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黄栌(拉丁学名:Cotinus nana W. W. Smith)来自漆树族、黄栌属灌木植物。
矮小灌木,高0.5-1.5米;小枝圆柱形,幼枝紫褐色,无毛。叶互生,较小,革质,圆形或卵圆形,长和宽1-2厘米,先端圆形,基部圆形或近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被白粉,侧脉和细脉在叶面突起。
产云南西北部;生于海拔1560-2500米的石山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 中文名 矮黄栌
- 学名 Cotinus nana W. W. Smith
- 族 漆树族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矮小灌木,高0.5-1.5米;小枝圆柱形,幼枝紫褐色,无毛。叶互生,较小,革质,圆形或卵圆形,长和宽1-金观右长敌取还段2厘米,先端圆形,基部圆形或来自近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被白粉,侧脉和细脉在叶面360百科突起;吁柄纤细,长3-6毫米。础圆锥花序顶生,多分枝,被腺状疏柔毛;苞片披针形,长1.威气职京5-3毫米;花小,单性或杂性,粉红色,径约3据安毫米;花梗纤细,长6-8毫米,被腺状疏柔毛;花萼5裂,紫红色,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先端急尖或钝,近基部疏被微柔毛或无毛,边缘具细睫毛;花瓣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2附元几讨七为通-2.5毫米,具紫红色脉纹,无毛;雄蕊长约1.5毫米,花丝线形,比花药略长,约0.9毫米,花药卵状长圆形,在雌花中不育雄蕊较小;花盘无毛;子房偏斜,近球形,径约0.7毫米,疏被微柔毛,花柱3,柱头近头状。核果近肾形,长3-4毫米,宽2.5-3毫米,压扁,褐色,疏被微柔毛。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60-2500米的石山灌丛中。
分布范围
产云南西北部;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繁殖方法
以播种繁殖为主,分株和根插也可。
播种
6-7月,果实成熟后,即可采种,经湿沙贮藏40~60天播种。幼苗抗寒力较差,入冬前需覆盖树叶和草秸防寒。也可在采种后沙藏越冬,翌年春季播种。
1、种实采集
选择结果早,品质优良的健壮母树,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实成熟变为黄褐色时,及时采收,否则遇风容易将种子全部吹落。将种子采集后风干,去杂,过筛,精选,晾干,存放到干燥阴凉处备用,并防止虫害、鼠害。
2、种实处理
黄栌的果皮有坚实的栅栏细胞层,阻碍水分的渗透,因此必须在播种前先进行种子处理。一般于1月上旬先将种子风选或水选除去秕种,然后加入清水,任战用手揉搓几分种,洗去来自种皮上的粘着物,滤净水,重换清水并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或多菌灵,浸泡3d,捞出掺2倍的细沙,混匀后贮藏360百科于背阴处,令其自然结冰进行低温处理。至2月中旬选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处挖深约40cm,长宽约60~80cm的催芽坑,然后将种沙混合物移入坑内,上覆10cm左右的细沙,中间插草束通气,坑的四周挖排水沟,以防积水。在催芽过程中应注意经常翻倒,并保持一定的湿度,使种子接受外界条件均匀一致,发芽势整齐,同时防止种子腐烂。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子吸水膨胀,开始萌芽,待有25-30%左右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3、圃地选择及整地消零油存国左毒
(1)圃地的选择
选地势较高,灌溉方便,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育苗地。土壤粘度较大时,可结合整地加入适量细沙或蛭石进行土壤分规宪阶类兴视话将引改良,切忌选择土壤粘重责讨十周室再置际识内涝地块。
(2)整地
整地时间以3月上中听频旬为宜。整地时施足基肥,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000kg左右,并施30~50kg复合肥,深翻耙细,拣去草根、杂物等。
(3)土壤消毒
播种前3~4d用40%褐尔马林加水50倍或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1.5g进行土壤消毒,也可每667m2施50~100kg硫酸亚铁以防幼苗立预可家还枯病。另用50%辛硫磷800倍液每667m2施200kg以消灭地下害虫。
4、播种技术
黄栌育苗一般以低床为主,为了便于采光,南北向作床,苗床宽1.2m,长视地形条件而定,床面低于步道10~15cm,播种时间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播前3-4天用福尔马林或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灌足底水。待规师翻激积水落干后按行距33cm,拉线开沟,将种沙混合物稀疏撒播,每667m2用种量6~7kg。下种后覆土约1.5~2cm,轻轻镇压、整平后覆盖地膜。同时在苗床四周开排水沟,以利秋季排水。注意种子发芽前不要灌水。一般播后2~3境宽编周苗木出齐。
分株
黄栌萌蘗力强,春季发芽前,选树干外围生长好的根蘗苗,连须根掘起,栽入圃地养苗九试能汽害刚七课置,然后定植。
扦插
春季用硬枝插,需搭塑料拱棚,保温保湿。生长季节在喷雾条件下,用带叶嫩枝插,用400美此~500ppm吲哚丁酸处理剪口,30天左右即点久血经宁静来跑微至可生根。生根后停止喷雾空,待须根生长时,移栽成活率较高。
栽培技术
盆景制作
树形制作
在中国北方山野的阳坡及半阴坡上,常密集生长着成片的黄栌,用其作盆景,可在春季黄栌发芽前的2~3月份,到山野掘取老桩。黄栌桩经多年砍伐和牲畜啃咬,植株矮小,枝干虬曲,老态龙钟,容易成形,故掘取老桩,是制作黄栌盆景的捷径。黄栌设叶柄较长,叶片较大,经蟠扎、修剪,常制成自然式盆景。
栽种与用盆
黄栌常在春季萌芽前进行栽种,如是新掘取的树桩,应用素沙土植于瓦盆中“养坯”;如是翻盆,应把盆中旧土去掉一半,换上新土。黄栌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腐殖土为带演法否植实硫主,加适量沙土调匀后即之面利套创可使用。黄栌叶片养降字松起担尔随够吸措春夏碧绿而深秋变红,用盆之色泽以和红、绿精谁试星把径需胜鲜色相协调的紫砂盆席拉为好。盆之形状视树形而定,直干式常用圆形或方形盆,斜干式及曲干式宜用长方形或椭圆形中等深度的盆钵。
管理养护
灌溉与排水
苗木出土后,根据幼苗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水分的需求,确定合理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一般在苗木生长的前期灌水要足,但在幼苗出土后20天以内严格控制灌水,在不致产生旱害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灌水,间隔时间视天气状况而定,一般10~15天浇水一次;后期应适当控制浇水,以利蹲苗,便于越冬。在雨水较多的秋季,应注意排水,以防积水,导致根系腐烂。
间苗、定苗
由于黄栌幼苗主茎常向一侧倾斜,故应适当密植。间苗一般分2次进行:第一次间苗,在苗木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间苗在叶子相互重叠时进行,留优去劣,除去发育不良的、有病虫害的、有机械损伤的和过密的,同时使苗间保持一定距离,株距以7-200px为宜。另外可结合一、二次间苗进行补苗,最好在阴天或傍晚进行。
追肥
追肥本着“少量多次、先少后多”的原则。幼苗生长前期以氮肥、磷肥为主,苗木速生期应以氮肥、磷肥、钾肥混合,苗木硬化期以钾肥为主,停施氮肥,以促进苗木木质化,提高苗木抗寒越冬能力。
松土除草
松土结合除草进行,除草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基本原则,有草就除,灌慎作业,切忌碰伤幼苗,导致苗木死亡。
病虫防治
黄栌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立枯病、白粉病和霉病等。
蚜虫
危害叶片、嫩茎、花蕾和顶芽,造成叶片皱缩,卷曲,虫瘿以致脱落,严重时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可在早春刮除老树皮及剪除受害枝条,消灭越冬虫卵;蚜虫大量发生时,可喷40%氧化乐果、5~8月每15天喷一次乐果、50%马拉硫磷乳剂或40%乙酰甲氨磷1000~1500倍液,也可喷鱼藤精1000~2000倍液。
黄栌立枯病
造成根部或根颈部皮层腐烂,严重时造成病苗萎蔫死亡。
防治方法:清洁庭园卫生,及时处理病株,喷洒50%的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喷1:1:12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
白粉病
1、症状
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病叶提早脱落,不仅影响树势,还严重地影响观赏。病荣还侵染嫩梢。8月底9月初,在叶片的白粉中出现小颗粒状物。初为黄色,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变为黑褐色,为病菌的繁殖体,内含供传播和浸染的大量孢子。
2、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秋季彻底清除落叶,剪除有病枯枝,就地销毁或运离病区,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以增加抗病力;清除近地面和根际周围的分蘖小枝,能减轻或延缓病害发生。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次20%粉锈宁800~1000倍液,有效期可达2个月;或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数次。4月中旬在地面上撒硫磺粉(15-22.5千克/公顷),黄栌发芽前在树冠上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
黄栌枯萎病
1、症状:
黄栌枯萎病是香山红叶的重要病害,轻者严重影响红叶景观,重者很快死亡。感病叶部表现为2种萎蔫类型:
(1)黄色萎蔫型:感病叶片自叶缘起叶肉变黄,逐渐向内发展至大部或全叶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部分或大部分叶片脱落。
(2)绿色萎蔫型:发病初期,感病叶表现失水状萎蔫,自叶缘向里逐渐干并卷曲,但不失绿,不落叶,2周后变焦枯,叶柄皮下可见黄褐色病线。根、枝横切面上边材部分形成完整或不完整的褐色条纹。剥皮后可见褐色病线,重病枝条皮下水渍状。花序萎蔫、干缩,花梗皮下可见褐色病线。种皮变黑。 发生不易防止病原菌是植物土传病菌,通过健康植物的根与先前受侵染的残体的接触传播,在土壤中的病体上存活至少2年。病原菌可直接从苗木根部侵入,也可通过伤口侵入。病害发展速度及严重程度,与黄栌主要根系分布层中的病原菌数量呈正相关。种植在含水量低的土壤中的树木以及边材含水量低的树木,萎蔫程度和边材变色的量都有所增加。过量的氮会加重病害,而增施钾肥可缓解病情。
2、防治方法:
(1)挖除重病株并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2)栽植抗病品种。
(3)用土壤熏蒸剂处理土壤后再栽植黄栌。
缀叶丛螟
缀叶丛螟属于食叶性害虫危害危害黄栌的主要虫害之一。
1、症状:
叶片被取食形成缺刻、焦黄,严重时叶片几乎光秃,树冠上仅剩丝网、叶表皮和碎片。不但使苗木种植成活率下降,影响黄栌正常生长,更会使秋季的红叶观赏效果明显降低。
2、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于缀叶丛螟幼虫危害时期(7-8月)加强虫害巡查预报,利用幼虫喜聚集在黄栌树冠下外围向阳处枝条和叶片上结网取食的特点,及时剪除缀巢,消除虫源。同样也可利用缀叶丛螟老熟幼虫下树作茧越冬的特点,挖虫茧减少越冬幼虫。
(2)物理防治
利用缀叶丛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盛期即6月底至7月初于林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缀叶丛螟的天敌,蛹期可利用真菌寄生,卵期天敌有螳螂类、瓢虫类、蚂蚁类。幼虫寄生性天敌有茧蜂类、姬蜂类等多种,捕食性天敌有山雀、麻雀、灰喜鹊、画眉、黄鹂、白头翁等多种益鸟。施用生物制剂白僵菌防治不同虫龄幼虫。
(4)化学防治
利用缀叶丛螟幼虫危害期主要特点检查树冠上部和外围的虫巢和叶片上出现的被啃食成灰白色半透明的网状斑同,于此时期(7月中下旬)进行药剂防治效果最佳。可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1000倍液、45%高效氯氰聚酯水乳剂1000倍液或20%除虫脲水剂800倍液,或25%灭幼脲乳油800倍液防治,防治效果较好,且均无药害发生。也可利用老熟幼虫下树越冬的习性,于9月初在黄栌树干上设置药环带,阻隔其下树越冬,从而降低翌年的虫口数量。
主要价值
园林观赏
黄栌是中国重要的观赏树种,树姿优美,茎、叶、花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特别是深秋,叶片经霜变,色彩鲜艳,美丽壮观;其果形别致,成熟果实色鲜红、艳丽夺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济南红叶谷、山亭抱犊崮的红叶树就是该树种。黄栌花后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红色羽毛状,在枝头形成似云似雾的景观,远远望去,宛如万缕罗纱缭绕树间,历来被文人墨客比作“叠翠烟罗寻旧梦”和“雾中之花”,故黄栌又有“烟树”之称。夏赏“紫烟”,秋观红叶,加之其极其耐瘠薄的特性,更使其成为石灰岩营建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景观林的首选树种。
黄栌在园林造景中最适合城市大型公园、天然公园、半山坡上、山地风景区内群植成林,可以单纯成林,也可与其他红叶或黄叶树种混交成林;在造景宜表现群体景观。黄栌同样还可以应用在城市街头绿地,单位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以及庭园中,宜孤植或丛植于草坪一隅、山石之侧、常绿树树丛前或单株混植于其他树丛间以及常绿树群边缘,从而体现其个体美和色彩美。黄栌夏季可赏紫烟,秋季能观红叶,这些特点,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可以极大的丰富园林景观的色彩,形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图画。在北方由于气候等原因,园林树种相对单调,色彩比较缺乏,黄栌可谓是北方园林绿化或山区绿化的首选树种。
经济价值
野生黄栌是利用价值较大的资源型植物。其木材黄色,可提取黄色的工业染料,树皮和叶片还可提栲胶,在化工方面已有将其作为鞣化剂的研究报道,木材还是制作家具或用于雕刻的原料;叶片含有芳香油,可做调香原料,并且黄栌叶片中丰富的花青素含量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进行黄栌色素方面的研究,有望开发为新的天然食用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