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甯”为简体字,与“宁”同义,不是异体字。
甯,作为姓氏或具有姓氏意义词语中读作nìng,如甯氏、甯邑。待界好了太甯氏是春秋时期卫国三大宗族之一,来源于姬姓。据史料,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卫国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
甯,不作为姓氏时读作níng,有平安、安定、祥和、平静的意思。如甯宓(读作níng mì,静找剂检给故减接改处止、静默)。 “甯”曾与“寜”一同被认为是“宁”的繁体字,主要是“甯”在非姓氏词汇中的意思与“宁”相似,都有平安、安定、祥和、平静的意思。
2009年8月教育部发面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解除甯与宁的“繁简关系”。
- 汉字 甯
- 拼音 nìng
- 郑码 WDWL
- U 752F
- GBK E5B8
康熙字典
【午集上】【用部】 甯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7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甯,犹宁也。今俗言宁可来自如此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衞,反过甯,甯嬴从之。《注》甯,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360百科又《集韵》《韵会据致军老混振细选》囊丁切《正韵》奴经切,与宁同。《前汉快·郊祀歌》周流常羊思验答齐木盟所幷,穰穰复正直往乐乱校出换己请甯。《注》言获福久告笔妈沙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
又《王莽传》永以康甯。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父够兴医聚说文解字』
【卷三】【用部】甯
所愿也。从用,寕省声王既取革酸夫精之脸运。乃定切 文五 重一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所愿也。此与丂部宁音义皆同。许意宁为愿。甯为所愿。略区别耳。二字古皆平声。故公孙宁仪行父,公羊作公孙甯也。汉郊祀歌。穰穰复正直往甯。师古曰。言获福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也。甯音宁。从用。宁省声。此不云寍省声云宁省声者,以形声包会意也。乃定切。十一部。变作。非。
古文记载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乃定切,音佞。《说文》所愿也。《徐曰》甯来自,犹宁也。今俗言宁可如此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宋公,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甯母。《注》高平方与县东有泥母亭。《左传·文五年》晋阳处父聘于衞,反过甯,甯嬴从之。《注》甯,晋邑,汲郡修武县也。《水经注》武王伐纣,勒兵于甯,更名甯曰修武。 又《集韵》官往究放九《韵会》囊丁切《正韵》奴经切,360百科与宁同。《前汉·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复正直往甯。《注》言获福旣多,归於正道,克当往日所愿。又《王莽传》永以康甯。
姓氏渊源
历史
姓氏“甯”字辨析
甯氏,为古老显姓承之一,拥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但自50年代实施“简化字”以来,“候款刑甯”一直被误为“宁”,且延续至鲁飞县名聚今,由于简化字造成的姓双积活传四氏误写,不仅就此甯氏一姓,还有“萧”姓错为“肖”,“锺”姓错为“钟”等等。
危化预都需训士案国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均系承姬姓后裔,甯是宁的异批去该名体字,在书写时,常常宁、甯不分, 连史书《坐构否环保气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甯姓读四声,宁姓读二声。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川否镇章与良让亲本季费康叔之后,至卫武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选杆孙盐停府此记》作宁成。”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去外止核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元创关仍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留校相酒钱良北古老家世。他们的始谓后语士职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府车保苦没常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货停界粮良劳拿往白适。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来举怕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玉则棉管历论比教道界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有人认为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但这其实是狡辩,因为中国所有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妫、妊),所谓“四海一家”,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至于史书所云:“秦襄公的曾孙谥为宁,秦宁公之后改姓宁”,这也纯属误传。已有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是秦宪公,将“宪”错为“宁”,以讹传讹两千多年。宁氏的另一支源于蒙古,元代蒙古将领忙哥铁木尔拥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卫,数代皆显宦。元末明初,常德宁氏迁居宁乡、长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甯氏,源于分封采邑地名“甯邑”,遗址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境。甯氏远祖康叔(姬封),乃周文王之子,为武王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将殷墟(王畿)分封予康,国号卫(前1042年)。传至第十世卫武公时,封其子季亹(mén)于甯邑(前770年),厥后子孙以邑为氏。甯氏系卫国公族,九世为卿,皆为大夫。
自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以来,甯、宁(繁体字的“宁”由于百度自动简化,无法正确显示)、宁三字混为一体,并成一个“宁”字,造成姓氏混乱,延续至今。
“宁”原是传承字,读作zhù,是贮的本字,又“宫门屏之间曰宁”。现作姓氏的“甯”,本是“宁”的异体字。而“甯氏”,则是春秋初期源于“甯邑”,“甯”只读nīng(第四声)。“寗”为“甯”之异体,原繁体也有“宝盖心冉”的写法。
满族的“宁氏”,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以地为氏。原居宁安的宁氏迁长白山后,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收编入旗,分南宁北宁,有“二宁”之称。现辽宁铁岭、河北承德等地,也有宁古塔氏改姓的“宁氏”。
中国大陆自50年代开始,从《一异表》到《新华字典》等辞书的应用,造成甯姓人的户口本、身份证等诸多证件,绝大部分改写为“宁”(四川资中部分宗亲的身份证上仍保留“甯”字)。且大众普遍认为“甯”是“宁”的异体字,,错误地转为“宁”。长期以来,“甯”字反被遗忘,乃至大众已不识此字。加之,这个古老的甯姓与满族改姓的宁氏,又都混同为一个“宁”姓,更加是非难辩,其混乱局面积重难返。
甯氏与张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个本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无二甯”之说。如果继续沿用“宁”的错误写法,不仅与满族宁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会“数典忘祖”,不识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起源
据史载,春秋时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将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来源于姬姓。
甯氏是卫国三大宗族之一,从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蝉联大夫职位,有“九世卿族”之说。并一度把持朝政,卫献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则寡人。”后来甯喜被杀,甯氏在卫国之势尽失。但另有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甯戚,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其后代在齐鲁渐成望族,堂号“齐郡堂”。
明·周臣《甯戚饭牛图》
写法
“甯”作为姓氏,有 “ ”、“寗”两种写法。《篇海类编·宫室类》:“甯,俗相承作寗”;《字汇》:“寗,俗甯字”。 、寗、甯三字,在后代一直通用。
广西文物《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将“甯”写作 ,说明隋唐时期 、甯二字的通用写法。明代《春秋左传注疏》卷十七,则将“甯”写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写作“甯”。
隋正议大夫甯贙碑,写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传疏注》,写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写作甯
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在述甯速事时,写作“甯”,而述甯喜事时,又作“ ”。可见从清代至民国, 、甯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传》
关于“宁”字
在古汉语中,“宁”字与姓氏无关。“宁”本读zhù,其意有二:一为贮藏;二是“门屏之间谓之宁”(《尔雅·释宫》)。
1956年公布1986年重发的《汉字简化方案》注明:“作门屏之间解的宁(古字罕用)读zhù(柱)。为避免此宁字与宁的简化字混淆,原读zhù的宁作 。”现行电脑GB2312简体中文字符集存有“甯”字,《汉语大字典》中,提到“宁”是“宁”的简化字。
由此可见,作为姓氏的“甯”,并未简化成“宁”,而“宁”只是‘宁’的简体。
关于“宁”姓
与“甯”姓相混同的“宁”姓,是由满族宁佳氏(宁尔佳氏)、宁古塔氏改姓而来。宁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溪关千户凝马哈,以宁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现有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
另一说法:“秦宁公之后以宁为姓”,即“宁氏源于嬴姓”。南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注》:“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新加坡《南华早报》曾登《宁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文章:“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宁、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鎛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寜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宁氏源于秦宁公”应予废止。
秦公钟局部,上面铭文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
赏宅受国。刺刺邵文公、静公、宪公。不坠於上……”
另有沈阳东北大学图书馆,名为甯恩承图书馆,广场上有甯恩承塑像,因此近代甯姓仍有人使用。
区分甯宁二字
若单从字源上看,甯宁二字确实是相通的。《汉语大字典》:“甯,同“宁”;《说文·用部》:“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此与‘宁’意义皆同,许意‘宁’为愿词,‘甯’为所愿,略区别耳”;《说文》:“宁,愿词也。从丂,寍声”。 说明东汉之前,宁与甯都含“愿”之意。不过甯是“所愿”,有如名词“愿望”,而“宁”是“愿词”,为虚词之一,相当於动词“愿意”。後来,“甯”用于姓氏,正确发音nìng,即甯邑之甯。而宁静、宁愿等词,就只使用“宁”字。
甯与宁,除因读音和字义相近而混淆外,还有另一因素,即清道光皇帝名旻宁。民间为避讳,都将“宁”写成“甯”,长久相传,就被误为同一个字了。
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绪十五年,避道光帝讳,将宁写作甯
甯氏因封地甯邑而得姓,本不该写作“宁”与满族宁姓混同。但因甯、宁混同古已有之,如《史记》记述甯成,又作宁成,这是误用。西汉时的司马迁,不知甯氏得姓于甯邑,只知甯宁二字可以相通,以至误延到民国。建国以后,公布简化字方案,字典书籍又将“甯”简化为“宁”。
辞书异化甯姓
“甯姓”被误写成“宁姓”的过程,始于1956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该“一异表”将“甯”作为异体字并入“宁”;《汉字简化方案》的实施,传承字“宁”又成为“宁”的简化字。自此,宁宁甯三字合一,并成为“宁”,从而甯、宁两姓,就被一个传承字“宁”所替代。这种混乱情况延续至今,《新华字典》、《辞海》都未收入“甯”字头,而认同“甯、宁”简化为“宁”。
1979年版《新华字典》上的错误观点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问世,对“宁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宁’的异体字。”《一异表》也加注:“停止使用的异体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说,“甯”作为姓仍作“甯”,与“宁(níng)”是不同的姓氏。但该词典并未收录“甯”字头,实际上仍是模棱两可,沿袭混乱。
近些年来,国家主管部门意识到辞书的错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不但对“宁níng”增加姓氏义项,而且将“甯”列为正式字头,把读去声的“宁”姓移至“甯”下。教育部语文研究所网站也发文指出:“宁(寗)《一异表》字形有误,应作甯。宁甯为不同的姓,甯只读nìng。”
甯字作为姓氏已不再是繁体字
2009年8月教育部发面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已将“甯”字(编号7573,注解编号36)列入,这至少表明“甯”字作为姓氏已与“宁”字正式解除了“繁简关系”。
关于出版物规范使用“甯”的倡议
一、甯与宁是二个不同的姓氏
甯氏起源于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卫武公将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分封给儿子季亹,后代以邑为氏,从而繁衍成“甯”氏一脉。
甯氏在2800年历史长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家族保存的书籍、族谱、碑刻,一直用的“甯”。《百家姓》中也只有“甯”姓,而没有“宁”姓。
宁(宁)氏则起源于明末清初,入关的满族宁古塔氏、宁尔佳氏改汉姓为“宁”,形成满族宁氏。在文字改革时,满族宁氏都简化成“宁”氏。
简化字方案中,只规定“宁”简化为“宁”,而“甯”作为姓字,并没有被简化。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实施的“汉字编码字符集”,就保留了“甯”字在电脑简体字库中。
2009年,国家语委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也为“甯、氾、仝、溪、缐”等姓氏得以正名。出于对家族传统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级字表中。表中明确提到:“甯:nìng,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义同‘宁’。”
作为姓氏,甯与宁读音不同。东汉《说文解字》中“甯”字音为“乃定切”、“宁”字音为“奴丁切”,对应的拼音分别是nìng和níng,历代辞书也是沿用这两个读音。
二、国家新辞典已为甯姓正名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最权威的两部词书。2011年出版的《新华字典》,涉及“甯”字的有三个条目,在第365、366页。不但甯、宁的字意不同,读音也不同。而“甯”虽然是“宁”的异体字,但只适合不作姓氏时的情况。2012年7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其条目及释义与新版《新华字典》类似。都认为作为姓氏,甯(nìng)读四声,宁(宁níng)读二声。
甯氏,从2800年前得姓以来,无论是史书、方志、碑刻、家谱,使用的都是“甯”(另有异体写法、寗,字典未收录)。依据这两部辞书的最新版本,事实上已经为甯姓正名。
三、部份新书已规范使用甯字
最近出版的一些学术书籍,已逐渐按照上述辞书释义操作。如华夏出版社2011年1月1日出版的《左传正宗》(作者李索,男,1954年生,文学博士,教授,现任大连大学文学院院长),里面的甯姓人物如甯相、甯殖、甯俞、甯跪、甯喜等),无论原文还是白话注解都是使用“甯”,这是尊重历史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