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国,中国历史上西周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许男结亡国。
史许氏与齐氏是同一个祖先四岳伯夷之后。商周时期,西周在灭亡商朝之后,周成王大封诸侯。其中,在商王朝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许多姜姓诸侯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来自国之一。 始祖为许文叔360百科,为太岳之嗣。
- 中文名 许国
- 外文名 Xu Guo
- 位置 中国
- 位于 河南
百科名片
曲计厚正增同传课许国,中国历史上西周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案起草为姜姓,建国君主是许文叔,许男结亡国。
史许氏与齐氏是同一个祖先四岳伯夷之后。商周时期,西周在灭亡商朝之后,周成王大封诸侯职促首致均长脸钢新硫。其中,在商王朝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许多姜姓诸侯国。许国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始祖为销降最点甲波质原上生费许文叔,为太岳之嗣。
简介
许国 | 备注 |
---|---|
周朝诸侯国 | |
国君之姓 | 姜姓许氏 |
爵位 | 男爵 |
国都 | 1. 许(鄦) 河南许昌市东 2. 叶 河南叶县南 3. 夷,城父 安徽亳县东南 4. 析,白羽 河南西峡县 5.容城 鲁山县南 |
始封此国者 | 周武王 |
创始年 | 前1来自1世纪 |
始祖 | 许文叔 |
灭亡年 | 前5世纪 |
受除思出朝亡国之君 | 不详 |
灭亡原因 | 战国初年灭于楚 |
史书记载 | 春秋(始见于隐公十一年) |
许国,姜姓许氏诸侯国。爵位是男爵,它是至今唯一可确定为男爵的周代诸侯国。管辖范围,从都城向四周辐射,方圆30公里左右,包括今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这一广大地域,作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无与身己伦比的优势。
时期
西周时期
许国在周武王初年,都城在今许昌城东20公里的张潘古城四周,依《括地志》记载,周代关于城郭建筑商太言妒更走写从段的礼制,"王城方九里,诸侯城来自按七、五、三递减",许国要养华界九解且变群划作为一个五等诸侯国,城池方圆3里至7里。

东周时期
委曲求全
公元前770年,以周平王东迁洛阳为标志,中国进入东周时期。此时王权衰落,盛世不再,天子已无力控制各个诸侯,一些逐渐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相继崛起,许国如同一叶扁舟,在诸侯争霸中风雨飘摇。
春秋时期,郑国、楚国等非常强大,许国经常遭到强国侵略。因力量弱小,无法抵抗,只好委曲求全。
公元前65360百科4年,楚国攻打许,许君大败,于是"肉袒谢罪",楚国才心满意足,退兵而去。
楚成王时,再次进攻许国,许君没办法,第二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在这种情况下,许国只能迁徙,以躲避楚国和郑国的锋芒。
公元前5脸岩饭女牛晚训新76年,许灵公被迫迁到了"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均右从欢太重打否年,又迁其国城父(今安徽亳抓支父孩州东南)。公元前529年,易烈迁回叶。公元前52曾主怀苦镇4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成为楚国的附庸。
在这之后,许国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以想到许过奏映新国面临的险恶局势。许国迁端岁棉位义轮统"容"后,虽暂时有了一个长期的玉决解呢敌乙这喜王休整时间,但是,当时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是不能躲过被吞并的厄运。
许国之所以弱小,与其爵位过低有直接关系。因为爵位低,所以城建得小,封地也不多。这样,资源有限,实力也就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相争战的时候必然处于下风而无法振兴。恶性循环之下,永无兴盛壮大的机会。
邻国窥视
由于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豪强林立,虎视眈眈。许国只好里系倍从父际酒们形小心周旋于强国之间,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即使这样,北方的郑国却始终怀有吞并许国的野心。
郑国国君郑庄公是一个老音发型类谋深算的野心家,他借周平王东迁之机,相继灭掉对他有恩的虢国和桧国后,就把许国重鸡检台台客门当成了下一块肥肉。
培度科例里衣推想攻占许国,首先得建立一个"桥头堡",郑庄公把目标定在了毗邻许国都城的许田。
公多胶婷独环距议负单元前722年,郑庄公向鲁国国君鲁隐公说:"天子东迁之后,我们前简改亲刑去朝觐,路途遥远,多粒内班始火差参更际耐心有不便;而你们去泰山祭祀的时候,沐浴歇息也缺少落脚的地方。不如用我们的'汤沐之邑'(今山东费城东南)和你们的状改迫易欢尼队句广句宣'朝宿之邑'许田交换,这样大家都方便一些。"
鲁隐公当然洞晓郑庄公的觊觎之心,婉言拒绝了郑庄公的提议。
公元前712年7月,郑庄公还是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齐国、鲁国联合攻打许国,相约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一心想得到许国土地的郑庄公亲率雄兵伐许,直抵许国都城。当时的许国十一世国君许庄公率领将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郑、齐、鲁三国兵将三面夹击,破城只是迟早之事。
到城被围的第三日午后,在郑国兵将的猛攻之下,郑大夫颍考叔手执郑庄公大旗,不避刀矢,奋力登上许国城墙,然而未等站稳,突然一支箭从背后飞来,颍考叔中箭后大叫一声,从城头跌下。原来,平素与之不和的郑大夫子都忌妒他夺了头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国成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从这件事而来。
颍考叔刚跌下城头,郑将瑕叔盈立即冲上去,接过郑庄公的大旗重又跃上城头大呼:"郑国国君登城了!"郑国将士见城头旌旗招展,更加奋勇当先。许庄公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率军民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奔向卫国。两年后许庄公客死他乡。
可郑庄公还不满足,公元前712年,鲁隐公去世后,鲁桓公继位,便又与鲁桓公会见于垂亭(今山东菏泽境内),再次提出交换之事,并将一块晶莹无瑕的玉璧送给鲁桓公,从而达成了以许国为牺牲品的这宗交易,史称"郑伯以璧假许田"。从此郑国有了向外扩张的理由和军事基地,又将矛头指向许国。
都城被攻
许国都城被攻破后,郑庄公虽然想霸占许国,但又怕各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让齐鲁两国国君看怎样处置,齐鲁二君认为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应酌情发落。郑庄公只好命许国大夫百里"奉许叔(许庄公弟)居许东偏",并让郑国大夫公孙获率兵居许西偏,把许国君臣完全置于监视之下。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了公元前697年,郑国发生内乱,许叔乘机夺回都城,赶走郑国军队,复建许国,史称许穆公。从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屡屡兴兵犯许。据史书记载,在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
迁都至叶
公元前576年,饱受晋国、郑国侵伐的许国已经痛失大片土地,无奈之下,十五世国君许灵公(字宁),把许国都城从许迁至叶(今河南叶县) ,成了楚国的国中之国,完全成为楚国附庸。(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员在叶县澧河南岸的悬崖边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青铜戈等青铜器。铜戈铭文:"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著名考古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认定:此即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之墓。)
即使这样,许国仍未得到楚国的照顾,楚国不时令其迁徙,许国都城先后迁到安徽亳州、湖北随州、河南西峡、河南鲁山等地。经过这三番五次的折腾,许国已是国穷财尽,徒有虚名。而郑国却仍怕许国东山再起,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斯被俘,许国遂遭灭国之祸。
此后,在楚国的帮助下,许国后裔重新立国又持续了100余年,直至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终亡国
《左传》记载,许男斯在位时,在楚国郢都被吴国攻克期间,许国为郑国所灭。
后来,又有几位在史书中记载的许国君主。很有可能是在楚国扶植下,许元公被当地百姓或许国遗民拥立的,他们在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许国君主。
前481年,楚惠王封公子结为许国君主,后传五世到战国初期,许君被楚国废黜,许国彻底灭亡。
许国灭亡于战国初期,许元公在位时。被楚国攻灭,一说为魏国所灭。
后来,又有几位在史书中记载的许国君主,很有可能是被当地百姓或许国遗民拥立的,他们在严格意义上,算不上许国君主。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结为许国君主,几年后又被楚国灭亡。
亡国后,许国人遂迁移至中原以及江南,以国为氏,故为许氏,即许姓。
后裔迁布
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姓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隋唐时期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许道宁作品
地,故唐代以后的许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宋元时期辽国地处中国北方,其境内许姓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姓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元朝的统治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复杂,故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许姓人。此外,这一时期许姓的民族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许姓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政府行为,也有因躲避战乱,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姓氏分布的又一显著特点明清以来的许姓状况。明清时期是许姓人口的大发展时期,见之于记载的许姓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前代。此外,文化素质也大大地提高了,出现了一批学者,考中进士的人数也空前增加。还有一个特点,即这一时期在少数民族中涌现了大批许姓,人数之多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的总和。今日,许氏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全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国君世系
称号 | 国君本名 | 在位年数 | 在位年份 | 出身与关系 | 资料出处 | |
---|---|---|---|---|---|---|
1 | 许文叔 | 前11世纪- ? | 伯夷后裔 | 《资治通鉴外纪》 《春秋左传注》 | ||
2 | 许德男 | 许文叔子 | 《资治通鉴外纪》 | |||
3 | 许伯封 | 封 | 许德男子 | 《资治通鉴外纪》 | ||
4 | 许孝男 | 许伯封子 | 《资治通鉴外纪》 | |||
5 | 许靖男 | 许孝男子 | 《资治通鉴外纪》 | |||
6 | 许康男 | 许靖男子 | 《资治通鉴外纪》 | |||
7 | 许武公 | 许康男子 | 《资治通鉴外纪》 | |||
8 | 许文公 | 兴父 | 周幽王、周平王时期 | 许武公子 | 《资治通鉴外纪》 《竹书纪年》 | |
中隔约二世 | ||||||
11 | 许庄公 | 茀 或名苴人 | 郁贤皓注在位20年 | 前731年-前712年 | 许文叔十一世孙 | 《春秋左传注》 《春秋释例》 |
12 | 许桓公 | 郑 | 14年 | 约前711年-前698年 | 《春秋释例》曰为许庄公弟 | 《春秋左传注》 《春秋释例》 |
13 | 许穆公 | 新臣 | 42年 | 前697年-前656年 | 许庄公之弟 | 《春秋左传注》 |
14 | 许僖公 | 业 | 34年 | 前655年-前622年 | 许穆公子 | 《春秋左传注》 |
15 | 许昭公 | 锡我 | 30年 | 前621年-前592年 | 许僖公子 | 《春秋左传注》 |
16 | 许灵公 | 宁 | 45年 | 前591年-前547年 | 许昭公子 | 《春秋左传注》 |
17 | 许悼公 | 买 | 24年 | 前546年-前523年 | 许灵公子 | 《春秋左传注》 |
18 | 许男斯 | 斯 | 19年 | 前522年-前504年 | 许悼公子 | 《春秋左传注》 |
19 | 许元公 | 成 | 约22年 | 约前503年-前482年 | 许悼公孙 | 《春秋左传注》 |
20 | 结 | 结 | 前481年- ? | 许元公子 | 《春秋释例》 《春秋左传正义》 《通志·氏族略》 | |
以后四世不明 | ||||||
许子妆 | 妆 | 春秋时期 | 《春秋左传注》 《金文人名汇编》 | |||
许子酉帅(前字上爿酉,下皿;后字去巾) | 酉师 | 春秋时期 | 《金文人名汇编》 | |||
许伯彪 | 彪 | 春秋时期 | 《金文人名汇编》 | |||
许子 | 战国早期 | 《金文人名汇编》 |
序号 | 称号 | 名字 | 在位年数 | 在位时间 | 备注 | 资料出处 |
---|---|---|---|---|---|---|
1 | 许文叔 | 文叔 | 前11世纪- ? | 伯夷后裔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
2 | 许德男 | 许文叔子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
3 | 许伯封 | 封 | 许德公子,又称许废公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
4 | 许孝公 | 许伯封子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
5 | 许靖公 | 许孝公子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
6 | 许康公 | 许靖公子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
7 | 许武公 | 许康公子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
8 | 许文公 | 兴 | 周幽王、周平王时期 | 许武公子 | 《竹书纪年》 | |
中隔约二世(一说有许男单) | ||||||
11 | 许庄公 | 韩 | 20年 | 前731年- 前712年 | 或名苴人 郁贤皓注在位20年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新译左传读本》 |
12 | 许桓公 | 郑 | 14年 | 约前711年- 前698年 | 《春秋左传注》为许庄公弟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3 | 许穆公 | 新臣 | 42年 | 前697年- 前656年 | 许庄公之弟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4 | 许僖公 | 业 | 34年 | 前655年- 前622年 | 许穆公子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5 | 许昭公 | 锡我 | 30年 | 前621年- 前592年 | 许僖公子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6 | 许灵公 | 宁 | 45年 | 前591年- 前547年 | 许昭公子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7 | 许悼公 | 买 | 24年 | 前546年- 前523年 | 许灵公子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8 | 许男斯 | 斯 | 19年 | 前522年- 前504年 | 许悼公子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19 | 许元公 | 成 | 约22年 | 约前503年- 前482年 | 许悼公孙 | 《春秋人谱》 《春秋左传注》 |
20 | 许男结 | 结 | 1年 | 前481年 | 许元公子 铭文作名甫人父、甫季加 | 《增订春秋世族源流图考》 《春秋世族辑略》 |
中隔多世 | ||||||
许子妆 | 妆 | 年代不明 | 《春秋左传注》 | |||
公元前481年楚国灭许。 |