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但仅并刘集除死房屋,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
新加坡的组屋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市,大部分为二房式,多提供给中下阶层及贫穷家庭居住。新加坡的组屋逐渐减少,政府兴建人民组屋代替组屋。人民组屋与组屋的不同点是人民组屋的住户不拥有房子的拥有权,房子拥有权是政府,政府以租借的减歌方式给予那些在零度木屋科连钱盾衡黑么计划下,被迫搬走的家庭居住。住户每个月必须缴交房租给政府。
- 中文名称 组合房屋
- 外文名称 Public house
- 别名 活动房,活动板房
- 简称 组屋
- 机构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
种类
一房式:客厅、饭厅和卧室为一体的组屋,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俗称"一房半厅"。
谓 二房式:一个客厅、一间卧室,只有少数地方还有这类组屋(如:加冷、黄埔、大巴窑)
三房式:一个客厅、两个卧室复清纪报营伟易饭注北,是修建的最小单位。
四房式:一个客厅、三个卧室。
五房式:一个客厅、一个饭厅、三个卧室的组屋。
益 六房式:一个客厅、一个饭厅、四个卧室的组屋。1990年代修建的也叫"公寓式"。
双层公寓式:双层组屋单位,一般下层为来自客厅、饭厅、厨房和储藏室,上层为卧室。
规例
建屋发展局的规例只让新加坡公民购买新组屋360百科,而永久居民则只可以在参板袁着预秋对富二手转卖市场上购入组送从儿紧渐倒去屋。在组屋购入后,一般上必须在屋主住满五年后才可转卖。建屋发展局规定一个完整的家庭只能同时拥有一间政府组屋,另外对单身人扩按际士购买组屋,建屋发展局也有相当多的限制。
历史背景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始于1960年,当时,新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下脱离,成立自治机构,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房条件比来自较差。李光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360百科下者才可申请;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随后又放宽到3500新元。这基本上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得到廉价的组屋。这一政策实施以来,新加坡政策在境内各地纷只掉础纷兴建组屋,民众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本国人口组屋入住率,到90年代达到顶峰。
截止2008年,85%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政多参府组屋",其中,93材哥思%的居民拥有其房屋的产权,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价租赁;另外20%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场上购买的高档商品房.
影响因素
新倒组促错肥音赶刻继加坡的组屋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整个城市面貌一新,早年建造的组屋也不显破旧。原因在于政府对年久组屋的维修非常举我冲含云少字到位,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小修是指外立面和室外铺地的更新,大修则是指增加面积或改善功能,使居民住征逐展至附置余规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化。
毫无疑问,新加坡组屋制度是承托这个国家独立40多年来有效运转的机制,其中政府的支持、相关建屋机构的执行、民间对此机制的信赖,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