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包焦虑症,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在那度刚几作龙执后找教师节期间为送教育红包而焦虑的一来自种社会现象,红包焦虑症的背后是教育寻租链条存在的现实,也是对师德的考验,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学生家长的无奈。
- 中文名称 红包焦虑症
- 多发人群 老师、家长
简介
教师节期间,在上海、江苏、辽宁等地来自的一些热点中小学,家长和教师均患上了红360百科包焦虑症:一边是家长苦恼送不送礼、送多少,一边是老师纠结收不收礼、怎么办。
教育红包让家长苦恼、老师纠结,也使得师德尊严扫地,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教育声誉;也使原本健显需康纯洁的师生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充满了铜臭味;同时还容易引发学生的攀比心理、投机心理,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
起因
1、谋求具体好处粉然标露善和权块台令己。
很多教育资源都掌握在老师手里,比如评三好生、当班干部,特别是"小升初"推荐优秀生盟守采李果,老师和班主任一般都有几个名额。苏先生说,要想老师青睐自己家审重送氢区孩子,平时和老师处好关系很重要,而每年的教师节就是联络书杨相永感屋造先雨感情的最佳时机。

2、很多家长是抱着"花钱买心安"的心态给老师送礼。
有的测伤资装输季界井水次家长教师节本不想给老师送礼,但一打听,身边的人都送礼了,由于担心不送礼引发老师不满,只得"随大流"给班主任包红包。
表现
家长
关于教师节给老师送什么礼物,家长颇为苦来自恼,鲜花、贺卡不360百科实惠,现金和卡太直接,有的家长最后选择给老师送龙井茶之类的礼品,既有文人雅趣,价格也很到位,既要保面子,又要顾里子。
在沈阳的补在一所热点小学的一个班,超过一半的家长都给老师送了礼,普遍价值数百元,还整供控南讨有的直接拿信封送现金。
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米、腊肉,到90年代的鲜花、水果,再到新世纪的现金、购物卡,随着礼物逐渐升级,教师反原深节开始变味。随着现金和卡数额增大,为了规避风险,北京的一些小学生家长开始流行给老师送旅游,开始是国内游,委齐还纸季讨审守差黄后来是出国游,没个三四万元根本拿不下。
老师
面对接踵而来的"红包",很多老师表示,家长的红包越厚,老师的压力越大。拒收家长红包时常拉拉扯扯,有时还有学生在旁,场面旧响陈线利重扩农征非常尴尬。有时虽钟次蒸径旧木然拒收成功,但明显感觉和家长的关系疏远了。有时候家长送的礼物实在退不回去,心理压力会非常大。该怎么对待孩子,学习管理和速所官酸生活照顾到什么程度,就怕拿捏不好。
监管
对于收红车李热医历先也析随卫失包这种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2010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业界称为"八不准"禁令,其中规定老师"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

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相关意见笔并书境望密双停抓何尼,评价老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情节恶劣的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缩精江独评互上纸血袁察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应对
1、老师要加强自律,守住道德底线,重树师德尊氢同汉米往克严。
2.、应进一步细化相关禁令,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
3、教育部门也应联合家长、媒体等社会各界构筑师德监管网,加强监督执法,把师德"一票否决"举措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