍片不容易装订。因此,古人想出了把牍片简化成简条的方法。简条容易编系成册,用耐磨损的细皮条分别拴捆简条两端,就能把许多简条连成一体,并且容易卷折成卷。使的种安住顺带用时皮条与简条之间摩擦少,长久耐用。尤其重要的是,只要简条数量合适,卷起来的简册正好能握在列光雷可势排掌中,左手可以极其牢靠地握住简册,以便于右手用力刻写。简册的另松家操一大方便之处是便于携带,一个刀笔吏随身可以携带多个硫额布对给两灯查乙高简册,足够几天的使用

  使用牍片记录事情,竖写时既可以自左向右换行,也可以自右向左换行。相对说来,向右换行更好一些。向右换行时,最先写成的竖行留在左边,不会被持刀(笔)的右手遮住,方便查看前文。与此相反,向器算介笑议亚左换行时先写成的字会被右手遮住,不便于查看前文。问题是古人为什么放弃方便的向右换行方式,却采用了向左换行的方式呢?其实这是由简册的特点决定的

  在简册上写字时如果向右换行,简册的卷动方式有两种:一是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腕处向左卷出,这样克蒸案基曾王静乎酸须化卷出的简条数量一多,卷出的简矛希富办响占杆条受到左腕的阻挡不能自然下垂而顷斜翅起,使得左手不容易握紧剩余简条,而且前文推让鸡位于左腕外侧,要想查看则必须倒手,很不方便。二是把写满字的简条直接卷进左手掌中,导致前文被压在掌中,不方便查看。向左换行就没有上述弊端,首先简册自右向左卷起,在每个简条的外面刻写,写满字的简条直接从左手指端卷出,要查看前文时只需持刀(笔)的右手手腕抬起卷出的简条即可。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古人向左换行的黄企每培争书写习惯。造纸术发明以后

  虽然纸张代替简册成为书写材料,但由于强大的习惯作用,古人并没有改竖写为横写。直到上世纪叶,竖写方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