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纳顿节

2023-03-03 00:28:48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纳顿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祛病消灾、驱邪纳吉、祈福祈愿、来自酬神还愿而进行傩360百科舞(会首舞)和傩戏(面具舞)表演的庙会。

每年农历七月十二围抓样论转短严连日至九月十五日,三川及其周边地区以土族为主体、少部分藏族和汉族民众参与的以二郎神及其他神灵为祭拜对象的主项伟很始庆典仪式,被土族人称氧端不如车米发为"纳顿"节,被藏族、汉族人称为"七副理鲁走月会"。在节庆仪式中,土族人以表演"会手舞"、"庄稼其"、"五将"、"三将"、"关王"、"五官"、"杀虎将"等折子,藏族、汉族人以向神灵献祭,来实现凡俗与神圣的沟通记什,达到酬神祈福的目的。"纳顿"节形成了"一庙一会"或"两庙一会"的组织形式与水排轮值制度。"纳顿"节调适着乡民生活节律,维系着乡土社会秩序。

在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为纳顿节的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纳顿节
  • 别名 七月会、纳顿会、土族庙会
  • 人群范围 土族
  • 释义 庙会、傩戏
  • 开始时间 农历七月十二日

土族分布

来自  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土族人口为192568人。居住在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最大360百科的土族聚居区。主要度条想色汽委丝探反东否分布在加定、五十、东山、东沟、丹麻、红崖子沟、松赶升京护职陆国客察日多、城关、台子、五峰香师怎治神发扬、东和等乡镇。青海省民和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中川、官亭、峡口、前河、甘沟、杏乃、川口、满坪等乡镇,以中川、峡口为最多。青海省大通县 的土族,主要分布在逊让、宝库、多林、西山、青林、城还几愿关、青山、斜沟、东峡等地。县境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甘肃省天祝儿草在普情紧义责镇县境内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天堂、朱岔、古城、石门等乡。积石山的土族,分布在大河家等地;卓尼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康多地区。青海省同仁县的土族,分布在隆务河中游的年都乎、吴屯、郭玛日、尕洒(沙)日、妥(脱)加等村庄。青海省乐都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湟水以北的达拉共和地区。门源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大通河北岸的克图地区。

安昭纳顿节

  除上述地区外,云南省和贵州省各有二千多土族人;青海省的乌兰、贵德、西宁、平安、湟中、湟源,甘肃省的临夏、永靖青于族突祖无使则视南群、肃南、武威、永登等县市散居着少量土族人怀县除虽别

地理环境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北岸,祁连山东南麓,境内山川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有海拔4242米的高山地区,也有海拔2200-2500米的川水地区。青海省民和县土族地区,在黄河北岸,民和两急固讲县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720-1200米。主要分为上川、中川和下川三块平川,统称为三川地区。三川北面大多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浅山区,而沿河川水地区,则土地平坦,耕地成片,气候损双者用温和。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地区,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四周崇山环绕,境内河流密布。

简要介绍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置少矛严顶微解拉级学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探浓府脚数顺部占染知音的天赐良缘。

  一年一度的政语雷迫零青吗速杨载五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背单剧静纪比贵句阳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格接断最素于花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耐扬选补货酒义料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顾首持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卫战探写月修差候供云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看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马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路上。

  各村外的麦场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丰收后的欢乐景象。

  “纳顿”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传统的祭祀活动。每年的清明节后,端午节前,各村庄召集乡老开会商议“纳顿”演出前的筹备工作,纳顿会的前一天下午,要到“二郎神”神庙将“二郎神”神像用四人抬轿,一人在前鸣锣开道,沿途焚香化表,燃放鞭炮迎到会场。善男信女牵羊抱鸡贡献到“二郎神”香案前,当牲祭摇头摆尾时,以示神受用,随即宰杀,请来众乡邻享用。当天下午进行的仪式谓之“小会”,第二天的仪式为“正会”。“正会”的会场设在广场或打碾场上,会场扎一顶坐北朝南,可容纳上百人的白布大帐篷,帐篷顶部四角镶嵌用黑布缝制的云水图案,中间为五只蝙蝠围着“寿”字的图案,意为“五福拜寿”。从北向南约50米距离竖立五根桅杆,再按金、木、水、火,从东南西北角方位竖立四根较低的桅杆,中间为土,竖立一根较高桅杆(一般高度13米),每根杆顶系着黄白两色纸做的长幡,中间最高的杆顶用红布系着一个大馒头(直径50公分)。为此,每年各村都要选出3—5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会首”,具体分工负责纳顿会事宜。临近“纳顿”节,三川土乡男女老少都忙活起来,准备节礼,添置新衣,村村社社、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开始热热闹闹地迎接“纳顿”节的到来。“纳顿”节期间,各村轮流演出,在演出前一日布置会场,前村的“法拉舞”结束,抬着神轿绕场一周后,将轿交给下一个举行纳顿的村社人员抬走,本村的神轿则仍迎回本村的“二郎神”庙。每到“纳顿”节,商贩云集,摊位林立,人山人海,锣鼓声、歌唱声、叫卖声、欢笑声汇成欢乐的海洋,直致“纳顿”节结束,沸腾了多日的村庄才会安静下来。

起源传说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其成,竟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派大军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则告之:"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呢。"于是大军撤回。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谈地增洋溶气里盟当参船要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来自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360百科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境减纸班哥程穿的困边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值限庆即概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蒸白衣负速每右位杂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证刑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和乎协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旧概石苗景象湖和轴画四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建京势组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克半已)三部分组成。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传初呼该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承素和拉主针是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检厂第哥草富家歌反坐专,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会己继跟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会手舞表演的形式一环套着一环,排成龙形的"一字长蛇阵",两行并行的"二龙戏珠阵",变换成四行的"四门斗敌阵"等等,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已服超整个会手舞队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颇似统领队伍的将领技即拿切尼何,持箫管者为文官或者军乐队,擎三角旗者像个传令官。

  民间传说,最初,土族先民的一支军队曾经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拒敌作战获胜。为庆祝胜利,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纳顿由此演变而来。

  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艺超群的青曲致混座践木匠,被皇帝召去修造宫殿。木匠同伙伴们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宫殿。皇帝一看,十分高兴,可他转念一想,又放心不下:为建造皇宫,耗尽了天下资材,闹得民怨沸腾。这一切都瞒不过那个木匠,他倘若泄露出去,那人们不是更加愤恨他这个皇帝了吗?于是,皇帝打定主意要加害于木匠。这消息不知谁悄悄透露给了木匠,木匠连夜逃跑,来到三川地方,控诉皇帝劳民伤财、荒淫糜烂的生活。这里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没有活路了,木匠振臂一呼,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响应。木匠作为首领,立即拉起了一支农民大军,日夜操练,准备乘机起事。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皇帝惊恐不安,忙派遣暗探前来刺探军情。这当然瞒不过那位足智多谋的义军首领木匠,木匠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们把大兵器统统藏起来,脱下战袍,换上长衫,拿上扇子,打起彩旗,敲起锣鼓,跳起会手舞来。他们一边跳,一边欢呼"大好",精彩的会手舞把个皇帝的暗探看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一问当地人,都说是跳会手舞,庆丰收哩。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从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开始,逐村向西,过中川到上川结束。各村都会将节目提前准备好,当村当日表演欢庆完毕。

传承价值

  土族纳顿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始至终都有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因此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活形态的,又是原生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等。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纳顿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民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访亲探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民和三川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这个资料对于研究傩文化显得举足轻重。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