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亮,1978年出生,原籍南京 ,现居香港。哲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来自。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小说360百科集《七声》、《谜鸦》、叫压顶得节字《浣熊》、《戏年》、《相忘江湖的鱼》 爱还。2016年8月出版首部散文集《小山河》,10月出版南北书之《朱雀云造击》《北鸢》。
- 中文名称 葛亮
- 民族 汉
- 出生日期 1978年
- 毕业院校 香港大学
- 出生地 南京
作品
出版看二华副买城物
《问米》(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
《北鸢》(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小山河》(大陆: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绘色》(香港: 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10年7月)
《朱雀》(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来自司﹐2009年7月)
(长篇小说﹐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当代小说家"书系入选书目)
《七声》(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07年3月)
《相忘江湖的鱼》(香港:汇智出版,2006年12月)
( 获第一届香港书奖、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
《谜鸦》(台湾:联合文毫希集间氢积情继束油学出版公司,20360百科06年9月)
( 东烟获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喜行宗乙奖,二零零六年台湾"诚品选书")
《戏年》(大陆:新星出版社 ,亮厂2012年9月1日)
厚冲《浣熊》(大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期刊
期刊 | 时间 | 期号 | 栏目 |
---|---|---|---|
《天涯》 | 2008年3月 | 件成深第二期 | "葛亮小说专辑" |
作者 | 文章 | 页码 | |
葛亮 | 《阿霞》 | 4-18 | |
葛亮 | 《阿德与史蒂夫》 | 18-30 | |
韩少功 | 《葛亮的感觉》 | 31-32 | |
孔见 | 《管能艺术与心的文主封我几需曾露助左准学》 | 32-33 | |
《大家》 | 京劳造渐会笑喜法 2009年5月 | 第三期 | "大家雅座" |
作浓认宜迅者 | 文章 | 页码 | |
葛亮 | 情法双末响手《短篇二踢》 | 47-53 | |
马季,桫椤 | 《现温婷持圆速火沿乙江湖的现代性与人心的迷失》 | 54-58 | |
葛亮,马季 |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 58-64 | |
《文学界》 | 2009年9月 | 第九期 | "葛亮专辑" |
作者 | 文章 | ||
葛亮 | 《π》 | ||
张悦然,葛亮 | 《叙述的立场》 | ||
孔见 | 《这个时代感觉僵死症的疗治者》 | ||
罗乔伟 | 《值激孙类一鸣之声》 | ||
葛亮 | 《忽然一城》 |
小说
作品 | 选本 | 主编 | 出版社 |
---|---|---|---|
《阿霞》 | 《2008中国年度短篇小说》 | 中国作协《小说选刊》主编 | 桂林:漓江出版社 |
《阿霞》 | 《2008年度短篇小说选》 |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阿霞》 | 《2008中国小说排行榜》 | 女方保讲 《小说选刊》杂志社编选 |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阿霞》 | 《2008中国最佳中篇小说》 | 林建法连福编 |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大暑》 | 《200也杀风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 | 林建法编 |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体裁 | 名称 | 刊载期介最送除刊 | 日期 | 期数 |
---|---|---|---|---|
短篇小说 | 《无岸之河》 | 《收获》 | 2005年3月 | 第二期 |
甲迅担手书可二眼双跟短篇小说 | 《物质·生活》 | 《收获》 | 2005年7月 | 第四期 |
短篇小说 | 《黑白套印的城》 | 《香港文学》 | 2005年10月 | 第250期 |
短篇小说 | 《众字成城》 | 《芙蓉》 | 2005年11月 | 第六期 |
短篇小说 | 《谜鸦》 | 《联合文学》 | 2005年11月 | 第二五三期 |
短篇小说 | 《琴瑟》 | 《文学世纪》 | 2005年11月 | 第五卷第十一期 |
短篇小说 | 《全家福》 | 《香港文学》 | 2006年3月 | 第255期 |
中篇小说 | 《私人岛屿》 | 《芙蓉》 | 2006年9月 | 第五期 |
短篇小说 | 《暮日花田错》 | 《青年文学》 | 2006年11月 | 第十一期 |
短篇小说 | 《雅可·穿裤子的云》 | 《香港文学·香港短篇小说专号》 | 2008年1月 | 第277期 |
短篇小说 | 《阿霞》 | 《天涯》 | 2008年3月 | 第二期 |
短篇小说 | 《阿德与史蒂夫》 | 《天涯》 | 2008年3月 | 第二期 |
短篇小说 | 《古典主义大萝卜》 | 《香港文学》 | 2008年4月 | 第280期 |
短篇小说 | 《老陶》 | 《天涯》 | 2008年4月 | 第三期 |
短篇小说 | 《赌局》 | 《城市文艺》 | 2008年4月 | 第二十七期 |
散文 | 《泥戏》 | 《月台》 | 2008年5月 | 第三期 |
短篇小说 | 《大暑》 | 《花城》 | 2008年7月 | 第四期 |
散文 | 《探戈》 | 《香港作家》 | 2008年7月 | 第四期 |
中篇小说 | 《英雄》 | 《大家》 | 2008年9月 | 第五期 |
短篇小说 | 《龙舟》 | 《鲤》 | 2008年9月 | 第二期 |
短篇小说 | 《安的故事》 | 《青年文学》 | 2008年11月 | 第十一期 |
短篇小说 | 《三十七楼的爱情遗事》 | 《青年文学》 | 2008年11月 | 第十一期 |
短篇小说 | 《龙一郎》 | 《城市文艺》 | 2008年11月 | 第三十四期 |
散文 | 《人生若小鲜》 | 《香港作家》 | 2008年11月 | 第六期 |
散文 | 《家书》 | 《月台》 | 2008年12月 | 第十六期 |
散文 | 《舞蹈极处》 | 《天涯》 | 2009年1月 | 第一期 |
小说 | 《间谍》 | 《香港文学》 | 2009年1月 | 第289期 |
散文 | 《浮华暂借》 | 《鲤》 | 2009年3月 | 第四期 |
散文 | 《路过尘世》 | 《读书》 | 2009年4月 | 第四期 |
散文 | 《镜像魅影》 | 《香港文学》 | 2009年5月 | 第293期 |
评论 | 侯孝贤的乡野成长纪念 | 《天涯》 | 2009年1月 | 第一期 |
短篇小说 | 《过客》 | 《大家》 | 2009年5月 | 第三期 |
短篇小说 | 《金婚》 | 《大家》 | 2009年5月 | 第三期 |
短篇小说 | 《五月天》 | 《字花》 | 2009年5月 | 总第19期 |
短篇小说 | 《守卫者》 | 《城市文艺》 | 2009年6月 | 总第四十一期 |
短篇小说 | 《旧闻》 | 《香港文学》 | 2009年9月 | 第297期 |
短篇小说 | 《π》 | 《文学界》 | 2009年9月 | 第九期 |
长篇小说 | 《朱雀》 | 《作家》 | 2009年12月 | 总490期 长篇小说冬季号 |
散文 | 《拾岁记》 | 《天涯》 | 2010年1月 | 第一期 |
中篇小说 | 《戏年》 | 《十月》 | 2010年5月 | 第三期 |
短篇小说 | 《英珠》 | 《人民文学》 | 2010年7月 | 第七期 |
短篇小说 | 《街童》 | 《人民文学》 | 2012年8月 | 第八期 |
获奖情况
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2010 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
2010 中国小说学会 「2009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09 二零零八年度香港艺术发展奖
2009 中国小说学会 「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08年 第一届「香港书奖」
2008年 第二十一届「台湾梁实秋文学奖」
2005年 第十九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
2004年 第三十一届「香港青年文学奖」
2017年 作品《问米》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21年1月,作品《飞发》获第十二届"万松浦文学奖小说奖"。
文化活动
31/07/2010 应洛杉矶作家协会邀请参加第三届「美中华文文学论坛」
23/07/20迫10 应邀担任二十一届「香港国际书展」「名作家讲坛」主讲嘉宾
13/11/2009 应邀就长篇小说《朱雀》接受香港电台《思潮作动》节目访问。
31/05/2009 应邀接受香港电台《文化来自超现代》节目访问。
26/05/2009 「青年作家跟你谈创作」专题座谈会嘉宾讲者歌守离烟故席贵﹐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
16/4/2009 担任2009城市文学节「与青年作家对话」交况称敌部讲岁兵流会嘉宾讲者﹐主办方﹕香港城市大学文康委员会﹐合办﹐香港艺术发展局
16/05/2008 应邀参加座360百科谈会﹐讨论专题﹕「记忆」。主办方﹕浸末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
13/04/2008 应邀参加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广州﹐南方报业集团。
29/03/2008 就首届「香港书奖 」获氢奖 接受香港电台采访精压还现般。
5–7 /10/ 2007应邀参加「东西方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方﹕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5–7 /10/ 2007 应邀参加Ampost杂志座谈「文学对话」
25/05/2005 应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邀请参加「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
家庭成员
葛亮的祖父是葛康俞,太舅投支公是陈独秀,叔公是邓稼先。
作品现程几评论
北鸢
北京: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 ·《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并衣古胶孙子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父映架哪。我幼年就生活在军阀、梨园之中。葛亮如此年轻,竟写出那个时代的小说,可想像他所付出的努充敌员高笔生水真力和时间。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显回我最怀念的岁月。──知写怕章使世十名作家聂华苓
- 葛亮是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一种属于葛亮的叙事抒情的风格,已经隐然成形。当代作家竞以创新突破为能事,葛亮反其道而行,遥想父祖辈的风华与沧桑,经营既殖减序游坏问古典又现代的叙事风格。他的小说美学以有原必和仅路实故病感沿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成就必可期盼。──旅美文学评论家王德威
- 葛亮以家族记忆为理由,淡化了一部政治演化的民国史,有意凸显出民国的文化性格,成就了一缺掉最传源娘促群部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八集雷。这也是20世纪历尽创伤的中国要中兴复元的"一线生机"。──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
朱雀
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
- ?朱雀》是那种属于"鸿篇巨制"的大作品。葛亮目前才三十出头,却展示非凡的创作力,写出雄浑大气、关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近代史诗。使人联想到五十年代生人莫言,在八十年代初捧出《红高粱家族》,文学成就远超抗日亲历者作家,名动海内外。--《亚洲周刊》
- ?谜鸦》到《朱雀》,短短几年的成绩令人惊艳。徘徊在南京的史话和南京的神话之间,《朱雀》展现的气派为葛亮同辈作家所少见。--王德威
- 葛亮是具有超人禀赋和良好训练的青年才俊,《朱雀》是兼有人文地理和灵魂拷问的新型小说。他像写自家的家园一样写出了一个他的南京,他像写自己的亲朋一样写出了众多的人物。--莫言
七声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公司﹐2007年3月出版
- 这个作品对一般政治和道德立场的超越性在于﹐它昭示了一个人对艺术的忠诚﹐对任何生命律动的尊崇和敬畏﹐对观察﹑描写以及小说美学的忘我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这个时代感觉僵死症的疗治者之一。诸多"人已经退场" ﹑"个性已经消亡" ﹑"创作就是复制" 一类的后现代大话﹐都在这一位年轻小说家面前出现了动摇。在这一点上﹐〈阿霞〉堪称不可多得的范例之一﹐作者的少年成熟令人惊叹。--韩少功(作家)
- ?七声》以白描手法写出七则南京和香港的人物故事,包括了外祖父母毕生不渝的深情(〈琴瑟〉),一个木工师傅的悲欢人生(〈于叔叔传〉),一个叛逆的女大学生素描(〈安的故事〉),一个弱智餐馆女工的卑微遭遇(〈阿霞〉)等。葛亮不再诉诸《谜鸦》的神秘奇情,转而规规矩矩的勾勒人生即景;故乡南京的人事尤其让他写来得心应手。他的叙事温润清澈,对生命的种种不堪充满包容同情,但也同时维持了一种作为旁观者的矜持距离。〈于叔叔传〉﹑〈阿霞〉两篇特别动人,尤其是前者几乎可以当作是新时期以后市场经济崛起的寓言来读,颇有讨论空间,后者则是延续正宗欧西现实主义风格,以底层社会、心地简单人物的遭遇反映人生百态。正如张瑞芬教授所言,文字清新明净,配合叙事者毛果有情而又不失矜持的角度,显得温柔敦厚。的确在大陆出身的年轻作家中独树一格。--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
- 表现在葛亮身上的,是早熟、机警。看葛亮,不单看见他,也看着他丰厚的阅历跟站在他后头、漠漠但广袤的群众。这使小说跳脱一人、一物,而拔升到凝视一个群体跟其共同命运的悲天悯人,感染力十足。读葛亮,老是想起两岸新一代作家,大陆敦厚,烘托以大土地、大文化,常见惊艳之作,但也常受资源捆绑;台湾熟技巧、聪明惜阅历薄。两边各有限制了。《七声》除了写出「一抹时代的轮廓」外,倒相当生动地雕凿了葛亮的聪慧跟慈悲,让说故事的葛亮,成为非常迷人的主角了。--吴钧尧(作家、台湾《幼狮文艺》主编)
- 葛亮的故事里没有历史的笨重感,也没有走火入魔的实验手法,他以一条清亮嗓音,三十岁不到的年龄,别辟蹊径,重新回归说故事的趣味。他的语言,干净洗炼,节奏迅疾,有三月阳春的飒爽与清奇,冬雪落在地上般鲜明的印子,带领着读者步步寻向不可知的径外人世。早在写性爱人生的《谜鸦》里,他就展露了这样的绝佳天分,到了这本类自传的短篇小说集《七声》,葛亮鼓点频催,流畅依然。故事环绕着成分良好,背景优越的男主角毛果,总共七则小人物记事,像穿珠一般的串起边缘人、世间事,可分立也可合观的七段卑微人生。以孩童至少年毛果为视角,回忆往事故人,少了《谜鸦》的酷样与老成,《七声》寓热情于冷笔,各篇紧凑相接,比起《谜鸦》来,无疑进境显明,技巧愈隐,余味更厚。--张瑞芬(评论家﹐台湾逢甲大学教授)
- 整体而言,慈悲的质量以及节制的书写,构成葛亮作品里最动人的质素。他的文字极有叙事魅力,每每能逗引读者的阅读兴味;而作为一名聪慧的创作者,葛亮亦擅于在故事的结尾力求平淡收敛,是高潮以后刻意的低调。而从《谜鸦》到《七声》,葛亮不断展现其深具悬疑感与高潮迭起的叙事本领,这一点亦是大陆中生代作家莫言、苏童、余华等所擅场,然而故事的讲述之外呢?苏童辈的故事叙述既多,困境亦随之而显;这一点,亦是我对青年作家葛亮未来创作之路的担虑,或是多虑。也许在故事之外,仍有些什么是值得创作者去追寻的。--石晓枫(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授 )
- 葛亮作品的重要价值,在于把文字转化成一种衡器,用以衡量时空变迁中人的心灵变化,并将此作为一种指标体系,互为因果地评价时空纬度对人的影响。这仿佛科学研究一样的方法,令他的写作充满了历史感。历史感通常是一种使命感,但这种使命不是"受命于天",而是来自于作者本人对时空变迁充满的失力感和焦虑感。从总体上来讲,每个人类个体的生命都是悲剧,因为从时间上来看,人无一幸免地走向以死亡为结局的终点。但宿命的悲剧并不应该成为人类悲伤的理由,它的意义更在于将警示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拓展空间范围,实现密度的增加。人是时空中的一芥微粒,但它又可以无限大,因为它是时空这一超越现实场景的组成。历史感是人对自身这种客观身份所体现出的使命感。因而小说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将是对人生密度的称量与解构。--马季(批评家,作家)
- 葛亮是非常敏锐而细腻的作家,有宏大的叙事企图,文字干净冷隽,运用白描推动内在的叙事情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技术。--张大春
- 葛亮一直都是在用善良的目光看世界,因此他笔下的角色,很容易牵动读者的心。那是一种隐没的深情。非常喜欢《七声》里面,毛毛走走停停经过的那些人。他们被他聚集在一起,想起来让人觉得很温暖。--张悦然
相忘江湖的鱼
香港:汇智出版公司﹐2006年12月出版
- 语言文字流丽,有风格。人物塑造,情节铺排,时代背景的衬托,小说的调性,皆见匠心。反映部分社会阶层在价值、感情、思想范围上的重大变化。作者文才横溢,期望有更深宏的视野。--陈映真(台湾作家)
- 也许我们不必过早谈论风格,但他那种感伤的基调,始终回荡在他的这组小说里,牵动读者的心;葛亮确是展示了他的小说天赋。--陶然(香港作家﹐《香港文学》主编)
出版图书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