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仪的交织》是2活育那世造量垂00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既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比利时)钟鸣旦。本书主要讲述了丧细礼在17世纪中欧交流中的角色。
- 书名 礼仪的交织
- 作者 (比利时)钟鸣旦
- ISBN 9787532553839
- 定价 38.00 元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所要讨论的主题是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地说,选层罗背息章史庆证择礼仪作为视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以往对中西交往,尤其是对17世纪中国天主教的研究,一直聚焦干宗教教义和西方科学,而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礼学得眼采项围仪研究却被忽略了。《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的研究得益于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的巨大变化。这期间来自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一种基360百科本是传教学和欧洲中心的立场,转变为一种汉学和中国中心的路数。对礼仪的关注推动绿鲜父术卷完以上转变,也使得我们超越了欧洲中心或中国中心的研究,而代之以一种关注文化互动的新范式。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只关注一种礼仪--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具体来说是丧葬礼,因为它通常械纪太粒解鲜都够被认为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跟批即研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之后,葬礼发生了何种变化?《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记院口玉报葬礼》将研究的时段限定在17世纪,主要因为与那一时期的葬礼相关的材日消元相声喜乙久西答代料大量地保存了下来。限定时间框架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并不把已被学者们广泛讨论的"礼仪之争"作为重点。因为单单是葬礼立之类的礼仪本身就值得研究,不必从"礼仪之争"的角度来解读它们,虽然1690年代之前的有关中国葬礼的文献就已经日益受到这场争论的影响。"礼仪之争"只是《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研究的边缘问题,但由礼仪问题而引发的紧张,还是要放在这场显示了中西礼仪活动特质的争论的背景下来考虑。将时限设在17世纪的最后的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具有几个典型特色民虽形杂,使得它特别适合从文化碰撞的角度进行观察。
作者简介
钟鸣旦(N息icolas Starldaert)
当代西欧著名汉学家,比利时人
1959年生于比利时港口城升加站赵市安特卫普
1982年获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硕士学位
1982-1983年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研习中国历史浓哲学宗教
1984年首获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法国巴黎塞夫尔中心哲学和神已固几备触须协见染雷方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台北辅仁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1993年至今任比领旧称负达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
20告听富带道田许民常03年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亮府混管院院士
代表作有《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等
图来自书目录
致谢/1
象克他导言/1
第一章 中国和欧洲的丧葬礼仪/1
一、中国的丧葬礼仪/2
二、欧洲的丧葬礼仪/19
三、结论/29
第二章 传教士关于中国丧礼的知识/33
一、欧洲的文献资料/33
二、原360百科始民族学对中国丧礼的描绘/36
三、礼仪的差异/44
四、与欧洲的差别/46
五、皇室葬礼的报告/71
六、结论/79
第三章 天主教葬礼的逐步本土化/84
一、从分离到并行/84
二、交织的葬礼/105
三、天主教团体与葬礼/118
四、结论/124
第四章 公开展示信仰的葬礼/127
一、广州会议/127
二、一项葬末兵古济系善鱼普拉礼策略/131
三、结论/148
第五章 作为团体活动的葬礼/153
一、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指南/153
二、天主教礼仪与地方风俗/队相游列功致160
三、葬礼的参与者及其活动/162
四、礼仪活动实现的转化/168
很换心零京他气行方源 五、葬礼仪式的功能/1多味号物乎河海又飞连72
六、结论/174
第六章 天主教与邪教礼仪/177
一、容许本地"无邪"之礼/178
二、禁止"邪"礼/183
三、结论/197
第七章 皇帝对耶稣会士葬礼的抚恤/199
一、葬礼血恤典/199
二、利玛窦的墓地/203
三、汤若望的平反/207
四、安文思、利类思葬礼上的恩荣/209
五、南怀仁葬礼的全套血恤典/215
六、结论/224
第八章 结论:织布的比喻/227
一、分析的框架/227
二、交织的葬礼冲停安美/235
三、交织的有效礼仪团体/244
四、葬礼与身份塑造积叶里呢想者/250
附录/2销士副54
缩略语/257
引用文献/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