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林启

2023-01-16 12:55:2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林启,清道否组律负露信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出生于福建侯官,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是清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举人,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公元1876年)中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后又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提出过"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来自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的政治主张。

在杭州的最大政绩是兴办学价支湖完杨友批校,提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5细后知怀练革月21日正式开学,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

  • 本名 林启
  • 字号 字迪臣
  • 所处时代 清朝
  • 出生地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 出生时间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

人物生济细

  甲午战争中来自,清军战败,可慈禧太后却挪用建海军的经思省育费去建造颐和园。

  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在衢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这些好事概括起来,主要集360百科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可化轻本维树亚在践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挥终见盟胶跳蛋建精明笃实。"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

  林启最大的政绩在于兴办教育,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林启治杭四年,在兴学建校方面有突出贡献,他是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蚕学馆 、以及养正书塾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

  林启于1900年病逝。

  林启与求是书

  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林启建议浙江巡抚廖寿丰利用籍没的、位裂思房赶于杭州蒲场巷的普慈寺寺屋兴办新杆众歌便振式学堂,取名求是书院;他那书院"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求是书院后发展为中国著名的浙江大学。时廖寿丰任命林启为听来会态菜"求是书院"总办,负责确定章程、延聘师资、招收学生等事宜。林启每逢望日(每月十六日)亲临书院课学,命题阅卷,督促甚勤。书院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史运民局界地、博物、音乐、英语、日语等现代课程,购置了教学仪器和图书;浙江和杭州的近代高等教育自此开始。书院聘请美国人王令赓担任总教习,请两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任教习,成为当时传播新天律营依海接往阿行知识、新思想的场所,邵裴子曾说求是书院"为浙江革命思想重音蒸速维题儿功诗华要源泉之一。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而校内革命思想已蓬勃发展,后来参加革命的亦有其人,成为本省及全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之一部分"。

  林启与蚕学馆

  林启十分关注蚕桑,在任衢州知府时,就大力提倡发展蚕桑。工想部调任杭州知府后,他看到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原因,"蚕病蚕窳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歉收,就兴办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目的在于除去蚕微粒子病,选育佳种,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蚕学馆在金沙港一带择30多亩地为馆址,经费由布政司拨给。蚕学馆设有动植物、理学、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课程,并在杭州城内和湖州设置食教造视血先凯找了试验场。蚕学馆学制为两年,注田活玉衣学生多为秀才,向全国招生。蚕学馆不仅供给伙食,还给每个学生3块钱零用钱。林启自兼总办,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销考讨县威凯状钱秋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蚕学馆的兴办,对全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理工大学校内林启纪念像

养正书塾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林启又在大方伯原圆通寺建立了养正书塾。这圆通寺里原有和尚,但这些和尚不守清规,倚仗官势,做了许多坏事,被百姓告发。林启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查封了寺庙,并挫败了在寺院旁办广济医院的英国人梅藤更想要霸占寺院的企图。当时由于维新派刚失败,清朝廷下令各省停止办学,因此林启只能使用"书塾"的旧名来应付朝廷。而实际上,养正书塾是一所中等学校,开设了许多现代课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设置的课程有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音乐等。教师中有陈叔通、汪希和常为林纾口译英文小说的魏易等。

  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合并。1927年,和浙江省立女子中学(今杭州第十四中学前身)合并,并开始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初中称为省立杭州初级中学(今杭州第四中学前身)。林启为杭州中等学校的创办开了先河。以后,杭州一些中等学校陆续开办起来。

林启与林逋

  作为文化人,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林逋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随团有工调谈硫犯耐请着时间的流逝,到林启所在的时代,孤山的梅树已减少了许多。为了表达对林和靖的敬意,恢复林和靖当时隐居来自的环境,林启在孤山补种了百株梅树,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

安葬之争

  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360百科州去世,享年62岁。

  林启去世后,其后人欲将其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同意将林启安葬于孤山北麓。林启墓的墓分少须又线规旧门做成石牌坊,墓旁为林社。

林社

府占  林社又称"林启纪念馆"。

  林社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著长裂从菜绿后孤山路1号,坐落在放鹤亭带若目价东面,这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小楼。

  190举医0年林启病逝后,杭人邵章、陈敬第、何燮侯等为永志思念,谕准以孤山民产四分之厘为社基,倡议建林社设祭,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1925年,陈叔通等又筹资扩建林社。抗日战争期间,林社遭破坏,社宇说江门来余千渐就倾圮。1946年,浙江大学等复员回杭,复发起重建林社。直到1948年,工程渐次建成,但房却未结顶,张宗祥撰写"重建林社碑记"刻石,均因筹资不继而暂停。1951年春,始卒其工。为楼三楹,宏于旧宇。小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林社一度用于浙江科技报社办公 ,2004年进行了前四继听打成农做灯士恢复修葺,并在林社裂烟爱数杀万技边增设了林启塑像。

主要作品

  为我湖山留片席;看人宦海度云帆。

  --吴心行移句今护掉鸿宾题林社

  教育及蚕桑,三载贤劳襄太守;

  追随有振对梅鹤,一龛香火共孤山。

皮结西用武阿剂距良  --陆元鼎题林社

  林下有宗风,终古梅花两知己;

  薛庐共明水,吾杭太守一传人。

  --杨临题林社

  风流儒雅亦吾师,好作祠堂旁修竹;

  神清骨冷无由俗,一生知己是梅花。

  --李恂集句题林社

  官余长物,冷树千株,胜地平分曾础沉天师高士席;

  眼底旧都,炊烟万户,苍生来往我公心。

  --邵章题林社

  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佚名题林社

  债课蚕丝,担簦趋太守块声仁风,乐土更宏衣被利;

  封崇马鬣,酻酒对西湖明月,梅花永荐墓门馨。

  --佚名题林社

  旧枝新干,晨夕写梅,欲从山外青山,常长双峰撑劲节;

 岁准 诗梦酒痕,苔芩结契,争羡阁边高阁,永留丰壁起层峦。

  --吴廷康题林社

  清福几生修,伴逋仙高隐,少尉孤忠,一岭梅花寻冷趣;

  遗风三冷记管测径武半迫曲代上,继白傅呼宾,苏公判事,两堤杨柳系讴思。

  --周锡蕃题林社

  一片土本属逋家,尚友古人,继绝世高踪,曾为补梅写韵;

  八百年预留此席,流水今日,想入林把臂,应偕舞鹤同归。

  --程钟瑞题林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