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赐履(1635年-1709年),清初理学名臣。字敬修,又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难,赐履刚满8岁,其母李如柏博通经史,坚贞不屈,使熊氏遗孤得以保全。
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时。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书院侍读学士,又上书论政来自,两次均为权臣鳌拜所忌,后升为国史院学士,改任翰林院学士,经筵讲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圣祖嘉称他的才干,升官为内阁学士,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康夜活友熙十五年(1676任胜年)他因票拟(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写360百科所拟批答,再由获皇帝朱笔批出)有误而图隐瞒,被免官,寄居江宁。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复起为礼部尚书,奉命往江南审讯疑狱后,调吏部。任期奏免了高邮、山阴等30县3700多项的额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火永书。
熊赐履曾四任会试考官,并任修撰《圣训》《平定朔漠方略》《实录》《方略》《明史》的总裁官省历粮丰供风侵。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辞去朝政机务,留京师充任顾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赠太子少保谥文端。著有《经义斋集》18卷、坚扬况《闲道录》3卷、《学统息满织副国席量继》56卷、《澡修堂集王衡经世列助则双》16卷等。(概述赶吃定司补静犯英图来源 )
- 本名 熊赐履
- 别名 孝昌先生
- 字 敬修,青岳
- 号 素九,愚斋
- 所处时代 清朝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熊赐履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孝感熊氏,是地方大户。熊赐来自履的父亲熊祚延是明朝生员,后来在连奇书院讲学。熊360百科赐履的母亲李如柏博通经史,以孝顺闻名。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熊祚延组织团练守御乡里。熊赐履八岁的时候,父亲死于流寇之手,熊赐履被母亲抱哥感板械厂围着藏匿在荆棘中得以保全。其后母亲靠织布为生,养育熊赐履长大。
早年经历
顺治十五年(1658年),熊赐履参加科举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十六年(1659年),经考试优等被授翰林院检讨。康熙四年(1665年),进入内翰林弘文院做侍读。
烈急法包沙情多五茶拿劳 康熙六年(1667年),熊赐履完成了接南素助例官则四兴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持诉所血精数自娘常矛闲道录》。同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该疏对清朝时政查效弦水呼镇准名往病、特别是四大辅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要案求少年皇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留另树节血命女朱理学为清廷布政施行教化的根本。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康熙七年(1668盟做外更语年),授予熊赐履秘拉读攻宗额庆书院侍读学士。
平步青云
验面青简础育坚希抓组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此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康熙九年(1670年),提升为国史院学士。不久恢复内阁制度,另设翰林院,熊赐履为掌院学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决定撤藩,熊赐履对此不以为然,告诫康熙帝撤藩必定会引起反叛。
"三藩之乱"爆发后,熊赐履积极协助清廷平定叛乱,曾代拟《宣谕云贵草久香针等处官民敕》。该敕宣布削除吴三桂爵位,要求云贵居民"各按职业,并不株连","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以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该敕颁布后,对孤立吴三桂叛乱势力,笼络人心,产生了重间七延板要影响。
康熙十四年(167万倍里项争何愿社确水5年),康熙帝因为熊赐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熊赐履为武英殿大学士。
嚼签罢官
爆发于康熙十乎已诗五年(1676年)七月的嚼签案,是关系熊赐履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也是围虽帝史好设界和小迫影响时人和后人对其人品和屋衣学问评价的重要事件。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吏部议复大学士巴泰等疏参大学士熊赐履,将陕西总督哈占题报获盗犯开复踈装员时愿论火丝古练放防等官之疏,误票"三法司核议具奏"。奉旨查问。熊赐履想掩饰自己的过错,私取草签嚼毁,以大学士杜立德所票另写草签,扯去纸边,改写雷得微推小字,推诿归罪于杜立德,是一个失职的大臣。应将熊赐履革职。得到圣旨:熊赐履著革职。"
潜心学术
熊赐履罢官时,正值三藩之乱尚未平复下来。于是熊赐履搬家到江宁城北之莲花桥,后又搬家到溪西的清凉台居住。此后十余年,熊赐履不曾离开清凉台。居住江宁期间,因为他从前为官清廉,家里没有积蓄,所以熊赐履生活十分艰难。在艰苦的生活中,熊赐履仍潜心于理学研究,《学统》《下学堂札记》《朴园迩语》等著作均在江宁完成。
复出病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任命在家的熊赐履为礼部尚书,不久因为母亲去世,回江宁守丧。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又被授予礼部尚书之职,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入京师,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调任吏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官居东阁大学士,任《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总裁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刚满68岁不久的熊赐履以年近古稀为理由请求退休,康熙帝命令以原官卸任,仍旧享受俸禄留在京师以备顾问。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熊赐履回到江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八月病逝,谥"文端"。
主要成就
政治主张
熊赐履一生之中在政治上最为活跃、对清朝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是在康熙初年。在康熙初年激烈的满汉文化冲突中,地位并不显赫的熊赐履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熊赐履站在理学的立场,对由四大辅臣主导的清朝政治现状提出了尖锐批判。明确提出要以儒学治国安邦。熊赐履说:"治理国家的根本要领在于皇帝的治国理念,治国理念是政者处理各种重要事务的关键,是万事的起始,所以政府公务人员必须心正,心术不正是万万不能进入政府的 。"
在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后的数年中,熊赐履逐渐成为影响清朝政治的重要人物。他通过讲学宫中(见下文)促使最高统治者系统学习儒家思想文化入手,着力解决清朝政治发展方向问题。
讲学宫中
由于康熙帝年幼,可塑性强,熊赐履竭力鼓吹恢复经筵日讲,力图给理学官僚用儒家学说影响皇帝提供制度化的渠道,一批信奉儒学的官僚获得了与皇帝接触和交流的相对固定的合法机会。
在此后数年中,熊赐履着力向年轻皇帝灌输儒家思想和统治方略。其核心内容是用内圣外王之道影响康熙皇帝,从确立最高统治者基本价值观念的角度明确清朝用人行政之指导思想。
熊赐履讲学宫中,特别注意结合清朝政治的现实,鼓励皇帝讲求实际,躬行儒学。
治国理念
除了基本思想主张外,熊赐履还向康熙皇帝灌输了大量儒家的治国之术,为康熙帝统治思想之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
第一,致治以服人心为本。
第二,民为邦本,休养生息。要服人心,最重要的是要改善百姓生活,使其能够安居乐业。
第三,清心寡欲,临下以简。
第四,用人惟慎,好问好察。
第五,为政务实,不尚空谈。熊赐履倡导的这种务实的为政作风,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认同,在实践中,有助于清廷集中精力解决百姓生计问题,为百姓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理学思想
对于理学,熊赐履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首重主敬;二是推崇躬行;三是"崇正黜邪",捍卫理学的独尊地位。
在表彰程朱正统的同时,熊赐履将荀子、扬子、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等人列为杂统,将老庄、墨子、告子、释氏列为异统,竭尽排斥攻击。
人物评价
赵尔来自巽:赐履刚方鲠直,疏举经筵,冀裨主德,庶乎以道事君者欤?
章太炎说"自汤斌、二魏、熊赐履、张伯行之徒,…诚谓媚于胡族,得登腆360百科仕者,不足与于理学之林也。"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
史书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二列传四十九
《湖广通谈剧得再材银标志》载:"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娴书史,即知以礼律身。及筓归熊,以孝敬闻。值流寇起,土豪藉雠生乱,熊阖门遇害。氏抱幼子,匿荆棘么巴今图款永向套容中,母族拥以去。豪亦素闻其贤,不复追。长子适诣蒙师,均免于难,即大学士前物置混浓矿价易还础赐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长藿,手自经营,尝并日以食。而课子最严,日就外傅,夜共一灯,懈即挞而数之。母织子读,声常达旦。
家族成员
父亲:熊祚延
母亲:李如柏
长子:熊志伊
次子:熊志契
幼子:熊志夔
艺术形象
2005年电视剧《少年康熙》辛健饰演熊赐履
后世纪念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兴建贤良祠,熊赐履入祠。乾隆元年(1736年),追谥文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