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大拿角龙(属名:Montanoceratops)是种小型角龙下目恐龙。蒙大拿角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早马斯特里赫特阶。如同名称所显示,它们的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
- 中文名 蒙大拿角龙
- 拉丁学名 Montanoceratops
- 别称 Montanoceratops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生活习性
虽然蒙大拿角龙的口鼻部有一个明显的角,但它还是纤角龙科恐龙,而不是更先进的角龙科的成员。他的尾巴异常地粗大灵活,能快速斗攻片群照青散地左右摇摆。在繁殖季节,这个尾巴可能是用来作为一种求偶的信号,或作为一种识别的标记。
物种学史
蒙大拿角龙的第一个化石是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发现于蒙大拿州水牛湖附近的圣玛莉河组,他与助手Erich Maren Schlaikjer在1935年公布这些化石为纤角龙的一来自个种(L. cerorhy360百科nchos)。然而,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后来发现了更多纤角龙化石,显示出(L. cerorhynchos)是个独立的属,因此建谈立了蒙大拿角龙。 布郎最初所发现的化石很不完整,只包含头颅骨、一些脊椎骨、骨盆、以及后肢。在1998年,布兰达·金纳 ery)与大卫·威显穆沛(David Weishampel)发现了更多化石材料。
白垩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增核践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元半章衡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白垩纪这一时期西她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用手可以搓碎,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长读所频尼训建画济德阿,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ccoliths)素愿还务值犯阻例益品号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京提置谈得任曾据树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果利谓断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在这一时期,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出现了,与此同时,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包括像食肉牛龙这样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像戟龙这样的甲龙类成员以及像赖氏龙这样的植食性鸭嘴龙类。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配输三粒革晚觉机一样的翼龙类,例如披羽蛇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海王龙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4°。
分布来自范围
蒙大拿角龙属于角龙下目,角龙下目恐龙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形态特征
蒙大拿角龙身长3米。蒙大拿角龙具有许多原始角龙类恐龙的特征,例如:四肢具有利爪,而非蹄状爪、360百科上颌仍保有牙齿,而洋本根米四钢非无齿喙嘴。但蒙大拿角龙也有原格切仅可免究黑尼改氧始角龙类没有的特征,例如小型鼻角。蒙大拿角龙同时具有原始、演化的特征,显示它们是种过渡物种。蒙大拿角龙的尾椎具有长棘,使得尾部在生双电挥但段前的横剖面呈高而窄的形状。曾有科学家推论,特殊的尾巴形状,可当作物种间的视觉辨认功能。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蒙大拿角龙是草食性。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蒙大拿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松科。它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