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族(来自Thai),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泰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800万,泰国境内约4700万,老挝境内约500万,缅甸境内约360百科850万,印度境印容素活茶政硫政内约425万,中国境内约123万,越南境内青送全约133万,柬埔寨境内约66万。
泰族先后被中国史籍称若道探纪将信为"哀牢"(或"掸")、"乌蛮"(或"白蛮")、"僰人"(或"白人")、"僰夷"(或"白夷")、"百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任贵觉形双球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泰族统称为"Thai"(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泰族分别命名,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命名为"Thai"(县强纪执泰),老挝被命名为"Lao"(佬),缅甸被命名为"Shan"(掸),印度被命诗甲似末持轴突杀玉名为"Assam"(阿萨姆),福关中国被命名为"Dai"(傣)。
泰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雷政石激品组满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帮厂当统简单交流。文字有暹罗泰文、澜沧泰文、兰纳泰文、者再具互按知某同肥越南泰文、南方大泰文急留、北方大泰文、阿萨姆泰文等七种字体,都是自左向右书写须研培鲁肥跟剂南,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尼面击以优温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 中文名 泰族
- 外文名 Thai Nationality
- 别称 傣族、佬族、掸族、阿萨姆族
- 人口 全球约6800万,泰国约4700万
- 分布 泰、老、中、印、缅、越、柬等国
历史发展
泰族源于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来自在泰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其中的"玉水坪文化遗址"(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10000年以上、"塘子沟文化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8000年以上;从出土的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实物可以看到泰族先民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
至少在3000千年以前,泰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360百科地区形成一些部落小国活死品朝爱席研,其中以"勐掌"("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或"象之国","勐掌"包括澜沧江沿岸的保山盆地<隆阳区东>、杉阳盆地<永平县西>、漕涧盆地<云龙县西>)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泰族先民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勐"(国)百姓称其为"诏隆"(多译写为"九隆"、意为"大王")、各"勐"(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多译写为"哀牢"、意为"大哥"),"勐掌"也因此被称作"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或"中心之国","达光"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傣文典籍记为"勐达光"(音译为"达光国"、意译为"中央国"或"中心国")。
公元前2世纪末,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哪已孩收力吗老举航罪在和国家,顺势进入"勐达光"(哀牢国)设立军事据点(县);之后,"雟"、"昆明"、"滇"等族接连反汉,陆续被汉朝军队追入"勐达光"(哀牢国),泰族先民吸收大量"雟"、"昆明"、"滇"等族人口后,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公元1世纪中后期,"勐构审达光"(哀牢国)在汉朝的挤压下、被迫放弃怒江(萨尔温江)以东的领土,将王城由"勐掌"(保山盆地)迁至"勐勉"(腾冲盆地分)、继续统治怒江(萨尔温江)以西地区。《后汉书》等围延异背商小举研械房汉文典籍将这个政权称作"掸国",《嘿勐沽勐》等傣文典籍仍将这个政权记作"勐达光"。
公元2世纪时期,"勐达光"(哀牢国)不断向南伸展、计变很液止专施煤王城也不断南移,科散适杨英有是马取先从"勐勉"(腾冲盆地)移至"勐底"(梁河盆地)、又从"勐底"(梁河盆地酒司犯危在)移至"勐腊"(盈功重差矛责江盆地)、再从"勐腊"(盈江盆地)移至"勐卯"(力与基十瑞丽盆地),逐渐崛起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
公元3世纪初期,"勐达光"(掸国)为抵御骠人进犯、将王城从"勐卯"(瑞丽盆地)南移至"蒲甘姆"(瑞丽江与伊洛瓦底江交汇处往南70公里、今曼德勒省太公城);此后数百年,泰族势力不断向南伸展,伊洛瓦底江流域很多部族被"勐达光"(掸国)兼并。
公元6世纪中期,怒江(萨尔温江)以西、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的泰族联盟场冲国家"勐达光"(掸国)被骠人影持鸡困杆妒假士连个瓦解,"勐卯"(卯地)君王组织民众抗击骠人过程中、被各"勐"(国)君王推举为盟主,形成新的联金业续渐派远盟国家"勐卯"(汉译"卯国")。怒江(萨尔温江)以东、澜基田挥质沧江流域地区和红河流域燃界伤石今严华战学地区的泰族先民也在东汉、蜀汉、宜再另然同较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的轮番统治后获得独立,以"勐"(盆地)为单位形成"勐掌"(保山盆地)、"勐嶲"(漾濞江谷地)、"勐舍"(巍山盆地)、"勐谷"(景东盆地)等数十个小国。
公元8世纪中期,"勐舍"(巍山盆地)的泰族先民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龙"(汉译"南诏国"),统一云南高原各大小部族及怒江以西的联盟国家"勐卯"(卯国)。
公元9世纪时期,泰族先民伴随"蒙舍龙"(南诏国)势力的扩张、开始分布到更广阔的区域,陆续在金沙江沿线、红河下游、澜沧江(湄公河)下游、怒江(萨尔温江)下游、伊洛瓦底江下游建立越来越多的聚居点。
公元10世纪初期,"勐舍龙"(南诏国)政权被权臣篡夺,泰族先民陷入分裂状态;洱海盆地及失祖验铁水每兵副聚周边的泰族先民开始南迁西徙;怒江(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流域地区和红河流域地区的泰族先民陆续归附新崛起的"大理国";怒江(萨尔温江)以西、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的泰族先民以"勐找形山考批朝制流出商兴威"(缅甸兴威盆地)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蓬"(汉译"蓬国")。
公元12世纪末期,澜沧江中下游的泰族先民脱离大理国、组建联盟国家"勐泐"(汉译"景陇国"),其南部的"勐庸"(庸地)则借势向南发展。
公元13世纪初期,"勐雅"(昌宁湾甸盆地)和"勐卡"(昌宁柯街盆地)的泰族王子苏卡法带着9000多口人、300多匹马、10多头大象, 历经13年之久、 西迁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收服"摩兰"、"那加"、"勃拉"等土著民族,建立城邦国家"勐顿顺罕"(阿萨姆国)。
公元13世纪中后期,蒙古人征服大理国后,"勐蓬"(蓬国)、"勐泐"(景陇国)等泰族国家先后被蒙古人占领,导致很多泰族再次南迁西徙,"勐蓬"(蓬国)南面与西面、"勐泐"(景陇国)南面的泰族人口得到增加。此后,在蒙古人势力范围周边崛起多个泰族国家,"勐顿顺罕"(阿萨姆国)统治着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勐阿瓦"(阿瓦国)统治着伊洛瓦底江中游、萨尔温江中游以西部分,"勐庸"(兰纳泰国)统治着湄南河上游、湄公河中游以西部分、萨尔温江中游以东部分,"勐素可"(素可泰国)统治着湄南河下游、湄公河下游以西部分。
公元14世纪初期,留守祖地的泰族在反抗蒙古人统治中逐渐占据优势,"勐卯"(瑞丽盆地)泰族脱离元朝(原大蒙古国)、组建联盟国家"勐卯龙"(汉译"麓川国"),逐渐把伊洛瓦底江中上游、怒江(萨尔温江)中上游、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红河上游以西部分纳入统治范围; 蒙古的"勐泐"(景陇国)也无声无息地恢复独立,统治着今云南南部及接壤的老挝。"勐泐"(景陇国)南边、湄公河以东地区的泰族也在抗击蒙古人时崛起,以"勐佬"(琅勃拉邦盆地)为中心、组建联盟国家"勐佬"(汉译"澜沧国"),统治着湄公河中游以东部分。
如今的泰国(暹罗国)即是从兰纳国和素可泰国的基础上,经历阿瑜陀耶时代、吞武里时代发展而来。
人口分布
全球有泰族人口约68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中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
泰国境内有泰族人口约4700万,占泰国总人口的75%左右,是泰国的主体民族。
语言文字
泰族语言属于东亚(汉藏)语系。
泰语分为暹罗方言(泰国中南部、老挝南部、柬埔寨西北部)、兰纳方言(泰国北部、缅甸掸邦东北部、老挝北部、中国云南南部、越南西北部)、大泰方言(缅甸中北部来自、中国云南西部、印度东北部)三大方言,方言之下又分别含有多个次方言,如大泰方言之下又含南次方言、北次方言、阿萨姆次方言等,兰纳方言之下又含泐次方言、痕次身静利轴吸号却据季所绝方言、庸次方言、端次方言等。
泰语各大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亚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妈帝民按往身绝损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发音差距也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泰族文字源于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婆罗米文的变体巴利文伴随佛360百科教经斯里兰卡传到东南亚各地,被东南亚各民族所吸收后,泰族先民又集东南亚各种文字之所长创制了泰文。

泰文有暹罗泰文(泰国文)、澜沧泰文(老挝文)、兰纳泰文(傣泐文)、越南泰文(傣端文)、南方大泰文(傣绷文)、北方大泰文(傣哪文)、阿萨姆泰文(古阿萨姆文)七种字体,均来源于婆罗米起文,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酸上而下换行的拼音文字。
现代国家概念形成以前,操暹松期以者交推案短毛罗方言的今泰国中南部、老挝南部、柬埔寨西北部使用暹罗泰文(泰国文);操兰纳方言的今泰国北部、缅甸掸邦东北部、中国云南南部使用兰纳泰文(队情必进扬跳志甚抗傣泐文),今老挝中北部使用澜沧泰文(老挝文),今越南西北部使用越南泰文(傣抓审故端文);操大泰方言由最轮杆站才感照抓的今缅甸中北部、缅甸东部使用南方大泰文(傣绷文),今缅甸西北部、中国云南西部使用北方大泰文(傣哪文),今印度东北部使用阿萨姆泰文(古阿萨姆文)。
现代国家概念形某居间杆烧成以后,泰国全境使用暹罗泰文(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泰文(老挝胶配犯由沙航茶怀航间战文),其它地区的泰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提要于自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