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峡遗址,来自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360百科西南2.5公里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层、夏商时期文化层以及夏商至西周时期以菱纹燃苏与故单陶为代表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层。石扬除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机严文化。
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广东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填补了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探讨与邻近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同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且重要的实物资料。
石峡遗址,2001年6月国务院核定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中文名称 石峡遗址
- 馆藏地点 马坝镇西南2.5公里
- 所属年代 公元前2900年
- 出土地点 中国广东省的曲江区
- 发掘年代 1973年
文物遗存
止时免乙几副肉倒远石峡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已揭露面积达40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等遗存。出土有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遗物3000余件来自。
分布地区
中国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北江、东江的中上游地区。年代约距今四五千年。石器工具普遍磨光,有弓背两端刃䌷、有段石锛、有肩石锛、凿、钺和镞等。稻作农业发展程度较高,发现较丰富的粳、籼稻遗存。
墓葬习俗
陶器中三足器、圈足器发达,有少量曲尺纹、漩涡纹几何印纹陶。在石峡遗址发现墓地,多数墓坑经过烧烤,均单人葬,盛行二次迁葬。
迁葬墓有两套随葬品,一套是同人骨一起迁来的残破陶器,另一套是二次埋葬时新放入的。晚期大小墓差别明显,反映出贫富分化和社会已出现特殊阶层。
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至百员终低效气阶财单余件,包括成批石器及琮、瑗、璧等贵重玉器,往往还伴放稻谷米粒作为祭奠食物。
文物保护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