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端鼓,是一种单面蒙皮的鼓。形如一柄大团扇,鼓把长约十厘米,把端穿一个直径可听字七八厘米的大铁圈,来自圈下连着三个直径三厘米的小铁圈,每个圈上都套着三个小铁环,称为“九连环”,大铁圈里又套上六个小铁环。演奏时,除正常的敲打端鼓外,需要时晃动鼓把使铁环撞铁圈,发出哗哗声响,十分悦耳动听。
表演形式
端鼓的演出形式,是以唱为主,有对白,有表演动作。演出时,分行当化妆扮演角色,考护有生、旦、净、丑之分,很像戏剧。但角色又可以随时变换,唱词中还要唱出剧360百科中角色的名字,这又像曲艺。而且林马外饭支笑抓演出中还有许多翻滚、转圈打鼓、转鼓等动作,这又像舞蹈。
来历
说起微山湖来自端鼓腔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年,黄河北的一个山大王发了财,要还“人头愿”。“人头愿”就是用活人的头来祭祀。这个山大王把在充并结需微山湖上唱端鼓腔的三个艺人请到家里,好吃好喝好招待。和他们三个住在一起的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都长得白白胖胖,特别便格属统招人喜见。等到还“人头360百科愿”的日子,三个艺人突然明白了,这两个孩子是拿来献神的。看来,这俩孩子是活不成了。三个艺人有心救这俩孩子,就问:“你俩在这院里过了这么长时间,也听大王念叨过什么话没有?”小孩想了想说:“听到过,什么‘前腿弯弯后腿直,腰里勒着个破狗皮,若问我是征底维发铁怎么死,打铁累死的!”三个艺人一听明白了,告诉小孩,明天唱端鼓腔和跳神的时候,把酒烧着后浇到你们身上时,千万别摇头。
第二天,祭神开始。三个艺人登上祭坛,一边焚香一边唱念佛调;接着是请神,唱百神赴号调……
三个艺人边唱边跳,跳片乙因冲燃失的目的就是请神。他们施了法术,把酒点着后,泼到俩小孩身上,小孩没有摇头程看派迫务根。山大王一看,小孩没摇头,说明神没有请来,正要发怒,三个艺人连忙解释,说:“还愿用猪用羊不用人,用人跳不下真神。”因为还愿的时辰不能错过,山大王立即令手下牵来猪和羊。艺人又开始唱、跳,把酒烧得冒火,猛地泼到猪羊身上,猪羊被烫得直摇头。推祖找预令三个艺人也像浑身抽风似地念叨起来:“前腿弯弯重女头山告打调美烟后腿直,腰里勒着个破狗皮……”
山大王一听,唉呀,把神请下来了,赶快杀猪、宰便尽积袁往掉九损际历垂羊,摆上神供。所以端鼓腔又叫“端供腔”。后来,这种民间艺术细万济术处支限形式在湖上流传开来,成为渔民庆祝节日和丰收的保留节目。他们把两只大船并连起来作为戏台,穿上戏装,敲起端鼓,唱起了端鼓腔。围观的渔民撑着自己的小船,从四面八方围拢来观看。悦耳的端鼓,美妙的旋律,在湖面上飘荡……
微山湖端鼓腔
流传于山东微山湖地区渔民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杂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故名“端鼓腔”。“端鼓腔”是微山湖区渔民在长期水上生产和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俗文化活动,有着珍贵的历史婷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微山湖区历史文化见证和研究湖区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文化史料。
端鼓腔也称为“端供腔”、“端公腔”,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乡人傩”,与扬州由“端公”演唱的香火调(香火戏)有共同的渊源和一定的血缘关系。相传起源于唐代的陕西,后随民间艺人传入微山湖。端鼓腔早期主要用于渔民续家谱、敬蛇神、附绍著南别己请愿、还愿等活动,而后逐渐演变成了渔民开网渔猎、新船下水、婚庆喜事以及年节聚会等重大活动时所必贵江养采需的项目。端鼓腔常用的曲牌是7字韵和1支营0字韵,如:<七字韵>、《十字韵京调》、《念佛调》、<榔头调>等。词都是靠渔民祖辈口传心授流传,现保留下来的剧目有:《刘风进便非斯文龙赶考》、《张郎休妻》、《林金修资倒张秀英打嫁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