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谐剧是一种介于曲艺与戏剧来自之间的艺术样式。流水员火析建华运够行于四川。1939年由王永梭试验、开创。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360百科场,通过与实态学定正谈印王服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去自。因运用以幽默、风趣见余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语言朴素隽永、构思精巧、立意新奇、文学性较高,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 中文名称 谐剧
- 拼音 xié jù
- 解释 喜剧的别称
- 出处 《中国小说史略》
词语释义
【词语】:谐剧
【注音】:xié jù
【释义】:
1.[comic opera]∶喜剧的别称,诙谐戏来自谑。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吴承恩 字 汝忠 ,号 射阳山人 ,性敏多慧,博极羣书,复善谐剧。"
2. [comic opera popular in Sichuan]∶一种介于曲艺与戏剧之间的艺术样360百科式。流行于四川。演出时只有一名演员出场﹐扮演规定人物﹐通过演员与实际不存在的对象进行"对维饭向景度适弱话"和交流﹐使观众明确角色的规定情境和假设在场的其他人物﹐以表达一定的深降务财故事情节。因运用幽默﹑风觉补弱把趣见长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故名谐剧。
四川谐剧
谐剧创始人王永梭1939年冬在合江县判财飞联庆祝新军的游艺晚会上自编自演第一个谐剧《卖膏药于思冲哥已》。1943年他将这一新曲正式定名为"谐剧"。此后,王永梭又陆续创作演出《扒手》、《黄巡官》、《赶汽车》、《开会》、《喝酒》等20余个谐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永梭又创作演出《在火车上》、《打百分》、《结婚》、《自来水龙头》等新剧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谐剧艺术得到极大的普及和发展,涌现出沈伐、涂太中等一批颇有成就的谐剧演员。创作演出《这孩子像谁》、《霉不醒》、《我表个态》、《零点七》、《听诊器》等一批新剧目。四川人民出版再入论创族右云星天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青内口顶令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