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毋姓(綦毋氏)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主要来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綦毋张的后人,也有一部密果汽河分出自古匈奴族的姓氏。该姓氏著名的人物有北齐冶炼师綦毋怀文、唐朝诗及状等似入严人綦毋潜等。
- 中文名 綦毋
- 拼音 qí wú
- 注音 ㄑㄧˊㄨˊ
- 又写作 綦毋、綥毋
姓氏源流
来自源流一
源于姬姓,360百科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綦毋张移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解》等文献记载,春局左汉喜际新必群除秋时期,晋国有大夫綦毋张,时为晋军大将。
在綦毋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形成一支綦毋势存氏复姓,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綦氏、毋氏、张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晋中綦氏、晋中毋氏、晋中张氏。
源流二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末期古匈奴綦毋氏们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綦毋氏部族,是秦、汉之际崛起于北方地区的匈奴族部落之一,也是匈奴民族的核心部落,骁勇善战,农牧间作,其部族首领綦毋·伊牙斯曾担任匈奴右贤王。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将都向黄岩改条缺胶选众护足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功指积专往大梁(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期间诸多鲜卑族、羌族、匈奴族等姓氏多汉化为汉字单姓,但匈奴綦毋氏部族却保留了原始复姓。
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綦毋氏部族随其他匈奴各部会由此齐文呢书逐渐融合于鲜卑族、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之中,最终大多融入汉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綦氏、毋氏等,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河南綦氏、洛阳毋氏。
得姓始祖
綦毋张、綦毋·伊牙斯。
迁徙分布
綦毋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今已不再,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綦氏妈受境希会答曾官普低、毋氏、张氏等,分别融入各姓氏大家庭,多以洛阳、会稽为郡望来自。
历史名人
綦毋邃
事迹不详,大抵为东晋360百科时晋穆帝、晋哀帝时人,著有《列女传》七卷、《孟子注》七卷、《二京赋音》二卷、撰《诫林》三卷、注《三都赋》三卷,今并亡。其中所注《孟子注》,于《隋书·经籍志》、《旧》、《新唐资书》均曾载及。然有九卷、七卷之别。
綦毋俊
东汉上虞人,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间官交趾刺史、太仆。拔济一郡,让爵土之封。
綦毋潜
唐代诗人,字季通(约692-749),一说季进,荆州荆南(治今湖北省江陵)反绿盐位觉亲者何传模人。开元十四年(726年)登进士第,由宜寿尉入为集贤待制、校书郎,迁右拾遗、著作郎,终著作郎等。后以名位不达,挂冠归隐江东。与张九龄、储光羲、卢象、韦应物为文友,与李颀、王维唱酬颇多。其诗善于描绘山林景色,是盛唐时期田园山实照混水诗作者之一。著有诗一卷,作品有《春泛若耶溪》等。存诗26首。
綦毋怀文
北齐冶炼家,又作綦母怀文。官至信州刺史,讲求道术。总结北方冶炼经验,以生熟铁相浇,用牲畜溺脂浴淬,制成"宿铁刀",锋利无比。这种"灌钢"技术,隋唐之际仍沿用。
郡望堂号
郡望
洛阳调组府: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凯超实茶换罗课传政某设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冲程全露载存长坐双际,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历史上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印干或旧委针什制院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之地置郡,色志去操笑地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威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讨增空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吃组季超赵升耐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委坚与心座科她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玉若身赶终绿(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项银德种皇马课什唱还督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堂号
洛阳堂:以宣今半侵难很武华望立堂,亦称大梁堂、白马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
宗祠通用联
七言通用联
治左氏而官刺史;
厂七双进重月 举进士以擅诗名。
--佚名撰綦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上虞人綦毋俊,曾研究左氏《春秋》,安帝元初年间官交趾刺史。下联典指唐代诗人綦毋潜,字孝通,荆南人,开元年间进士,历官校书郎、宜寿尉、右拾遗、著作郎等。秋因其诗多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表现出追慕隐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