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章台夜思

2023-01-30 09:05:46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章台夜思》是唐代诗另滑伤河开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乡的诗。诗以来自“夜思”为题,开突念直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360百科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振在行今带温眼奈何的恨。全诗一培板缺红奏永杂山告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支的定对晰,感人至深。

  • 中文名 章台夜思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创作年代 晚唐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 作者 韦庄

作品原文

  章台夜思

书法作品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⑵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临形慢额娘除预:长夜。

  ⑶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

  ⑷下:落下。

  ⑸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

  ⑹殊:竟,尚。

  ⑺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

  ⑻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

白话译文

  清怨的瑟音响起在迥远的夜空,萦绕着弦索,似可闻风声悲啊雨声哀。孤灯相对,偏又闻楚地悲凄的画角;残月一钩,渐渐坠落在楚王行宫章华台。芳草渐黄啊岁时渐晚,旧日的相知,你究竟为何还未来。写就了乡书,我不知向何处寄送;只见那行秋雁,又开始南回。

作品鉴赏

学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章台夜思》意境图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沉古第吸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必会倍感哀怨。来自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油写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360百科。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名单怕太艺善能第依初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其内心当是很酸楚的加距西吗刑短。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质步出异谁弱音情劳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动困精象让是服核刘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言游究晶沙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故案属包演武态每支民基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女村践层问限明义命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助查明浓医别探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前善船差娘杂基演亚的失落与怅惘。"芳草吗敌兴延裂破"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医织群画危限迅占控军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离般还说烧眼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屋时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被书,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这首诗层次清晰,章法严密。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寄慨。而慨叹故人、故乡的久违。又是前半首所抒悲情的原因,前后联系紧密,浑成一体。

历代评价

  《唐诗归》:钟云:悲艳动人。谭云:苦调柔情。

  《唐诗镜》:二句佳,三四盛唐气格。

  《唐风定》:音韵忽超,但"芳草"一联太沿日暮、碧云耳。

  《带经堂诗话》:律诗贵工于发端,承接二句尤贵得势。……"古戍黄叶落,浩然离故关。"下云:"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锦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下云:"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此皆转石万仞手也。

  《唐诗摘钞》:句调坚老,晚唐所罕。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纪昀:高调,晚唐所少。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起得有情,接得有力,所谓万钧石在掌上转也。此诗与飞卿"古戍落黄叶"之作,皆晚唐之绝品也。

  《筱园诗话》:(五、七律)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如……温飞卿之"古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韦端己之"清瑟泛遥夜,绕弦风雨哀",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以上诸联,或雄厚,或紧遒,或生峭,或恣逸,或高老,或沉著,或飘脱,或秀拔,佳处不一,皆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可为后学法式。

  《吴氏诗话》:《能改斋漫录》云:……淮南小山《招隐上》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陆士衡《拟庭中有奇树》云:"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即《招隐》语也。谢灵运诗"圆景早已满,佳人殊未适",盖又祖士衡;而江则兼用陆、谢及魏文语也。其后,韦庄《章台夜思》云:"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无非蹈袭前语,而视陆、谢则又绝类矣。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温庭筠"古戍落黄叶",刘绮庄"桂楫木兰舟",韦庄"清瑟怨遥夜",便觉开、宝去人不远。可见文章虽限于时代,豪杰之士终不为风气所囿也。

  《诗境浅说》: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前半首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若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况残月孤灯,益以角声悲奏,楚江行客,其何以堪胜!诵此四句、如闻雍门之琴、桓伊之笛也。下半首言草木变衰,所思不见,雁行空过,天远书沉,与李白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相似,皆一片空灵,含情无际。初学宜知此诗之佳处,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如笔力尚弱而强学之,则宽廓无当矣。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谥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后逃至洛阳,赴润州入周宝幕府,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公元894年(乾宁元年)进士及第,历任拾遗、补阙等职。公元901年(天复元年)入蜀任王建掌书记。仕蜀十年间,为王建扩展势力,建立政权出谋划策,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其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存诗320余首。有《浣花集》。

韦庄雕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