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鼠蛇,学名Ptyas korro,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据介绍,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香港俗称过树榕,广泛期树她分布于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国。在中国见于华南诸省(包括来自香港和台湾)。
- 中文学名 灰鼠蛇
- 拉丁学名 Ptyas korros
- 别称 Indo-Chinese rat snake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简介
来自 蛇目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又称过树龙。灰鼠蛇又称为黄梢蛇、索蛇、过树龙、上竹龙、黄肚龙等。该蛇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生活在云南亚热带高原的低山或中山山间盆地,或河谷两岸的田间、地角。喜在土坎的草、灌丛中捕食鼠类,故有鼠蛇之称。
灰鼠蛇为无毒蛇,行动敏捷,性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灰鼠蛇红刚缺谁冲交苗输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360百科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虫纲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蛇亚目 Serpentes
科: 游蛇科 Colubrida提掌铁任杨各e
属: 鼠蛇属 Ptyas
种: 灰鼠蛇 P. korro稳获初方由s
体态特征
蛇体略细长,70-160厘米,体重300-500克。眼大而圆。颊鳞1枚以上;背鳞15~13~11行,平滑或仅四又烧决后部中央数行微棱。背面棕褐色或橄榄灰色,躯干后部和尾背鳞片边缘黑褐色,整体略显网纹。上唇和腹面淡黄色。

生活习性

常攀援于溪流或水塘边的灌木或竹丛上。在水田运斤居害入期严力前里,溪流中、溪边石上或草丛权再旧静明字回增中也可见到。白昼活动易守程明教类初光势经升,晚间蜷伏于竹枝上。捕食蛙和蜥蜴,间或也吃小鸟和鼠类。
栖息于海拔 200~10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也见于1600米的山地。常攀援于溪流或操期现西水塘边的灌木或竹丛上。在水田里,溪流中、溪边石上或草丛中也可见到。9~19时均见其活动,晚间卷伏于竹枝上。捕食蛙和蜥蜴,间或也吃小鸟和鼠类。
繁殖

卵生,每次产卵1~9枚,孵化期约2个月。灰鼠蛇无毒,与金环蛇、眼镜蛇合称三蛇。三蛇是中国南方著名五令展许的食用蛇类。卵生。5-6月产卵,卵数9枚左右。
根据统计,灰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2.7%,受精卵占产卵来自数的77.3%,孵化率占受精卵数的59.2%,自然成活率可达30%。
分布
分布于东360百科南亚,中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等省区以及云南、贵州南配怕待混武部。
云南的河口、个旧、墨江、永德、腾冲、盈江、陇川等县分布数量较多。颊鳞2-3枚,前半段体色灰律棕,后半段体鳞鳞缘棕黑,略显网状纹。体长多超过1米,最大可达2米。
特殊用途
灰鼠蛇无毒,与金环蛇、眼镜蛇合称“三蛇”。“三蛇”是中国南方著名的食用蛇类,为“三蛇酒半”、“三蛇胆酒”和“三蛇胆”的原料。可入药治风湿症。
灰鼠蛇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督拉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麻痹、瘫痪等症。其去内脏后,为三蛇酒和五蛇督研沉回责德养派倍投供酒的原料之一。其胆制成蛇胆酒、蛇胆陈皮、蛇胆川贝等中成药,具有消痰止咳作用。灰鼠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蛇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