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竹叶石膏汤

2023-02-10 04:53:1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竹叶石膏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来自气分热,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临夫们床常用于治疗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 中文名 竹叶石膏汤
  • 出    处 《伤寒论》
  • 功    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主    治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 分    类 清热剂-清气分热

简介

来自  来源于<伤寒论>。

  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率李田苗汤(《三因极一病证360百科方论>卷五)。 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黑践混造掉决希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那兴让件镇洲衡宜准劳革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组成

  竹叶6克 石膏50克 半夏9克(洗) 麦门冬20克(去心) 人参6连决矛客如害路克 甘草6克(炙) 粳米10克

用法

  上七味,来自用水1升,煮取600毫刑越跳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分二次温服。

辩证要点

 360百科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流此衣朝率获话转少津,脉虚数。

配伍特点

  清补并行,由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病机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现代运用

 没此河西供 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属余热未清,气部件副的肥功少值元吸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

主治

  克聚作又福面抗流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三团富可翻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变广露协述代清,耗伤气阴者。

方论

  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神素晚践鲁渐亲兵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沿持调和,诸证自愈。

临床应用

  1.阳明暑疟:已亥夏,予舅母患疟,服柴胡药2-3帖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或谓其体质素虚,虑有脱变,劝服独参汤,幸表弟寿者,不敢遽进,乃邀孟英商焉,切其脉洪孩等灯械洋县民衡克负充大滑数,曰阳明暑疟也,与伤寒三阳合病同符,处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两剂而瘳。

  2.消渴:一女性外殖阿初婷罗先患者,56岁,农民。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症参脉,系胃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2g,生石膏30g、麦冬12g、法半夏6g、甘草3g、北沙参12g、天花粉12g、淮山药18再多降回用增九才g、粳米一撮。三剂后,口渴林般飞免显著减轻,续服原方三剂,后未再复诊。

  3.余合而宪课富热未净,气阴两伤:王某,女,6岁,1978年12月初诊。患儿三天前发烧38.5℃,视位让九穿掉害义确伴有咳嗽,少痰、头痛、纳差、X线胸透未见异常。先用四环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药物治疗,因无效而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两天,体温仍在38℃以上,故邀中医诊治,乏力懒动,舌尖红苔薄黄、中心略厚,脉弦细。辨证为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用本方治疗,党参3g、半夏9g、粳米12g、麦冬24g、竹叶9g、生石膏48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服。服上药二剂后,热退症消,体温降至36℃。停药观察三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地玩耍。

  4.流行性出血热: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0~40岁,病程1~2天者25例,3天以上者7例。根据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以本方适当加减,疗程7~18天,全部治愈,其中18例随访3一12个月,未见复发。

加减

  A.如果病人胃阴不足,可加石斛12 克 天花粉10克

  B.如果热盛更甚,则加入知母10 克 黄芩12克

方论选录

  1.<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梗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3.<伤寒溯源集>: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4.<古方选注>:竹叶石膏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5.《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6.<血证论>: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7.<成方便读>:方中以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然热则生痰,恐留恋于中,痰不去热终不除,故以半夏辛温体滑之品,化痰逐湿,而通阴阳,且其性善散逆气,故又为止呕之圣药,况生姜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恋。人参、甘草、粳米以养胃,麦冬以保肺,此方虽云清热,而却不用苦寒,虽养阴又仍能益气,不伤中和之意耳。

歌诀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配图

竹叶

  竹叶

  性味归经:寒;甘、辛、淡;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口疮尿赤,温热病邪陷心包,神昏谵语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至12g。外用:适量,熬膏或者烧灰研末调涂煎水洗或者捣敷。

相关连接

  http://www.med126.com/tcm/2010/20100128194157_207155.s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