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辽史

2023-01-11 11:45:5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来自为都总裁,铁木儿360百科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存照、吕思诚为总裁官,廉惠山海牙等为修史官。

  • 书名 辽史
  • 作者 脱脱等
  • 类别 史书
  • 成书时间 元至正四年(1344年)
  • 体裁 纪传体

内容简介

  《辽史》记载的是辽朝自来自建立到灭亡近210年的历史长山步引评愿请终以宗村(西辽历史过于简略,不算入)。

辽史

  辽朝是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前期契丹族在我国北部、东北部以至西北部辽阔地区建立的强大王朝。契丹的名字,最早见于《魏书》,它的含意,据《金史》上说是"辽以宾铁为号,取粒功才其坚也。"

  现代史主认台围损学界虽有不同看法,但村正跟多数仍持此说。契丹族的祖先宁因也决害术益属东胡的一支。后又为鲜卑一部分。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在悠长的岁月里,纵横于千里草原上,"草居野次,靡有所360百科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

  从东晋到隋唐之际,契丹有八个己整游见九影部落;到唐朝末年,契丹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十世纪初,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大)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到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元年(一说为会同元年)时改国号为辽(947年,一说为938年),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复称契丹,至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重新定国号为辽(这一次的国号确定的较为正式,至此之后船席顾杨宋通辽的国书、贺表开始使张害硫察找造察培率停士用辽这个国号)。

  根据考证,一般认为辽采取双重国号制度。辽朝与北宋、西夏并立,比北宋的疆域还门限例交要大。

汉族文化影响

  阿保机建国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造了轮影病至笑剂端德接受了汉族文化。

  受中原皇朝重视史学的传统的影响,在政府机构中,设有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吗抗用燃希距班星执印联、史馆学士、史馆修撰、起居部、起居舍人等史官。辽景宗耶律贤统治时期,就以枢密使、北府宰相室防监修样面胡翻容国史。

  室防修"实录"二十卷希输测哥率探放细料心太,受到辽圣宗的表扬。辽兴宗耶律宗真时的史家萧韩家奴,能坚持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

  有一次,辽兴宗出去打猎,跟从他的人中有几十个被熊、虎咬死咬伤,萧韩家奴如实记载了这件事。辽兴宗看到后,命令他删去这个内容。萧韩家奴删去这个内容后,重又写上去。几天后,辽兴宗看到萧韩家奴的记载说:"史笔当如是。"正是由于辽朝统治者重视修史,因此辽朝的史料能够保存下来,为以后修辽史提供了有利条件。

  辽朝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早在辽太祖时,就设有"监修国史"的官职。从辽圣宗时起。仿照五代和宋朝,编修了"实录"。辽末天祚帝​时,又让监修国史的耶律俨修太祖诸帝"实录"。

  辽朝时,也沿用唐及五代各国的括题落制度,设立有国史馆,修纂有起居注、日历、实录、国史等,但这些原始材料大部分已经粉流乎基清兰据号程绿散佚。元后期修《辽却常模之训把许史》依据的主要是辽、金、宋人的著作中的第二手资料。

原始文献

  主要只有以下几种

  一、辽耶律俨的《来自辽实录》70卷。

  二、金陈大任的《辽史》。金灭辽之后,曾两次下令纂修《辽史》。

  一次是在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年)由耶律固主持修纂,由其弟子萧永琪最后完成的《辽史》,75卷,但未刊行;

  一次是在完颜璟(章宗)时期,因为皇帝的重视和支持,这次具混工维往松战迫修热修《辽史》颇花了些功夫,时间长达17年之久,参加的史官除陈大任之外,还有党怀英、郝俣、移刺益、赵沨等十二人,最后泰和七年(公元360百科1207年)由陈大任最后完成。

  后人一般称此书为陈大任《辽史》续水激南争。当时由于修史的所谓"义例"未定,主要是金朝继承哪一朝的"帝统"问题还未解决。所以陈大任辽史也才略油动齐预尽手黄渐没有经金朝批准刊行。到元修辽史时稿本已散佚无存。

  三、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

编纂人员

  突减讲审北帝火《辽史》的总裁官是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太平)、张世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由廉惠山接世诉天析移尔打对与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

编纂时间

  与金章宗时修《辽史》不一样,元代在组织撰写、成书,特别神速。从至正三年四月(1343年)始修,放三导治被混味至次年三月便大功告成,只用了11个月时间。

编写过程

  元代《辽史》的编写是从元世祖中统二年(广自答陆保花固末且1261年)开始的。元世祖中输亚易并仍牛统二年(1261年)七月,原金朝状元,时任元朝翰林院承旨的王鄂,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修辽、金二史,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但因军事繁忙,时局未稳,没能实行。

  至元元年(1264年),王鄂再次建议修辽、金二史,时元翰林国史院也建立起来,但这一次也未见诸所儿孔行动。以后仁宗延佑、文宗天征太历曾多次诏修辽、宋、金三史,都因正统问题的争论未决,义例未定,因而都未成功。

  直至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在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英三端银积裂确家族、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当时以脱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

目录

本纪

  卷1 本纪第1: 太祖上

  卷2 本纪第2: 太祖下(耶律亿)

  卷3 本纪第3: 太宗上

  卷4 本纪第4: 太宗下(耶律德光)

  卷5 本纪第5: 世宗(耶律阮)

  卷6 本纪第6: 穆宗上

  卷7 本纪第7: 穆宗下(耶律璟)

  卷8 本纪第8: 景宗上

  卷9 本纪第9: 景宗下(耶律贤)

  卷10 本纪第10阻南: 圣宗一

  卷11 本纪实建斤必硫质效第11: 圣宗二

  黄真的扩县流员差食卷12 本纪第12: 圣宗三

  卷13 本纪第13: 圣宗四

  卷14 本纪第14: 圣宗五

  卷15 本纪第15: 圣宗六

  卷16 本纪第16: 圣宗七

 育款理制爱游势 卷17 本纪第17: 圣宗八(耶律隆绪)

  卷18 本纪第18: 兴宗一

  卷19 本纪第19: 兴宗二

  旧烟雨又卷20 本纪第20: 兴宗三(耶律宗真)

  卷21 本纪第21: 道宗一

  卷22 本纪第22: 道宗二

  卷23 本纪第23: 道宗三

  卷24 本纪第24: 道宗四

  卷25 本纪第25: 道宗五

  卷26 本纪第26: 道宗六(耶律洪基)

  卷27 本纪第27:天祚皇帝一

  卷28 本纪第28: 天祚皇帝二

  卷29 本纪第29: 天祚皇帝三

  卷30 本纪第30: 天祚皇帝四(耶律延禧)耶律淳耶律雅里耶律大石子:耶律夷列夷列妹:耶律普速完夷列次子:耶律直鲁古

  卷31 志第1: 营卫志上

  卷32 志第2: 营卫志中

  卷33 志第3: 营卫志下

  卷34 志第4: 兵卫志上

  卷35 志第5: 兵卫志中

  卷36 志第6: 兵卫志下

  卷37 志第7: 地理志一

  卷38 志第8: 地理志二

  卷39 志第9: 地理志三

  卷40 志第10: 地理志四

  卷41 志第11: 地理志五

  卷42 志第12: 历象志上

  卷43 志第13: 历象志中

  卷44 志第14: 历象志下

  卷45 志第15: 百官志一

  卷46 志第16: 百官志二

  卷47 志第17上: 百官志三

  卷48 志第17下: 百官志四

  卷49 志第18: 礼志一

  卷50 志第19: 礼志二

  卷51 志第20: 礼志三 礼志四

  卷52 志第21: 礼志五

  卷53 志第22: 礼志六

  卷54 志第23:乐志

  卷55 志第24: 仪卫志一

  卷56 志第25: 仪卫志二

  卷57 志第26: 仪卫志三

  卷58 志第27: 仪卫志四

  卷59 志第28:食货上

  卷60 志第29: 食货下

  卷61 志第30:刑法上

  卷62 志第31: 刑法下

  卷63 表第1: 世表

  卷64 表第2: 皇子表

  卷65 表第3: 公主表

  卷66 表第4: 皇族表

  卷67 表第5: 外戚表

  卷68 表第6: 游幸表

  卷69 表第7: 部族表

  卷70 表第8: 属国表

列传

  卷71 列传第1:◎后妃○肃祖昭烈皇后萧氏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即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 世宗妃甄氏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知皇后萧氏(即萧绰或萧燕燕)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 兴宗贵妃萧氏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道宗惠妃萧氏 天祚皇后萧氏 天祚德妃萧氏 天祚文妃萧氏 天祚元妃萧氏

  卷72 列传第2:◎宗室○义宗倍(即耶律倍或称李赞华)(子平王隆先 晋王道隐) 章肃皇帝李胡(即耶律李胡)(子宋王喜隐) 顺宗浚 晋王敖卢斡

  卷73 列传第3:耶律曷鲁 萧敌鲁(阿古只) 耶律斜涅赤(老古 颇德)耶律欲稳 耶律海里

  卷74 列传第4:耶律敌剌 萧痕笃 康默记(延寿) 韩延徽(韩德枢 韩绍勋 绍芳 资让)韩知古(匡嗣 德源 德凝)

  卷75 列传第5: 耶律觌烈(耶律羽之) 耶律铎臻(古 耶律突吕不) 王郁 耶律图鲁窘

  卷76 列传第6:耶律解里 耶律拔里得 耶律朔古 耶律鲁不古 赵延寿 高模翰 赵思温 耶律沤里思 张砺

  卷77 列传第7:耶律屋质 耶律吼(何鲁不)耶律安抟 耶律洼 耶律颓昱 耶律挞烈

  卷78 列传第8:耶律夷腊葛 萧海璃 萧护思 萧思温 萧继先

  卷79 列传第9: 室昉耶律贤适女里郭袭耶律阿没里

  卷80 列传第10:张俭邢抱朴马得臣萧朴耶律八哥

  卷81 列传第11:耶律室鲁(欧里斯) 王继忠 萧孝忠 陈昭衮 萧合卓

  卷82 列传第12:耶律隆运(即韩德让)(耶律德威 耶律涤鲁 耶律制心) 耶律勃古哲 萧阳阿 武白 萧常哥 耶律虎古(耶律磨鲁古)

  卷83 列传第13:耶律休哥(马哥) 耶律斜轸 耶律奚低 耶律学古(乌不吕)

  卷84 列传第14:耶律沙 耶律抹只 萧干(讨古) 耶律善补 耶律海里

  卷85 列传第15:萧挞凛萧观音奴耶律题子耶律谐理耶律奴瓜萧柳高勋奚和朔奴萧塔列葛耶律撒合

  卷86 列传第16:耶律合住 刘景 刘六符 耶律甗履(即耶律褭履) 牛温舒 杜防 萧和尚(特末)耶律合里只 耶律颇的

  卷87 列传第17:萧孝穆萧蒲奴耶律蒲古夏行美

  卷88 列传第18:萧敌烈耶律盆奴萧排押耶律资忠耶律瑶质耶律弘古高正耶律的琭大康乂

  卷89 列传第19:耶律庶成杨皙耶律韩留杨佶耶律和尚

  卷90 列传第20:萧阿剌耶律义先萧陶隗萧塔剌葛耶律敌禄

  卷91 列传第21:耶律韩八耶律唐古萧术哲耶律玦耶律仆里笃

  卷92 列传第22:萧夺剌萧普达耶律侯哂耶律古昱耶律独挴 萧韩家萧乌野

  卷93 列传第23:萧惠萧迂鲁萧图玉耶律铎轸

  卷94 列传第24:耶律化哥耶律斡腊耶律速撒萧阿鲁带耶律那也耶律何鲁扫古耶律世良

  卷95 列传第25:耶律弘古 耶律马六萧滴冽耶律适禄耶律陈家奴耶律特么 耶律仙童萧素飒耶律大悲奴

  卷96 列传第26:耶律仁先耶律良萧韩家奴 萧德萧惟信萧乐音奴耶律敌烈姚景行耶律阿思

  卷97 列传第27:耶律斡特剌孩里窦景庸耶律引吉杨绩赵徽王观耶律喜孙

  卷98 列传第28:萧兀纳耶律俨 刘伸耶律胡吕

  卷99 列传第29: 萧岩寿 耶律撒剌萧速撒耶律挞不也萧挞不也萧忽古耶律石柳

  卷100 列传第30:耶律棠古萧得里底萧酬斡耶律章奴耶律术者

  卷101 列传第31:萧陶苏斡耶律阿息保萧乙薛萧胡笃

  卷102 列传第32:萧奉先李处温张琳耶律余睹

  卷103 列传第33:文学上萧韩家奴 李澣

  卷104 列传第34:文学下王鼎耶律昭刘辉耶律孟简耶律谷欲

  卷105 列传第35:能吏大公鼎萧文马人望耶律铎鲁斡杨遵勖王棠

  卷106 列传第36:卓行萧札剌耶律官奴萧蒲离不

  卷107 列传第37:列女邢简妻陈氏 耶律氏常哥 耶律奴妻萧氏耶律术者妻萧氏 耶律中妻萧氏

  卷108 列传第38:方技直鲁古王白魏璘耶律敌鲁耶律乙不哥

  卷109 列传第39:伶官罗衣轻宦官王继恩赵安仁

  卷110 列传第40:奸臣上耶律乙辛张孝杰耶律燕哥萧十三

  卷111 列传第41:奸臣下萧余里也耶律合鲁萧得里特萧讹都斡萧达鲁古耶律塔不也萧图古辞

  卷112 列传第42:逆臣上耶律辖底迭里特耶律察割耶律娄国耶律重元涅鲁古耶律滑哥

  卷113 列传第43:逆臣中萧翰耶律牒蜡耶律朗耶律刘哥盆都耶律海思耶律敌猎萧革

  卷114 列传第44:逆臣下萧胡睹萧迭里得古迭耶律撒剌竹奚回离保萧特烈

  卷115 列传第45:二国外记高丽西夏

  卷116 国语解

附录

  进辽史表

特点

  《辽史》的特点是列表较多,共有八表,仅次于《史记》和《汉书》。《辽史》的表多,减少了立传之繁,省却了许多篇幅,弥补了纪、志、传记载的不足。其中的《游幸》、《部族》、《属国》三表,是《辽史》的创新。通过列表,使读者对各部族、各属国的情况,以及与辽朝中央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减省了不少笔墨。当然,表里记载的材料难免与纪、志、传中的重复,但列表多弥补了《辽史》过于简略的缺点,从而使"一代之事迹亦略备"。

  在《辽史》的志书中,新创《营卫志》,记载了契丹营卫概况、各部族的建置和分布等;把《兵志》改为《兵卫志》,记述了辽的军事组织情况,包括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众部族军、五京乡丁、属国军、边境戍兵等等。这两种志书对了解和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和民族情况有很大帮助。

  另外,《辽史》的最后有《国语解》一卷,对书中用契丹语记载的官制、宫卫、部族、地名等分别加以注释,为阅读《辽史》提供很大方便。不过译音有不少错误,后来清朝时敕撰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弥补了这一不足。

缺陷

  近人说《辽史》"在历代正史中最为下乘",此说不无道理。《辽史》同《宋史》一样成书也很仓促,而依据史料范围又比较狭窄,书中的缺陷确实是比较多的。《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太过简略

  第一,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如建国后,曾几次改变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又后复称大辽。这样重大的事实,在《辽史》中竟然没有反映。又如从整体上看,《辽史》有116卷,卷数为《宋史》的1/5,而字数却仅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

  从帝王本纪看,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而辽史对辽兴宗夺回实权的事情并不提及,只有在《契丹国志》和《宋史》有谈及。从后妃列传看更是史料缺乏,极为著名的述律太后、承天太后的记载都并不多,而关于辽太宗、辽世宗、辽穆宗皇后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后妃列传只占了辽史全文1%左右的篇幅。

前后矛盾

  第二,记事前后矛盾。如《太祖记》载:"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记载同一事件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究竟俘获的是毕离遏还是乌母主可汗?使人无所适从。

史实不清

  第三,记事错误甚多。其中既有纪年错误,如《太祖纪》: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弑之,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来告。"

  而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朱全忠自立为帝是在四月甲子,明年正月才弑济阴王;也有文字、史实错误,如《辽史》中记载道宗有寿隆年号。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字作年号的道理。第二,现在所见辽代碑刻、钱币皆作"寿昌"。

  元修辽史时,既没有认真搜集和考订史料,再加上纪、志、表、传之间相互检对也很不够,因此前后重复,史实错误、缺漏和自相矛盾之处很多。甚至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三个人。这种混乱现象在二十四史中是很突出的。

官制粗略

  在辽史的官制记载中,北面官(契丹官员)的记录简单,在部分上需要《契丹国志》等作为补充;而在南面官制度的记载中,其中大部分是元代史官照抄唐书的百官制,在辽太宗时期的授职中,辽太宗只是代石敬瑭对后晋官员封赏,其中的官职为后晋官职,并非当时的契丹官职。

明显错误

  在辽史中,不仅地理志、百官志的问题很大,在食货志中亦有问题。如食货志对辽道宗时期的钱币记载中,明确记载"曰寿隆",但在《契丹国志》中,对当时辽道宗的年号记载为寿昌。从传统史学界角度看,辽道宗的祖父圣宗全名耶律隆绪,取"隆"为年号,显然犯讳。现今出土的辽代文物中,也只发现了寿昌通宝,并无寿隆通宝。

史学价值

  《辽史》的缺陷虽多,《辽史》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其珍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辽史》保存了许多由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二书所记载的许多材料,因而其史料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由于耶律俨实录和陈大任辽史都已失传,元修辽史成了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辽的官修史书。它提供了一些研究当时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材料。

  例如,天祚纪反映出,当辽朝对女真的战争节节失败的时候,汉族农民和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其中由安生儿、张高儿领导的起义军多达二十万人。

  又如营卫志、礼志提供了契丹部落的建置、分布,以及游牧民族风俗习惯的材料。地理志和百官志记录了当时的地理建置和农牧区统治机构的概况。本纪、部族表、属国表、二国外纪等部分还保存了一些研究契丹以外各族历史以及中外关系史的参考资料。

  从辽史里还可以看到,当时草原上由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人口的增加,逐步出现了一些农业聚落和城市。特别是先后建立的上京和中京,与南京(今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这一广阔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后人增补

  后人对《辽史》的增补、校注,有清朝厉鹗著的《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搜集各类书籍三百余种,对《辽史》加以补充校订,很有参考价值。此外还有清朝杨复吉著的《辽史拾遗补》五卷,对《辽史》进一步作了补充。

  辽史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与金史同时刊刻,只印了一百部,这次的印本已经失传。明初修永乐大典引用的很可能就是这个初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系用几种元末或明初翻刻本残本拼凑而成,虽有不少脱误,但也有许多胜于后出诸本的地方。

  明南监本源于百衲本所据的元本。北监本脱误与南监本同,且偶有误改。清乾隆殿本系据北监本校刻。道光殿本据四库本改译人名、官名等,有失原书面目。

  清厉鹗《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摘录《辽史》原文为纲,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则分析考订,缀以按语,引用群书至三百余种,足备参考。杨复吉又以厉鹗未曾见到的《旧五代史》和《契丹国志》等征引未臻周备的资料作《辽史拾遗补》五卷,都是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辽史》出现后的约300年间,此书及辽朝史没有引起史家的多大重视。有明一代,仅有杨循吉撰《辽小史》1卷。到了清代,情况有所变化,陆续有关于《辽史》补正、考订之类撰述问世。

拾遗补阙

  如厉鹗撰《辽史拾遗》24卷。该书广采博搜,征引书籍358种,或注或补,将有关纪事系于《辽史》纪、志、传文之下。此书虽未臻完善,有许多史料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郑麟趾《高丽史》等,厉鹗都未见过全本,但它还是给后来治辽史者以很大方便。

  梁启超说:"辽金元三史最为世诟病。清儒治辽史者莫勤于厉樊榭(鹗)之《辽史拾遗》二十四卷"(《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294页,中国书店,1987年)。后来,杨复吉又撰《辽史拾遗补》5卷,采厉鄂未见书及散见他书中有关辽事400条,与厉书相辅流行。厉、杨两书是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书。

增补表志

  补表有万斯同《辽大臣年表》、汪远孙《辽史纪年表》等。补艺文志尤多,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吴骞《四朝经籍志补》、厉鄂《辽史拾遗》补经籍志、杨复吉《辽史拾遗补》经籍志、倪灿和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附辽代部分、《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缪荃孙《辽艺文志》等,分别含有或专补辽艺文。

纪事本末体史书编撰

  纪事本末体史书编撰包括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40卷。分正文与考异两部分。正文以《辽史》为主,参之以五代与宋、金诸史及各传记,"区别条流,各从其类";考异占全书大半,凡与他史及各传记事有异同,词有详细,兼仿裴松之补注《三国志》及胡三省之注《通鉴》,并取司马光所著《考异》30卷散入各条例,分载每条之下。本书对人名、地名、职官、年代等多所考证,征引书目达600多种。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初刻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刻本。

诗文辑录

  由于辽代"书禁甚严",所印书籍不许流至境外,"传入中国(指北宋)者法皆死"(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五),加之以后的散佚,所以辽人著作流传下来者甚少。因此辽人诗文辑录工作受到学者的关注。清周春撰《辽诗话》1卷,后来增补为2卷,定名为《增订辽诗话》(1797年)。书中除收录辽人诗作外,还有宋人使辽诗以及后人咏辽代遗迹的诗。光绪中叶,缪荃孙辑《辽文存》6卷,所收资料以金石碑刻居多。

  进入本世纪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撰述相继问世。有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5卷,这应是本世纪最早出现的《辽史》考订之作。是书"于辽五京州县山川悉为考核,标明今之某处,凡舛错者逐一驳正,疑者阙之"。此外,将四捺钵,五国部,南北各三关,散见于纪、志、传中者为《辽地附录》二篇,《天祚播迁处考》、《西辽地考》各一篇,并附于书后。本书以《辽史》正文为本体,中加小字,详为考证。

  丁谦《辽史各外国地理考证》1卷(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1915年),"就百官志中所标王府者,计四十余国为主,有遗采他条补之"。吴廷燮《辽方镇年表》,为氏所著《历代方镇年表》之一卷。

  黄任恒《辽代年表》1卷(1915年),以辽为主,与"中国"(五代、宋)、西夏、高丽纪年相对照。

  谭其骧《辽史地理志补正》、《辽史订补三种》(《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二集,1942年),后者包括"订正皇子表"、"补皇子传"、"订正皇族表"三日。

  罗继祖《辽汉臣世系年表》1卷(1937年)。作者因《辽史》中"汉臣有传者仅二十余人,漏略滋多",于是采摭有关史书、文集,编成此表,"凡得族三十有九,得姓二十有五"。

  张亮采《补辽史交聘表》5卷(有中华书局1958年本)。因《金史》有交聘表而《辽史》无之,作者乃"钩核群籍,缀补阙遗,以备研史者考览"。

  傅乐焕《宋辽聘使表稿》(《史语所集刊》14本,1949年;后收入《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主要据李焘《长编》,参照《辽史》、《宋会要》、《宋史》以及宋人笔记文集等,编成此表,并有"附考"及"使名索引"。

  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1卷、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1卷等,是继前人所作有关辽代艺文志的补残缀拾之作。尤其是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将以前诸家所有,悉皆标注,又补30余种,统加考证,并附"宋金人谈辽事书目"及清人谈辽书目凡26种,与以前同类补志相比最为完备。后收入《辽海丛书》第6集。陈汉章《辽史索隐》8卷(缀学堂丛书初集本,1936年;中华书局本,1960年),作者"采摭故典,探求异闻","探颐索隐",将有关纪事系于《辽史》纪、志、传文之下。此书重在考证地理。

  《辽史》校勘成果可观,是本时期辽史学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辽史》的缺略、讹误勘称二十四史之最。对于《辽史》的缺略,如前所述,从清代以来就不断有学者为之拾补;而对其讹误的校勘,到本世纪才有较大进展。

  主要有:冯家升《辽史初校》。冯氏自1931年秋起,遍阅所能见到的《辽史》各种版本,凡23种,历时2年,撰成《辽史初校》。以同文书局本为底本,以"百衲"、"南监"、北监"各本互校。此书后来收入《〈辽史〉误证三种》(中华书局1959年)。

  罗继祖《辽史校勘记》8卷。作者在序中指出,《辽史》"缪戾非偻指所可计",撮其要者约为四端:一曰姓名之异,二曰名字互称致称歧误,三曰记事矛盾,四曰疏漏。于是依清武英殿本,而参以元刊及明南北监本校之。此书撰成于1938年。195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版。

  张元济《辽史校勘记》(稿本)也是这方面的重要著述。

  此外,冯家升《〈辽史〉与〈金史〉〈新旧五代史〉互证举例》(《史学年报》2卷1期,1934年;后收入《冯家升论著辑粹》);

  傅乐焕《辽史复文举例》(收入《辽史丛考》),也属《辽史》校勘方面的著作。这些校勘成果,为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所采用。

四库提要记载

  《辽史》一百十六卷(内府刊本)

  元托克托等奉敕撰。至正三年四月,诏儒臣分撰,于四年三月书成。

  为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一卷、表八卷、列传四十六卷、国语解一卷。

  考辽制,书禁甚严。凡国人著述,惟听刊行于境内;有传于邻境者,罪至死。(见沈括《梦溪笔谈》僧行均龙龛手镜条下。)盖国之虚实,不以示敌,用意至深。然以此不流播于天下。迨五京兵燹之后,遂至旧章散失,澌灭无遗。

  观袁桷《修三史议》、苏天爵《三史质疑》,知辽代载籍,可备修史之资者寥寥无几。故当时所据,惟耶律俨、陈大任二家之书。见闻既隘,又蒇功于一载之内,无暇旁搜,潦草成编,实多疏略。其间左支右诎,痕迹灼然。如每年游幸,既具书于本纪矣。复为《游幸表》一卷。

  部族之分合,既详述于《营卫志》矣,复为《部族表》一卷。属国之贡使,亦具见于本纪矣,复为《属国表》一卷。义宗之奔唐、章肃之争国,既屡见于纪、志、表矣,复屡书于列传。

  《文学》仅六人,而分为两卷。《伶官》、《宦官》本无可纪载,而强缀三人。此其重复琐碎,在史臣非不自知。特以无米之炊,足穷巧妇,故不得已而缕割分隶,以求卷帙之盈。势使之然,不足怪也。然辽典虽不足徵,宋籍非无可考。

  《东都事略》载辽太宗建国,号"大辽"。圣宗即位,改"大辽"为"大契丹国"。道宗咸雍二年,复改国号"大辽"。考重熙十六年《释迦佛舍利铁塔记》,石刻今尚在古尔板苏巴尔汉。其文称"维大契丹国兴中府,重熙十五年丙戌岁十一月丁丑朔"云云。与王偁所记合,而此书不载。是其于国号之更改尚未详也。

  《文献通考》称辽道宗改元寿昌。洪遵《泉志》引李季兴《东北诸蕃枢要》云"契丹主天祚,年号寿昌"。又引《北辽通书》云"天祚即位,寿昌七年改为乾统"。而此书作"寿隆"。殊不思圣宗讳隆绪,道宗为圣宗之孙,何至纪元而犯祖讳?考今兴中故城(即古尔板苏巴尔汉,译言三塔也,故土人亦称三座塔云)东南七十里柏山,有《安德州灵岩寺碑》,称寿昌初元,岁次乙亥。又有《玉石观音像倡和诗碑》,称寿昌五年九月。又易州有《兴国寺太子诞圣邑碑》,称寿昌四年七月。均与洪遵所引合。

  又《老学庵笔记》载圣宗改号重熙,后避天祚嫌名,追称重熙曰重和。考兴中故城铁塔旁,记有天庆二年《释迦定光二佛舍利塔记》,称重和十五年铸铁塔,与陆游所记亦合。而此书均不载,是其于改元之典章多舛漏也,《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又称据《太子诞圣邑碑》诸人结衔,知辽制有知军州事、通判军州事、知县事之名。

  而《百官志》亦不载,是其于制度有遗阙也。至厉鹗《辽史拾遗》所摭,更不可以仆数。此则考证未详,不得委之文献无徵矣。然其书以实录为凭,无所粉饰。

  如《宋史》载太平兴国七年战于丰州,据此书则云"宋使请和"。《宋史·忠义传》有康保裔,据此书则云保裔被擒而降,后为昭顺军节度使。审其事势,《辽史》较可徵信。此三史所由并行而不可偏废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