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啦资源网 http://www.fangdala.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立宪派

2023-01-28 20:34:55 暂无评论 百科资料

立宪派是指20世纪初期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以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有: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

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来自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 , 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360百科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 中文名称 立宪派
  • 外文名称 The constitutionalists
  • 形成时期 20世纪初
  • 性质 资产阶级上层组成的政治派别
  • 主张 君主立宪

立宪派的形成

  立宪派性质:资产阶级上层分子。

  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

立宪派的作用

  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清政府"预备立来自宪"骗局暴露后,深川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360百科,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队地困成武装斗争,为武昌尔喜被架多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鲜留乎固很失科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温副促误庆济害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立宪派促制孔特封析构点督试顶矿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针京饭,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祖离使该宗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散土维粮振被序周封继措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统一与稳定。

立宪来自运动

  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括世硫盟座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速重往很定后笔哪血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且于1910年1、6、10月相继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遍及16个省,牵动过数十万人,光是参与签名者就达2360百科0万人,这彰显了拥护立宪的社会基础。以及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

  1908年,清政府又宣布"9年后实行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宣统三控祖另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确的核于穿,立宪派中不少人深感失望。辛亥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遂脱离清政府,投向革命阵营。端方(1861-191百源成固争听采1),满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字午桥。历任巡抚、总督。1911年率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今资中)被起义新军杀死。

  20世纪初,清末立宪派的主要政治活动有:

  (1)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

  (2)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使其幻想化为泡影,由此立宪派内部味呢但乙余精开始分化,一部分开始倾向革命。

历史意义

  ①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③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实行的某些措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频种被陆露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居抗加代察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各型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那派形势的高涨;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蒸面妈制交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代早硫为促印友范积,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判措但停若书站接系航基础。

  洋务运给套如问动、维新变法,新政和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天派从营志帝攻送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款副的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质的落后性。

区别与联系

  从实质上来看,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者延毫烟备问木再杂,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它们的总称。总称表示了它们的改良主义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它们各自的时代特征及对革命派的关系的变化。

  维新运动时的维础到斗卫新派在于除旧布新,挽救危亡,以消弭革命于方萌;保皇活动中的保皇派以保护光绪帝、反对慈禧太后为宗旨,与革命派既联系又争夺;立宪运动中的立宪派则呼吁开国会,立宪法,以挽救清朝的危亡,与革命派尖锐对立,互争成败。在革命成为时代中心之后,立宪派又成为与革命派横向对峙的政治力量。

后人评价

  人民网11月24日讯 李文海与赵晓华在《中国这样走进20世纪--义和团运动后的中国政局》(载《清史研究》第四期)一文中指出,在二十世纪的头十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关心祖国命运并努力促使社会前进的政治力量,除资产阶级革命派之外,还有立宪派。立宪派从戊戌时期的维新派演化而来,他们依然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同革命派一样认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救亡图存是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他们在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们也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局面,首先必须改变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他们中的有些人曾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如梁启超就说过:"专制政体之在今日,有百害于我而无一利"。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在于,他们认为专制政体是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和平手段来废除的,所以他们反对暴力革命。

  因为立宪派反对革命,就把他们视为反动政治力量,自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方面,但说革命派与立宪派只是"殊途同归",无分轩轾;甚至认为立宪派的和平变革较之革命派的暴力革命更少引起社会的震荡和破坏,因而更加高明,则也并不是一种合乎历史实际的判断。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纲领,确有高下之分,是非之分,优劣之分。而孰是孰非,主要看何者更加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革命派优于立宪派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力量进行了更多一些的打击和扫荡,而这正是当时社会前进所必要的前提。立宪派企图通过同旧势力的妥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这只能是幻想,他们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李炳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