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通常转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旱、抗寒及其它特性。
转基因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大豆、玉米、来自棉花和油菜,其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抗虫、抗病等几类。
转基因作物(Geneti期百问突呀希液响cally Modified Crops,GMC)因有抗寒、抗旱、抗虫等能力而为粮食缺少的国家所推崇。但反对者表示:对转基因食物进行的安全性音范祖斤斯研究都是短期的,无甲善展法有效评估人类进食转基因食物几十年后或者360百科更久以后的风险;而且反对者担心转基因生物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是"外来生物"。更担心这种外来品种的基因通过自求往速他我繁殖及与近亲品种杂交,传播到传统生物中,并导致传统生物的基因污染。
- 中文名 转基因作物
- 外文名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
- 定义 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转基因食品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特定的外源基因的食品
- 特性 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任何一种生命体:
基本概述
定义
转基因食品(晚良年劳友践吗Genetica来自lly Modifie360百科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转基因食品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特定的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转基因食品的研额副旧著令及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特性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控村联阶组准故差济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沉留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给院画跳保粒政情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它在1983年培植出来,直到10年以后,九最易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那是一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西红柿。1996年,由这种西红柿食品制造的西红柿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类型
迄今为止,转基因牛羊、转基因鱼虾、转基因粮食、转基因蔬菜和转基因水果在国内外均已培育成功并已投入食品市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质原破科院植保所彭于发研究员介绍,全营马冲块首纪论球的转基因作物在问世后的7年中整整增加了40倍,转基因生物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吧福毛呢证为多,其中植物是最普遍的。从1983年研究成功后,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直接增长至点低2003年的6770万公顷,有5大洲18个国家的700万户农户种植,其中转基因大打厂豆已占全部大豆种植的级初夜德硫朝迫威55%,玉米占11%她叶介笑,棉花占21%,油菜占16%,这些作物的国场均测务商西古盐际贸易出口额也在增加。
种植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球研重死微更名求故会屋转基因农作物耕种面积为170万公顷,到议要交孔五告了2000年增至4420万公顷,短短4年增长近30倍,发展失声奏未轻同图迅猛可想而知。而其中转基因的大豆和玉米的耕种面积约占总耕种面积的80%左右。在食品工业中,大豆和玉米以及他们的加工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利用这倒商年够护些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品也是转基因食品。
技术应用
有益使用
来自转基因食品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再尽跳认境尼是起费他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有益的基因组合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有益的基因组合食品。

植物性有益的基因组合介月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360百科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它汽面关夜的焙烤性能。
转基因食品——西红柿番茄是一种营收影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进系还论来酒已影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送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协连十原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除怎异古投输拿。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确议额知了海娘联阿态江费。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吗工吗很上接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于是,烟白案办书众请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动物性有益的基因组合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优良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体内转入优良的生长基因,猪抗病能力大大提高。
有益的基因组合,成长得到的食品有较多的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民步度内害、抗病毒等的能力;阶接提高农产品耐贮性;不断培植新鸡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有害使用
错误的使用一种毒性更强,隐性致病能力强的一种变异菌的毒素,好像是控制住了病虫害,但是植物中却含有了更具有伤害性的物质。所谓的增产也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多项研究表明,有害的基因组合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各项功能都有损害。且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第三代,就绝种了。
主要危害
过敏反应
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过敏源也推转益满三福等随基因加了进去而产生各种过敏反应。
营养问题
外来基因可能会以一种人们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对抗生素的抵药
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对环境的威胁
在许多基因改划等们至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照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担心,那些不使刑张理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1]
最后,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研究成果
美国
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将基因改制技术实际投入农业生产领域以来,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55%的大豆、45%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基因工程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50亿美元。有专家预计:21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其它还有阿根廷、加拿大也是转基因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的国家。
中国
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转基因棉花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然而,真正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品种却并不很多。真正规模种植的只有抗病毒甜椒和延迟成熟西红柿、抗病毒烟草、抗虫棉等6个品种。有专家认为,中国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市场调查显示,在我国市场上70%的含有大豆成分的食物中都有转基因成分,像豆油、磷脂、酱油、膨化食品等等,所以很多公众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和转基因食品有了联系。另外中国一些进口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在我国流行的快餐食品店麦当劳和肯德基的食品中,转基因的含量也都很高。
利弊之争
国际上通常称转基因食品为“有风险的食品”,对它的利弊争论激烈。
反对论
一方认为,当一种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机体中,这种基因的功能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而机体的相应反应更不可预测。另外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而毒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才能显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还难以有科学确定。

霸占中国市场的转基因 食用油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辩解论
而另一方则认为,转基因对人不会有任何危险,而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经过转基因的农产品比传统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生长优势,而且可以添加额外的营养物质或除去某些不良物质,惠及生产商和消费者。
转基因食品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比如说,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把它们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各国态度
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从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一些消费者开始抵制和反对转基因食品,世界各地的绿色和平组织也大声疾呼反对转基因。在种种压力之下,目前大部分国家开始逐步严格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中国非常重视对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产品的管理。2001年5月23日,中国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作加工原料的,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安全评价合格的,才可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今年3月20日农业部正式执行了3个关于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办法,规定了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名单:主要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及它们的种子和加工品等。今年7月1日卫生部开始实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商在对华销售其产品前,必须获得卫生部食用安全与营养质量评价验证,进一步加强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权和知情权。
转基因作物之争
生物技术公司、转基因作物研究者称,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对环境和人类都有益处。比如转入了Bt抗害虫基因的棉花能够抵抗害虫,比普通棉花少用了很多杀虫剂;比如美国和加拿大人已经吃了10多年转基因食物也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但是一些昆虫学家和环境学家等则称,诸如孟山都这样推广转基因作物的跨国公司,控制着整个产业,推广单一作物,危害环境,损害生物多样性,威胁依靠传统有机环境维生的农民的生计。
袁隆平说,现在有些转基因的食品,比如大豆,每年进口几千万吨,大家都在吃。我们现在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面来,目的是提高它的产量,这类转基因是可以吃的。但另外一些转基因是抗虫抗病的,这来自一种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要死,那么人吃了会怎么样呢?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对于这类抗病虫的转基因食物,我们要特别小心,要反复做实验,在科学上证明它没有问题,才能够投放市场。
一位不愿具名的昆虫学家说:“新技术的出现是好事,但是从哲学上有些讲不通。”科学家希望杀死90%的害虫,但实际上50%~60%的害虫死亡率已经相当有效,对天敌也不会产生致命打击,能有效维持食物链。他告诉记者:“自然界中压力越高,反抗越大,如果杀死90%的害虫,侥幸存活的10%则会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即便眼前的问题解决了,随后又会出现新问题。”
其实也有原始的方式可以规避问题。转基因大豆的出现是因为普通大豆不能抵抗除草剂的攻击,在杂草被杀死的同时自身难保。“研究抗除草剂的大豆思路是好的,但换个想法就出现一个诡异的命题,这岂不是鼓励农民使用农药?”一般而言,诸如大豆、玉米这样的作物,在早期受杂草的危害很大,传统做法要求农民勤除草,不过一旦作物长高长大之后,杂草就不再对其构成威胁。自从有了抗除草剂的大豆,农民纷纷使用除草剂解决问题。
或许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减少劳动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转基因作物仍然要解答是否对人体有害、是否污染环境和其他物种、是否影响基因多样性等诸多疑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和微生物学教授佩吉,多年来一直是转基因作物的坚定支持者。她认为接受新的转基因作物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对风险和收益的看法、安全保证等。几乎每一样技术都有风险,汽车、杂交作物、人造黄油、巴氏消毒牛奶、疫苗,它们新出现的时候都伴随着风险。只有在个人体验过这些新事物之后,才能比较自然地去选择它们,因为他们知道益处大过风险。
转基因作物在未来接受与否必须伴随着强有力的安全保证,进入市场的转基因产品必须经过广泛的安全测试。就像常规育种或传统种植、有机种植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一样,转基因作物也不能保证100%安全,但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在安全保障上会更为严格,我们必须对它对环境的影响保持警觉。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今天在北京发布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500万公顷,其中,中国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六。
《自然》:美转基因作物逃逸进入野生环境
2010年8月10日,在匹兹堡举行的美国生态学会年会上,有研究者报告称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在北达科他州部分地区随意生长。做出此项发现的科学家说这表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缺少适当的监测和控制。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早期转基因作物引进以来,美国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急剧增加。去年,全球差不多一半的转基因作物都是在美国的土地上种植的,全球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巴西只占到16%。在其它一些国家转基因作物早就冲破农田耕地的限制,其中就有加拿大、英国和日本,但是此前美国还从没在野生环境中发现转基因作物。
最新消息
一言以蔽之,转基因生物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改变植物的基因以创造更健壮、产量更高的作物是满足世界日渐增长的粮食需求所必需的。也有人觉得这是在扮演上帝,而转基因的真正影响尚未被科学所了解。

随着辩论的继续进行,转基因生物在问世以来的18年中在全球蓬勃发展,现在已经占世界总作物面积的50%。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状况,以下是你应当了解的五件事。
1.转基因作物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
1996年转基因作物问世时的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据非营利组织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ServicefortheAcquisitionofAgri-biotechApplications,简称:ISAAA)的数据,当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75亿公顷。该组织致力于推广农业生物技术,部分资金由生物科技种子生产商提供。
尽管转基因作物在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量增加,但反对转基因作物的加拿大组织ETCGroup估计,南半球种植的作物种子有80%-90%来自“非正常渠道”,包括农场自留的种子、与邻近农场交换的种子以及在当地市场和种子交易会出售的种子。
2.四种植物占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绝大多数
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合计占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9%。据ISAAA的信息,农民们主要是希望转基因作物能具有抵御病虫害和抗除草剂的特点。他们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寻求能经受住气候变化的作物。
3.五个国家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尽管包括欧盟和中国在内的一些地方开始越来越多地限制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其他一些地方则在欣然接受转基因作物。ISAAA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27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其中有近90%的作物集中在五个国家。
4.美国的一些主要作物多为转基因作物
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生产规模为全球最大的,有约7,020万英亩(约2,840万公顷)土地用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美国有超过90%的主要作物都是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和棉花,较10年前大幅上升。与欧盟不同,美国不要求转基因食品在产品标签中注明。
5.商用种子控制在很少的几家公司手中
超过75%的专利种子由10家公司所有。这些种子包括标名转基因种子以及被认为是公司知识产权的非转基因种子。不过,对孟山都(114.85,2.65,2.36%)(Monsanto)这样的公司来说,很多种子都可能是转基因种子。2011年的商用种子市场规模为345亿美元,这是可以获得的最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