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泽泻蕨

2023-01-09 18:07:58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泽泻蕨(学名坐乱朝:Hemionitis arifolia (Burm.) Moore)裸子蕨科泽泻蕨属植物。分布于台湾南部和云南南部,在海南岛常见;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生密林湿地或溪边石缝适小中,海拔达1000米,濒危。中国是该种分布的北界。

  • 中文名 泽泻蕨
  • 学名 Hemionitis arifolia (Burm.) Moore
  • 别称 心叶蕨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形态特征

泽泻蕨

  植株高10-25厘米。根状茎短,直立,被淡棕色狭披针形鳞片。叶来自簇生,近二型,能育叶柄远较360百科不育叶柄为长(生于密林下的能育叶柄长过不育叶柄2-3倍,生于干旱灌丛下的约1倍),约6-18厘米,粗约1毫米,栗色或紫黑色,略有光泽,被张开的红棕色钻形鳞片和红棕色节状长毛;叶片卵形、长卵形或又吧础往家居光烈严烧伯戟形,长3-6(10)厘点条完约烟封米,宽2-4(6)厘米,先端钝或圆,基部深心脏形,与叶柄成斜面。叶脉网状,网眼小而密,长六角形,斜上,无内藏小脉,两面不甚明显。叶干后草质,上面淡褐绿色,无毛,下面褐识距刘雷写棕色,疏被棕色钻状小鳞片(沿主脉较密),叶边有红棕色节状毛疏生。孢子囊群沿网脉着生,棕色,无盖。染色体2n=12。  

生长环境

  喜阴,不能强光直射,喜散射光或反射光照,对湿度要求高,不宜过干或过湿。对空气湿度也有要求,叶革质。生密林下湿地航初若手即亮、溪谷石缝或灌丛,海拔达1000米。

分布范围

  产台湾南部、海南(乐东、崖县、罗江)及云南南部(勐海)。生密林下湿地、溪谷石缝或灌丛,海拔达975米,海南常见司热套育。也广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

繁殖方法

孢子繁殖

  孢子多产生叶片背面的孢子囊内。当孢子开始散出时,连同叶片来自一起剪下,放入纸袋内。为不损伤叶片,也可用干净的新纸袋或塑料袋套住叶片,轻弹使孢子落入袋内。收集后要尽快播种,因为孢子越新鲜,发芽率越高,发芽越快。为刺激孢子萌发,播种前可用300毫克/升的陆责房却静居对草GA3溶液处理15分钟。孢子繁殖技术要求严格,需要高温电激开危厚红罗轮通时高湿环境,一切用品包括容360百科器、栽植材料和室内空间都应严格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夏季干燥季节,要保持室内潮湿。

分株繁殖

  一般于春季结合翻盆进行。把植株从盆值苦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似轻策倍万节株分成数株,每株需带有根和叶。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保持根部有尽量多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根。按照原来的土壤水平线重新栽植分株,浇水。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若需要,一年当一后立酸之意掌牛四季皆可进行。

扦插繁殖

  叶片扦插可以生根,能用此法繁殖。取叶片插入沙床中,生根后移入夫州让稳合科维集考川息容器中进行培育,成苗包旧后上盆栽植。要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商品生产,需要用组培法繁殖。

栽培技术

  处于不同生长期,对误苏持板光线的要求不同。回费心动法百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需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过滤性、间接或反射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长期每天需浇水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落理混续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喷雾。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分裂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腐叶。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泻蕨

  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以微酸性(pH 值5.5至6.括静均和今大0 )最为适宜。基质一般以泥炭华帝副音外费协积风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极皇缺掌女眼激满落七船沙或珍珠岩按1:1配制。根系柔弱,不易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使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过量氮易使植株徒长并降低抗性。磷对蕨类植物的根系生长很重要,缺少会使植株矮小,叶子深绿,根系不发达,可对叶面喷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补充磷。更危水课急左罗重张去量钾可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叶绿素形成,缺乏则老叶出斑点,并逐渐枯黄。缺钙会抑于最香投州激企制植株生长,使叶片扭曲,从叶尖开始逐渐死亡。缺Mg会使老叶逐渐变色但叶脉仍致采校支难巴直保持深绿。缺Fe会胶帮帝略品杂指新取变使新蕨叶变灰绿并逐渐枯黄,叶脉衰老变黑。缺Mn会使叶脉出现坏死斑点。缺B导致顶芽死亡。缺Cu使叶片褪绿,叶片逐渐变黄,最后脱落死亡。 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或根外追施。

  盆栽蕨类植物每隔2至3年需换盆一次,换盆时间在2至8月皆可进行,不要伤根。重新上盆时,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碎砖,以利排水。再铺厚2厘米的木炭,用来吸收土壤残留的盐分和毒气等。而后加一层骨粉(富含磷肥),以利根部生长。将植株放入盆后,再填配制好的基质,这样才能保证植物的生长,达到好的栽培效果。​

病害防治

炭疽病 

  系真菌病害,其特征是病斑处有粉红色黏状物,主要危害植株的嫩叶。被害部位开始在叶缘或叶尖呈水渍状圆形、近圆形的暗褐色小斑,而后逐渐由几个病斑扩大成不规则的斑块,颜色变为焦黄,有的病斑呈云片状,边缘有浅红色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有许多微小黑点,严重时整个叶片死亡。本病以预防为主,调节温室的温、湿度和通风条件,保持叶片干燥,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隔7天喷1次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连喷2-3次,能收到良好效果。

褐斑病 

  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点,此后病斑扩大迅速,叶片最后变成黑色,干枯死亡。防治时发现有病株要立即隔离喷药或剪除并集中焚烧,同时喷药保护。可采用50%多菌灵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尔多液等药剂。在浇水过多或湿度过大时,也易发生生理性的病害叶枯病,发病初期可用50%的代森铵水溶液300-400倍液、70%的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施防治。

蚜虫

  常见的有黑色和绿色两种,通常出现在早春和夏初,常群居于幼嫩茎梢处。为害时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株体内的汁液,使植物生长停滞,叶片变黄。蚜虫的分泌物常招致各种霉菌的寄生,易产生煤污病。防治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喷施40%乐果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2.5%鱼藤精1000-1500倍液、敌百虫1000倍液等杀灭

主要价值

  绿色植物,可用于盆景,做盆栽以观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