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地质部秦岭区域地质测量队命名。命名地点在豫西熊敌具妈状逐耳山地区。
- 中文名 熊耳群
- 时 间 1959年
- 划 分 下安山玢岩组
- 分 类 内分下、中、上三个亚群
命名
1959年地质部秦岭区域地来自质测量队命名。命名地点在豫西熊耳山地区。
沿革
在命名前,阎廉泉(1959)曾划分该岩系为:下安山玢岩组,流纹岩组和上安山玢岩组。1959年命名的熊耳群,停题杀伤清语内分下、中、上三个亚群,360百科时代定为古元古代: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在伊阳地区,按河南省地质局的意见称本群为崤山群,时代划归“早震旦世”早期;在秦岭北坡地区则称熊耳山群,时代亦为“早震旦世”早期。1965年河南省地质局区进而面氧陈阿越胞妈测队将出露于济源、垣曲一带的相当地层称西阳河群,内分为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在嵩县,其上另增龙脖组。《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编写小组(1974),统称熊耳群,定为“震旦系下统”,下项九说十倍失井分许山、鸡蛋坪、马家河和龙脖四个组。关保德等(1980)仍采用熊耳群,内分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定其时代为长城纪。1988年关保德等明确提出按命名优先原则,废弃西阳河群;因原熊耳群内分的三个亚群名称的写取到滑序必告身菜西映命名原则不规范,建议保留在西阳河命名的四个组名称,并讨论了龙脖组应予废弃的理由。现称的熊耳群均据关保德等(1988)意见。
特征
主要为一套陆相—海相中性为主的火山熔岩及少量碎屑岩。内分大古石组河流相碎屑岩、许山组安山岩,鸡蛋坪组英安斑岩夹火山碎屑岩和马家河组中、基、酸性熔岩。该群与下伏太古宇太华群或古元古界均为不整合接蚀。来自总厚5089m。熊耳群的同位素地质年龄,1977年孙枢得马家河组火山岩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710±73)Ma;1993年孙大中等得许山组火山岩中多锆石常规U-Pb法年龄(1829+任导41-29)Ma,多锆石分组测定,有二组为(1826±32)Ma,单锆石离360百科子探针质谱所测重量平均年龄(1840±14)Ma。熊耳群分布于河南卢氏、洛宁、嵩县、鲁山、济源;陕西洛南;山西垣曲等地。
备考
西阳河群、崤山群、河口群、落凹群、刘庄组均为熊耳群的同物异名,按命名优先原则上述地层名称应予废弃。
编撰者:张鹏远、陈晋镳
作者1:关保德
年份1:1988
系名:中元古界
- 上一篇: 第14届冬季奥运会纪念银币
- 下一篇: 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